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信技术的毕业论文该怎么写
追求漫游:超文本与通信技术 【内容摘要】漫游是人类渊源有自的追求,其实现有赖于通信技术的支持。
上网是人类漫游的新途径,以万维网(WWW)为代表的电子超文本网络为漫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由于移动通信、固定通信与卫星通信等技术的支持,人类正在实现漫游化的追求中阔步迈进。
这种漫游将超越物理时空、心理时空和社会时空的限制,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 【关键词】漫游;超文本;通信技术 对于初民来说,自然界中并没有他们固定的家园。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其时是“处处无家处处家”。对后世游牧民族宛如家常便饭的迁徙,初民本是习以为常。
为了追踪受伤而逃窜的猎物、寻找食物的来源,或者为了躲避可怖的猛兽、洪水、森林大火,初民不断改变自己的聚居地。直至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定居才在人类生存方式中成为寻常事,“家园之思”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定居固然使人类的生活相对安定,但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定居者的眼界。因此,萌生了一种新的倾向,即对漫游的追求。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媒体世界的发展、社会群体的分化,漫游的涵义渐渐扩展为力图获得相对于物理时空、心理时空和社会时空的自由。不论在哪种意义上,它都有赖于通信技术的支持。
当今的上网是人类漫游的新途径,漫游的前景则取决于通信技术的新突破。 一、通信技术与漫游 “漫游”指的是随意遨游。
元结有诗云:“漫游无远近,漫乐无早晏。”①在我国古代,所谓“游”至少有三种含义,即外游、内游与交游。
因此,我们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漫游加以考察。人类早就有关于扎根和漫游的不同考虑。
“根”是血缘的,也是地缘的。扎根的倾向在农业社会中占上风,真正有条件外出漫游的只是有闲、有钱、有权的少数人。
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者并非从事漫游,而只能说是外出谋生。真正有条件内游天下的也只是少数人,因为大多数人难以接触或者拥有大量文本。
至于交游,人们各有各的圈子,这是受一定的身分限制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电信技术的普及使外游变得便利,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使内游平民化了。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科技循此再进一步,促进了交游的虚拟化。 1.通信技术与外游 刘勰指出:“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②古代文论里的“游”,首先是指“外游”,即人相对于自然环境的运动。这种运动对于开阔文艺家的眼界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古人不乏相关论述,例如,陆游说:“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③;杨万里也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④尽管如此,由于交通不发达等缘故,古人虽有外游之愿,但亦颇觉外游之难,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因地理障碍而产生的感慨。
远游所面临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脱离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就是其中的一种。要想在外游的条件下继续同自己的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在古代主要靠书信,在现代还有电话、电报等手段。
就便利性而言,电报胜于书信,电话又胜于电报。不过,传统意义上的电话属于固定通信范畴,并不能保证当事人随时随地同他人联系。
不论是登岳阳楼或大雁塔,还是游西子湖或九曲溪,文人墨客兴之所至,要想同不在现场的亲友沟通,移动电话无疑胜于固定电话。不仅如此,以移动通信为保障,人们还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来自出发前所在环境的信息,并从原先的社会关系中寻得支持,产生一种归属感。
2.通信技术与内游 “内游”作为一种提法出现得比较晚。元代郝经著有《内游说》,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对内游的观点,只是道学气重了一些。
如果说外游是人相对于自然环境的运动的话,内游则是相对于媒体环境的运动。“内游”有助于文艺家形成丰富的知识储备。
元代戴表元曾说:“余少时喜学诗,每见山林江湖中有能者,则以问之。其法人人不同。
有一老生云:‘子欲学诗乎?则先学游,游成,诗当自异于时。方在父兄旁,游何可得,但时时取陆放翁《入蜀记》、范致能《吴船录》之类,张诸坐间,想像上下,计其往来,何止日行数千万里之为快。”
⑤老生之言,为戴表元所服膺,看来绝非偶然。和外游相比,内游的文艺价值在于:其一,接触到现实生活可能不存在(或已经消亡)的描写对象,如通过《史记》了解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事迹等。
其二,领略到前人作为师法对象所树立的文艺风范,通过揣摩继承与借鉴作为文化遗产的文艺经验。其三,意识到自己的作品的奉献对象的存在,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进行创作。
但是,内游的可能性受制于媒体。如果没有相关的媒体作为依托,内游就很难实现。
网上冲浪在精神上与古代“内游”相通,特点是将媒体当成现实世界的替代品或信息源。所不同的是:古代“内游”所凭借的是书本,在游历中强调接受道德规范、实现自我完善;而现代意义上的网上冲浪则是人的一种自我开拓。
书面媒体主要以线性文本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因此,内游的可能性是相当有限的。网络媒体则以超文本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提供了远非书面媒体所能比拟的“内游”条件。
超文本一。
2.求一篇题为信息时代的感受的论文
集团应用:信息时代新感受
在CDMA移动智能网的基础上,中国联通建成了世界独有的、大规模的、全国统一的虚拟专网——“网中网”。“网中网”利用现有的交换机,实现了不同厂家设备的兼容,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漫游,提供缩位拨号的功能,是中国联通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一个创举,是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领域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
“网中网”业务作为CDMA提供的极具特色的业务,最适合在公司、集团内部使用。一旦公司、集团申请了“网中网”业务,内部员工互相拨打CDMA手机,可以只拨后四位号码或者是对方分机的号码就可以实现手机的通话,减少了许多麻烦。“网中网”的另一个优点是资费便宜。“网中网”网内通话资费比现行的标准便宜。目前,“网中网”已经实现了全国覆盖,也就是说同属一个“网中网”内的用户即使到外地漫游,仍可享受低话费优惠。目前,中国联通已有北京等数家分公司可为用户办理“网中网”业务。
3.计算机系毕业设计网上虚拟校园
计算机系毕业设计网上虚拟校园 摘 要 虚拟校园是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将校园地理信息和其他校园信息相结合,以虚拟现实场景界面实现校园景观及信息的浏览查询,并可上载到计算机网络和提供远程用户访问。
虚拟校园提供了校园景观及设施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方便了用户对校园信息的访问,促进了大学的建设和远程教学的发展。建立简单易行的现实感强的虚拟校园漫游便成为对大学校园虚拟化的目标。
而VRML和3D MAX等相关软件也为虚拟校园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设计并开发一个虚拟校园漫游系统,作者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地研究了虚拟现实技术和现有构造三维场景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基于VRML及浏览器插件技术的虚拟现实系统架构方案。
首先,以虚拟场景构造的流程为线索,采用3Dstudio Max和VRMLPad实现虚拟场景对象的建模;针对建筑物建模的复杂度和真实感问题,提出了建筑物二次建模方法; 其次,探讨了虚拟校园场景的交互。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视点控制和动画交互。
第三,在系统设计开发的末尾阶段,讨论对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优化方法。通过碰撞检测、层次细节技术、纹理映射等技术方法优化系统。
除此之外,还探讨了系统的整体构架、系统的开发流程、模型纹理贴图以及纹理贴图对场景外观的巨大作用。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工作,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VRML技术的虚拟校园系统。
关键词:虚拟校园、虚拟现实(VR)、漫游、建模、纹理贴图、交互设计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扩展, 多数大学的校园网已经建成。建设者原本设想的校园网是单纯的科技资讯传播工具, 而建成的校园网却是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结的、空前强大的传播媒体, 是一个对学生有着强大吸引力的、对现存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教育模式提出尖锐挑战的虚拟校园。
在现实与初衷相悖的窘境中, 如何整合网上网下的教育资源, 如何应对网络对学生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负面影响, 如何依法对校园网实施科学的管理等等,都成为大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坚守培养现代全人的教育理念,对校园网络媒体的发展采取积极的政策 现代教育应是全人教育。
校园网是否有助于实现全人教育的理念, 这是首先要确定的。校园网有利于学术与科研信息的传播因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这是没有疑义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它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方面。
自孔夫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古今中外的伟大教育家无不主张全人教育, 但现代“全人”与往昔“全人”是有区别的, 区别不仅在于德智体美的具体内涵多有不同, 更在于现代人要有鲜明、自觉的现代意识。今天的世界, 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文化融合化已呈不可阻挡之趋势, 大学培养的“全人”的现代意识至少应包括观察问题的全球观念, 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借鉴意识, 自由、平等、民主、参与的社会意识, 团结、协调、互补、共进的团队意 则是催化剂。
互联网、校园网既然是一个虚拟的社会、虚拟的校园, 如同现实中的社会与校园一样,它对学生的影响就不会是完全积极的、向上的。我们不美化互联网,也决不赞同认为网上社会比现实社会更糟,更不宜于人才培养的观点[1]。
有人认为互联网有利于西方文化的渗透, 其主要依据是网上信息为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他们认为这种状况会无形中助长青少年的西化倾向, 造成民族观念、爱国主义观念的淡漠。
我们承认网上文化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 网上信息来自西方的多,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少, 恰是现实世界中西方的科学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反映。我们只能承认和面对这个现实。
更重要的是, 大学生、研究生已经有了足够牢固的民族文化根基, 网上之西化社会, 不足以动摇学生的爱国心与民族自尊心。想一想清末以来留学生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高度爱国热情, 就可以知道, 那些担心西方的网上“霸权”、“文化侵略”可能使青年人的思想殖民地化的人, 其实是对民族文化缺乏自信。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虚拟特征导致逃避现实的数字化人的出现, 使青年变成有人格与人际交往障碍、不能与现实世界中的现实人沟通的“视频白痴”。这种担心夸大了网上活动在青年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比重和网络的吸引力。
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在线”网上调查,回答“网络有使人欲罢不能的感觉”、“在不上网的时候经常想着网上的事情”的人约为19%; 离开网络会感到恐惧和不快的人占26% [2 ]。对多数学生来说, 网络主要是了解国际时事、搜集学术与科研信息的工具。
4.论文“有关网络的论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收费毕业论文 [2010-07-06 03:23] 18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并且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负面影响;对策 网络时代所构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 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并且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负面影响;对策 网络时代所构建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文化理念等诸多方面。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加速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网络时代大学生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达到正确引导的目的,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特别是在目前网络立法监督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网上反动、色情的信息随处可见。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积极安全的网络环境,就会很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进而使得他们难以抵御网上的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不良影响,网络的不文明现象,甚至网络犯罪也就显现出来了。 一是网络的多元化,使得各种思想、各种价值观都出现在网络之中 网络能够超地域无障碍的交流,它既是信息的集散地,又是信息的垃圾场,各种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益信息与垃圾信息都混杂其中,从而产生网络“信息污染”现象。
在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意识形态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网民的思想观念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和前所未有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掌握着网络信息的关键技术,网络正在成为灌输西方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工具。
我国作为技术上的“后起国”,在网络信息中,维护教育主权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防止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其任务是十分紧迫和艰巨的。[1]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进而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渐弱化。
二是网络的开放性,易忽视现实的规则约束 网络是一个失去了某些强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间,是一个虚拟社会,在网络环境中缺少社会舆论的监督和现实的规范约束,使“他律”作用下降,容易诱发道德行为的失控。网络世界里没有相同于现实世界的规则约束,它的开放性容易使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力,违规行为便频频出现了。
很多的网络不文明现象在不断增多,有个别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性差,在网上匿名肆意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攻击侮辱他人人格,给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对他人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网络黑客行为不仅对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而且还严重干扰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甚至危害到现实社会。
三是网络的虚拟性,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引发了大学生的虚拟社会交往行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愿意选择与网友交往,但是大学生在虚拟世界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同时,在现实世界里又缩小了交往的范围。
他们整天坐在电脑前,漫游在网上世界里,与真实社会慢慢脱离,变得日益孤僻,加深了与同学,老师和亲友间的感情隔阂。[2]从而使得他们极力回避现实的人际关系,变得与现实社会相隔离,不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导致自主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逐渐削弱;不少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与符号化的对象交往而不能自拔,以致孤独感、抑郁感增强,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导致心理扭曲,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应对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措施 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祖国未来的承载者,作为网络影响最普遍的一个群体,越来越扮演着网络文化先锋的角色。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
我们必须直面挑战、积极应对、主动介入,采取有效对策控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第一,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 要加强网络立法,迅速提高司法人员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与执法方面的能力。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的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实施细则》、《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我国有关部门还应该注意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制定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以便使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章可。
5.计算机系毕业设计网上虚拟校园
计算机系毕业设计网上虚拟校园 摘 要 虚拟校园是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将校园地理信息和其他校园信息相结合,以虚拟现实场景界面实现校园景观及信息的浏览查询,并可上载到计算机网络和提供远程用户访问。
虚拟校园提供了校园景观及设施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方便了用户对校园信息的访问,促进了大学的建设和远程教学的发展。建立简单易行的现实感强的虚拟校园漫游便成为对大学校园虚拟化的目标。
而VRML和3D MAX等相关软件也为虚拟校园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设计并开发一个虚拟校园漫游系统,作者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地研究了虚拟现实技术和现有构造三维场景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基于VRML及浏览器插件技术的虚拟现实系统架构方案。
首先,以虚拟场景构造的流程为线索,采用3Dstudio Max和VRMLPad实现虚拟场景对象的建模;针对建筑物建模的复杂度和真实感问题,提出了建筑物二次建模方法; 其次,探讨了虚拟校园场景的交互。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视点控制和动画交互。
第三,在系统设计开发的末尾阶段,讨论对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优化方法。通过碰撞检测、层次细节技术、纹理映射等技术方法优化系统。
除此之外,还探讨了系统的整体构架、系统的开发流程、模型纹理贴图以及纹理贴图对场景外观的巨大作用。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工作,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VRML技术的虚拟校园系统。
关键词:虚拟校园、虚拟现实(VR)、漫游、建模、纹理贴图、交互设计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扩展, 多数大学的校园网已经建成。建设者原本设想的校园网是单纯的科技资讯传播工具, 而建成的校园网却是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结的、空前强大的传播媒体, 是一个对学生有着强大吸引力的、对现存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教育模式提出尖锐挑战的虚拟校园。
在现实与初衷相悖的窘境中, 如何整合网上网下的教育资源, 如何应对网络对学生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负面影响, 如何依法对校园网实施科学的管理等等,都成为大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坚守培养现代全人的教育理念,对校园网络媒体的发展采取积极的政策 现代教育应是全人教育。
校园网是否有助于实现全人教育的理念, 这是首先要确定的。校园网有利于学术与科研信息的传播因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这是没有疑义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它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方面。
自孔夫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古今中外的伟大教育家无不主张全人教育, 但现代“全人”与往昔“全人”是有区别的, 区别不仅在于德智体美的具体内涵多有不同, 更在于现代人要有鲜明、自觉的现代意识。今天的世界, 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文化融合化已呈不可阻挡之趋势, 大学培养的“全人”的现代意识至少应包括观察问题的全球观念, 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借鉴意识, 自由、平等、民主、参与的社会意识, 团结、协调、互补、共进的团队意 则是催化剂。
互联网、校园网既然是一个虚拟的社会、虚拟的校园, 如同现实中的社会与校园一样,它对学生的影响就不会是完全积极的、向上的。我们不美化互联网,也决不赞同认为网上社会比现实社会更糟,更不宜于人才培养的观点[1]。
有人认为互联网有利于西方文化的渗透, 其主要依据是网上信息为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他们认为这种状况会无形中助长青少年的西化倾向, 造成民族观念、爱国主义观念的淡漠。
我们承认网上文化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是, 网上信息来自西方的多,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少, 恰是现实世界中西方的科学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反映。我们只能承认和面对这个现实。
更重要的是, 大学生、研究生已经有了足够牢固的民族文化根基, 网上之西化社会, 不足以动摇学生的爱国心与民族自尊心。想一想清末以来留学生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高度爱国热情, 就可以知道, 那些担心西方的网上“霸权”、“文化侵略”可能使青年人的思想殖民地化的人, 其实是对民族文化缺乏自信。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虚拟特征导致逃避现实的数字化人的出现, 使青年变成有人格与人际交往障碍、不能与现实世界中的现实人沟通的“视频白痴”。这种担心夸大了网上活动在青年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比重和网络的吸引力。
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在线”网上调查,回答“网络有使人欲罢不能的感觉”、“在不上网的时候经常想着网上的事情”的人约为19%; 离开网络会感到恐惧和不快的人占26% [2 ]。对多数学生来说, 网络主要是了解国际时事、搜集学术与科研信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