1.殡葬祭祀方面的论文
壹、绪论 殡葬礼仪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会经历多次的重大仪式,然而民间殡葬仪式经常随地区人民不同信仰之习俗而相当混乱,各种宗教也因信仰差异而制定出不同的殡葬仪式,加上历代因循繁复的各种礼仪,使社会大众极度缺乏殡葬知识(包括死亡观念),造成家属无一定规距可依,丧葬过程大都被殡葬业者所掌控,加上长期以来政府对国内殡葬业者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殡葬业者素质不一,产生丧家与业者间不少纠纷问题。
台湾省教育厅於八十七学年度在小学课程中推出「生命教育」;南华大学也设立生死学研究所,规划有殡葬管理教学内容,更举办多次殡葬管理研习班;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台北护理学院等不少大学的通识课程也列入生死学或生命教育课程;凡此种种均显示出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及生死学,已被台湾教育界及社会大众所重视。可见人们已从经济需求及物质生活之提高,渐次了解到死亡相关问题,因此殡葬礼仪之精神性、社会性与宗教性探索,对每个人的生命观之提升有重大的意义。
美国大学已有殡葬教育,他们在基督教信仰下,发展出一套极为隆重简单且兼顾尊重生命之殡葬仪式。据内政部统计国内殡葬业市场一年达八百多亿(从死亡到安葬过程,含葬仪、墓地、灵骨塔、法会、饮食业等等),如此庞大市场竟然毫无管理办法,任令殡葬相关业者随兴或视丧家贫富状况而处理,而在中南部有时会有五子哭墓、电子花车等相当突兀的场面在殡葬场合中出现,实有改革的必要。
(注一) 一般人总认为要改革殡葬礼仪应该极为困难,除了民间习俗所囿的不少观念外,老一辈人士也有其根深蒂固想法(虽然不一定正确),因此一般人认为无法立即改革。然而我们详细研究东西方死亡文化观念的差异,不同宗教的丧礼处理方式,不同民族的丧葬形式差异,以及三千年来历代的殡葬仪式变迁,就可以体会出殡葬的厚薄处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各朝皇帝之喜好与是否长治久安而经常在改变。
近年台北市政府用心推动殡葬改革,(注二)在所属殡葬管理处获推荐核发ISO-9002证书之后,推动殡葬改革的脚步愈加快速,并且在八十九年十月卅一日又推出试办「示范礼堂」的措施,以「美化治丧环境、提倡简葬、减少民众治丧花费、彻底改革殡葬文化」为号召,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深圳龙岗镇推行殡葬改革,成效辉煌,可见殡葬礼仪改革并非困难重重,也非一定要依民间习俗办理不可变更,完全视中央主管机关是否有殡葬改革之决心,以及各县市政府能否贯彻而已。
本论文认为要改革殡葬仪式并不困难,但必须长期从教育及宣导上著手、从根本做起,光是简化殡葬仪式是不够的,应该包括:深入灌输「厚养薄葬」的伦理、具体落实「捐赠遗体」的行为、积极推行「爱心追思」的仪式、尽速提倡「树葬海葬」的礼仪等,方能成功推行殡葬改革。 贰、丧葬礼仪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丧葬礼仪是中华文化中的人生四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之一,也是古今中外各民族都相当重视的礼仪。
中国的丧葬礼仪自周代以来历代均有改革而且繁简仪式也有所不同,但是长久以来中原均以汉族为代表,其基本观念也始终未曾动摇,台湾殡葬习俗也延续了汉民族文化,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而且也极为复杂与多元,并且夹杂著各种价值系统的世俗化与变革化,很难厘清其真正的文化本质。(注三) 由《白虎通义.崩薨》:「丧者,亡也。
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
不直言死,称丧者何?为孝子之心不忍言也。」可知,「丧」字原是亡而不见,后被转义代替「死」字,指孝子不忍心道出自己父母已死了,改用丧字。
而丧礼是指人们在丧事活动中所遵守的定型的行为规范。狭义上,仅指丧事操办中的行为及语言规范,即人们所指的殡葬礼仪。
广义上,则还包括葬式、谧法、陵墓、庙、碑铭、祭祀、神道摆设、陪葬物等规定。(注四) 若深入探究殡丧礼仪的设计,可以看出完全是生者所单方面制定的社会礼仪与行为规范,一切是生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以及期望的方式来设计的。
大陆学者王夫之研究殡葬文化,认为丧礼的原始心理根据是「灵魂不死」,或说「死者仍然活著」,并由此对死者所产生的既「怕」又「爱」的双重感情。 这一种复杂的双重感情源於先民们对死亡的认识和对尸体的体验:亲人去世了,面对著由於病痛和死亡的折磨而面容多少有些变形的冷冰冰的尸体,不由得人们心里不产生恐惧。
倘若死者生前曾为某人冒犯过,那个人将会更害怕。但这毕竟又是自己的亲人,音容笑貌犹在,他们曾有大恩於自己,或他们的骤然去世将给自己带来不幸,如此等等。
人们热爱、留恋他们,不希望他们真正的死去。 但不管如何,死者是不会再活过来,人们得将死者的灵魂打发到「另一个世界」去,并尽力使他们在那里能过上一种优裕的生活,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各种感情,同时给自己的尘世生活带来好处,这就是丧礼的真正目的。
台湾社会的丧葬仪式同时也充满著浓厚的鬼灵崇拜与祖先崇拜的信仰融合,(注五)此二种崇拜都是相当古老的信仰文化,有其自成的一套完备系统,逐渐形成一种仪式操作,表达了人类对宇宙、社会与自身的全面。
2.急求~
北京市殡葬改革30年成果概况北京市殡葬管理机构是北京解放以后,从接收和改造“杠房”等旧的殡葬服务行业发展而来。
作为政府管理殡葬事务的职能部门??北京市殡葬管理处于1984年正式成立。随着北京市各项民政事业的发展,北京市的殡葬工作坚持殡葬改革的方向,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为首都殡葬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把目光放在树立殡葬行业新形象上,促进了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殡葬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取得了突出成就。
一、深化殡葬改革北京是六朝古都,市井风俗独特,从晚清延续下来的旧丧葬习俗颇多,既是佛、道等宗教仪式和纯民俗的混合,又兼有满、汉等民族特色,既隆重又繁琐。其中,以土葬为主的丧葬习俗亟需变革。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在实行火葬倡议书上签字,揭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序幕,大大加速了全国人民由土葬习俗到火葬改革的转变过程。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殡葬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殡葬习俗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推行火葬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核心内容,火化率是推行火葬成绩的重要标志。北京市自从推行火葬以后,火化率一直保持全国前列,但是在80年代,由于旧的丧葬陋俗有所抬头,土葬回潮,造成火化率下滑。
90年代以来,北京市及各区县民政局和各殡葬事业管理部门加大力度,积极组织开展殡葬改革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各基层殡葬网络组织和居(家)委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把殡葬改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引导广大群众摈弃旧的丧葬陋俗,倡导文明节俭的殡仪新风。为此,北京市殡葬管理处采取有力措施,协调各级民政部门层层抓落实,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和任务,采取说服教育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火化率遏制土葬陋俗,有效控制了土葬及尸体外运事件,使北京市的火化率从1984年的64%稳步提高到1994年的98%。
1994年以后持续保持在98%以上,18个区县中有15个火化率达到100%。北京市还一直把提高火化率与治理乱埋乱葬现象结合起来,对平坟工作长抓不懈。
由于平坟工作复杂,往往是平而复起,屡平屡起,一些干部只能“望坟兴叹”。1998年是北京市平坟工作具有里程碑的一年,北京市各级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和市领导关于“要彻底治理乱埋乱葬”的指示要求,把平坟专项治理作为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行动中,市及各区、县的领导亲自抓,有的区县领导亲自平掉自家祖坟,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给平坟户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及建立公益性骨灰林、骨灰堂等措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仅1999年,全市共平坟7万多个,净化了公路、铁路两侧、河湖、旅游风景区可视范围内的环境,既防止了乱埋乱葬,也堵塞了土葬陋习的回潮。骨灰安置也是殡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1987年以前,主要依靠骨灰堂安放骨灰,场地狭小,祭扫不便,且容易造成人员拥挤,形成事故隐患。1987年清明节老山骨灰堂前因祭扫群众过多,拥挤不堪,险些造成重大事故。
为解决这一问题,90年代以来,北京市先后兴建了近30个公墓以解决骨灰安置问题。但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人口迅速增长与对墓地不断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北京市每年人口死亡数约为7万多人,如果都要占地修墓的话,人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被逝者大量占用,骨灰安置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为此,北京市大力推行骨灰处理多样化、立体化,推出了骨灰堂、骨灰墙、骨灰廊、骨灰塔、骨灰深葬亭等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土地,也节约了修墓所需的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新的安葬方式,引导人们把保留骨灰向少占地或不占土地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不保留骨灰的目的。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市在一些陵园建设骨灰林试行植树葬。骨灰林由殡葬部门管理,参照林业部门经营管理办法,结合殡葬行业的特点实行科学化管理。
园方负责树木保活,并允许丧家根据亡者生前的爱好、习俗、信仰、身份等选择不同的树种,可由园方植树,也可由丧家自己植树,允许丧主与其直系亲属的骨灰安葬于同一棵数下。骨灰林不占耕地,将荒山瘠地绿化,既可减少国家对绿化的投资,又大大减轻了国家对增设骨灰安放设施而增加的财政负担。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李先念、陈云、聂荣臻、彭真、杨得志等同志的骨灰深植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常青树下。
2001年10月,北京市首家花园型无墓碑公墓??北京长青园正式营业,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也先后建成以绿葬为主的陵园。在这里,传统的墓碑被各类树木和花草所取代,草坪葬、植树葬、骨灰墙代表了绿色殡葬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以绿色环保为主旨的“绿色安葬”方式开始在北京正式推行。
更令殡葬工作者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动,很多人开始逐步认可不保留骨灰的骨灰海撒方式。1994年5月,北京市成功组织了首次海撒活动,共有185位亡者的骨灰伴着鲜花与思念从天津渤海湾撒入浩瀚的大海。
从1994年5月到200。
3.想谢一篇有关丧葬文化的论文,,找不到论点,,大家帮忙想想,谢谢
丧葬文化: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4.急求
浅述农村殡葬改革和新农村建设: 希望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殡葬改革 新农村建设 二次改革 随着人们对死亡的科学认识不断提高,如何处置死者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仰和习俗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建设。殡葬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统的殡葬方式制约农村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小康和谐社会的建设,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因此,1997年国务院出台了《殡葬管理条理》,试图引导全国的殡葬改革以及促进从属于民政系统的殡葬产业的改革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
殡葬改革涉及到亿万人的切身利益。如今,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殡葬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传统殡葬的弊端 传统的丧葬主要是土葬,因为人们始终坚信,阴间在地底下,死者在那儿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但土葬的种种不可避免的弊端成了当前殡葬改革的理由。
1、传统殡葬浪费大量的土地和木材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人人都要土葬的话将会出现死人同活人争地的现象。一定数量的土地用做坟地,将相对减少农民的住宅面积和耕地面积。
另外,土葬所必须的棺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每副棺材要上好木材一个多立方米,而且我国人口众多,总消耗量将是个庞大的数字。
加上其他方面的木材消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因素将大大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状况。 2、传统殡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土葬的仪式烦琐,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比如挖坟、下葬、宴请答谢亲朋好友等。
另外,由于人口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果实行土葬,每逢清明,子孙后代为了祭祀先人,往往不远万里劳累奔波。 3、传统殡葬污染环境 土葬对地下环境的污染问题,虽然现在还很难拿出非常科学的数据来证明,但土葬对地表水的影响则是可以想象到的。
尤其在土葬坟墓集中的区域,这种因土葬而带来的污染是客观存在的。 二、殡葬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这对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出了更高要求。
殡葬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发现,殡葬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以下功能。
1、殡葬改革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殡葬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殡葬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通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现代殡葬服务,对群众的丧葬方式和丧葬行为进行引导、示范,对我国移风易俗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种新的、科学的并且符合人性人情的丧葬方式,将有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2、殡葬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的环境 土葬对部分地方,如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造成一些不可预测的污染,尤其是对地表水的影响。所以殡葬改革将部分改变农村的卫生现状,对于生者在卫生和精神上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3、殡葬改革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群众切身的利益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旧的丧葬陋俗危害诸多,影响较深,办理丧事往往花费巨大,浪费严重。在今天我国广大农民群众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有些人因大办丧事负债累累,更有些人又重新跌入贫困。
进行殡葬改革,丧事从简、清除陋俗、把有限的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加快劳动致富的步伐,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三、目前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地都在提倡殡葬改革,但我国的殡葬改革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火化率不高 在农村,仍有不少农民坚持土葬,不予火化。这是中国千百年来土葬之俗的长期实行在人们心里形成的定势。
虽然有国家政策强制实施殡葬政策,但仍有些农民不经过火化偷偷土葬,这些人的做法导致了火化率的难以提高。 2、火化后再土葬,增加了仪式和内容,增加了开支并且浪费了火化的电力和人力资源 殡葬改革后,先火化再找块风水宝地进行土葬的现象已不少见。
为什么一些人要在亲人火化后再进行土葬呢?主要原因无非是“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作祟。由于惯例和风俗,人们总以为人死了尽管已经火化,可骨灰放在那儿总归不是个事儿,不如找块地方安葬了更安心。
这种先火化后土葬的做法,增加了火化时的仪式和支出。殡葬改革的初衷是减少占用土地、减少各种繁杂的仪式从而减少丧户因此而承担的支出。
但由于几千年土葬习俗对人们的影响,要在短时间内减少丧葬习俗中的仪式是很困难的。而且,这样一来火化所提供的设施都成为了一种浪费。
于是,殡葬改革之初,这种先火化后土葬的做法造成了浪费,增加了支出,带来了更多的负担。 四、殡葬改革的发展之路——二次殡葬改革 针对目前殡葬改革的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在此基础上的二次改革。
1、选择不同方式的“。
5.有关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击鼓踏厉而歌,叫啸以兴哀;而后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逐渐采用土葬,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跳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鄂西长阳、五峰、巴东等县流行的“打丧鼓”,又称“跳仗鼓”;一类是湘西凤凰、泸溪地区流行的“打廪”,又称“跳牌”“跳流落”。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终寿,不问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为死者“跳丧”。
跳丧,先跳什么,后跳什么,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一般分为七项程式: 一、待师,跳者为表谦虚客气,边跳边等待师傅临场指导; 二、跳丧; 三、摇丧; 四、跩丧; 五、穿丧; 六、退丧; 七、哭丧。
6.本科殡葬管理大学推荐
一、目前没有大学开设殡葬管理本科专业。
二、开设此类专业的只有专科学校,专业名称: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
开办的知学校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三、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
该专业可在殡仪馆、公墓、礼仪公司的服务岗位与管理岗位就业。
1、实践教学
殡葬文化道、殡仪服务、殡葬卫生、挽联写作、殡葬应内用文、火化炉原理、制冷原理、OFFICE办公系统、社会学基础、管理学基础、民政概论、会容计原理、公关礼仪、殡葬礼仪、中国传统文化、普通话、书法、课程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培养目标
2、养懂熟悉国家殡葬和殡葬管理的政策法规,通晓殡葬文化,掌握殡仪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在殡葬岗位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3、专业能力
现代殡葬管理与服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