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关于海子的书的出版时间及出版社写关于海子的论文要用到的
1 书名: 《海子作品精选》 作者: 海子 出版社: 长江文艺 2 书名: 《海子传》 作者: 余徐刚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科 3 书名: 《海子评传(修订本)》 作者: 燎原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4 书名: 《解读海子》 作者: 高波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5 书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情人生》 作者: 周玉冰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发行科(合肥九歌文化书社) 6 书名: 《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 作者:燎原 出版社: 南海 7 书名: 《海子的诗-一位传奇的诗人和他传奇的诗》 作者: 海子 出版社: 中国书店 8 书名: 《海子的诗》 作者: 出版社: 中国书店 人民文学 9 书名:《海子诗全编》 作者: 海子 出版社:三联。
2.海子曾经在诗歌中写道: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只能给你点提示,800字自己写下,就当是练习嘛。
不知道这首诗完整的内容,不过这两句已经很直白了。要理解这两句,先要把它分拆开来。
首先看“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忠诚的儿子”有什么特点呢?血脉相连,真挚诚恳,矢志不渝。所以这一句,就是说诗人要以血脉相继、忠诚的态度对待远方,那么远方又是什么呢?这个有点不确定性,但可能比较大的应该是说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所以第一句就是说,诗人要忠诚与自己的追求,像对待母亲一样,血脉紧连,矢志不渝。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二句,“物质的短暂情人”。
“情人”是什么样的呢,对于诗人这样的人来讲,他眼中的情人应该就是一个准伴侣,人生的一个关系比较亲密的异性朋友,可以相互在情感上有些依偎,但是情人既没有母子那样的血缘羁绊,有没有夫妻那样的伦理关联,说分手就分手了。 “短暂的情人”为什么是短暂的呢,这要联系“物质”的意义了,“物质”这里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物质、财富、名利等世俗的追求。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就是说诗人作为一个人不可避免也会对物质、财富、名利等有所追求,但那时短暂的,不是唯一的追求,更不是自己最大的追求。 最后把两句话放到一起理解,得出的结果就是,诗人真正追求的是内心对精神境界的向往,而不是物质、财富这些世俗的目标,诗人对自己的理想是坚贞的是执着的,但对于物质的追求并不排斥。
字数如果不够,就对儿子、情人等词条做深入解释,然后附加上结论就行了。
3.海子,我想对你说高中作文800字要有小标题
海子,你有着极高的思想境界;有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有着淳朴平凡的憧憬;有着真诚善良的品性;有着向往美好的高贵心灵;有着一颗顽强不屈的心和智慧高深的眼!你生于1964年3月,你比我大31岁,如果你还活着,或许就47岁了吧。
而比我大三十一岁的诗人,我却从来没听说过你的事迹,更不晓得世界上,中国的一方水土还孕育了你这样伟大的人!请你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像你这样思想深邃的人,应该众所周知才对!是啊,或许当时封闭落后的环境,将你紧紧束缚。
相隔47年的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终于露出你强烈的声息!我在2011年10月14日知道了你!可惜,你早已到达你的理想世界。 与你有思想共鸣的人再也无法见到你;再也听不到你在这个世界的呼喊;更没有机会拜读你的新思想。
我读着你的诗,慢慢了解你。
你从小历经磨难,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把你锻造的坚强,而长大后,虽光荣进入北大,但逆境总与你相伴!你不被人理解,处处受人排斥,爱情、事业都灰暗无光,寂寞而凄凉的徘徊在封闭固穷的生活之中。 你想摆脱封闭困苦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但黑暗落后的社会本质现实扼杀了你的希望,你也只有依靠诗的信仰呐喊心中的无助、彷徨。
种种精神与生活压力层层把你包裹,你喘息着,但也又累的时候,你选择了离开;选择了冰冷的铁轨;选择了残忍无情的火车;选择了心灵的归宿;选择了理想的天堂。
望采纳,谢谢。
4.关于诗人海子的争论?
关于海子的诗歌及其本人的争议还是挺多的。
我在北大的论坛上曾经看到过,有人就很尖锐地贬低批评海子的诗歌,甚至认为他的近乎残酷地自杀也只是作秀,但是那人本人也没有提出他心目中的好的诗歌是什么样的。甚至连批评也没有以海子本人的是个为依据,只是个人感情的激烈发泄而已,也不知道此人是不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但愿不是。
当然,更多人是为海子及他的是个辩护的。原本想把链接发上来的,但是这个论坛现在我一直都打不开网页了。
虽然本人没有大量的阅读海子的诗歌,但是我再学习当代诗歌精读的时候也读过十几首吧,除了那个久负盛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外,我还很喜欢他的《九月》(这首诗歌,周云蓬给谱了曲,演唱的相当带感)和《春天,十个海子》。 我记得也是在北大的那个论坛上我看到的,海子在自杀时身上带着的是荷尔德林的诗集和圣经的四福音书。
我想,这对于我们理解海子的死亡是有帮助的。 在这里,我想引用《存在主义与文学》这本书的一段话来表明我对于海子的看法。
“通过宁择残酷的死,不求可耻的生,两位伟大导师(指前文中的耶稣和苏格拉底)都揭示了一个我们芸芸众生有望争取达到的人类存在的高级阶段,因为他们都负有不能弃绝的神圣使命。 他们拒绝放弃自己的个性,面对残酷折磨和死亡,他们仍然坚定不移地选择真理和爱——这正表明了他们的神圣使命。
“……他(苏格拉底)只有喝那杯毒酒,因为这是他能做的唯一真实的选择。从而确证了从前所作所为的真实性。
要是他不喝毒酒,他就不是苏格拉底。 这是一个神圣的反论:由于自由地选择放弃生命,他使自己永生;用基督教的术语说,由于失掉生命,他得到了它。
“……在选择痛苦的死时,基督揭示了他的神圣使命,即他是“上帝之子”。如果没有这个选择,他便做不到这一点。
要是他逃避了折磨和死亡,那么他很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难道他还能够保持本质?没有这个震撼世界的选择,我们还会承认他的“神性”?要是他的榜样未能最终导向命运之树,我们还会以自己脆弱的方式追随他?难道他不是为所有时代证明,一个简单的选择可以感动世界?” 我也是恰巧最近读到的这些,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想到中国人的一个是海子,另一个就是屈原,还想到了一个荷兰的画家——梵高。 在引文当中,“唯一真实的选择”,我以为,这就是在说不论是苏格拉底、耶稣还是海子,他们只有做出这样的选择才能够保持他们自由人格的独立和统一。
苏格拉底要为他坚持的智慧和真理饮下毒酒,那么海子就要为他写下的诗歌而死。我记得老师在讲海子的诗歌时将它与屈原相类比,还说了一句至今我都印象深刻的话“写出了《离骚》的屈原不死还能是屈原吗?”这的确如引文中所说的,是一个悖论。
而且,我认为,基督教思想对海子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这种神学思想再某种程度上也消解了海子之死的悲剧意味,但这样的死亡在我们看来仍然是悲哀的。
可是对于海子本人而言,生存还是毁灭,究竟那一种选择更为不幸,这不言而喻。
5.高分求一篇1500字读书笔记任选一篇1《海子的诗》
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
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
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
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
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
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所以,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6.关于"我读海子的诗'"的一篇论文
自从读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后,从心里记住了海子这个人,然后买了他的诗选,才开始对海子有一定的了解。我喜欢他,也许是因为在不同的年代会有同感的原因吧。海子的诗,不能令我陶醉,却令我沉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抒情短诗中的佳作,亦系海子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般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与“劈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中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在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在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 “处河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知道,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河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面》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该诗后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是从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的。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取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了“幸福”,这“幸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读之下,我们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使第一章情调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奔放,终而收全封闭。这就是《面》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是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诗之表有柔弱的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的本质,言词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的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的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性格还可以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亲近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和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列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