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
概说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
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观胎辨釉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造型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
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
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
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
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
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
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
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
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 辨别款识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
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
2.求陶瓷原料方面的论文
陶瓷原料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摘 要:陶瓷原料质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合适的原料是生产优质陶瓷产品的保证。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探讨了陶瓷原料的质量评价方法,以保证选取适当的陶瓷原料,为生产出高质量的陶瓷产品奠定基础。关键词:陶瓷原料;质量;评价 面对陶瓷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陶瓷面对陶瓷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陶瓷生产的每个流程都至关重要。
陶瓷原料是生产陶瓷的基础,要想获得优质的陶瓷产品,就必须选好原料。陶瓷原料由于成因不同,地质条件不同,其组成、性能往往有较大的波动,从而影响陶瓷的生产。
因此选取合适的原料是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保证。文章运用六大项目评判方法,为选取合适的原料提供了综合性的方略。
1 原料评价方法1·1 外观质量评价1·1·1 评价手段一般由人工完成,亦可用仪器一起完成,比如硬度仪、色度仪、光泽度仪、水分测定仪等。1·1·2 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产状、硬度、脆性、颜色、光泽、杂质及干燥程度等。
1·1·3 评价的方法(1)通过矿藏的位置、矿层结构、矿层规律等情况推测原料(矿藏)的成因,从而在大方向上确定原料的类别。例如广东黑泥、白泥产于沿海的低洼地区,总是以层状分布,呈粘土状,由此可以肯定,黑泥、白泥是典型的二次粘土,经过天然淘洗,含铝量会比较高,可塑性较强。
(2)通过简单工具对原料硬度、强度、比重的试验,推断岩石的矿物组成和母岩属性。例如利用手锤敲击、小刀划痕(原料)等方式,可以检查其中一些矿物的硬度,结合透明度、外观颜色、解理特征等即可以确定母岩的属性和矿物主要组成。
(3)通过对原料外观的观察和触摸手感,初步判别原料的特性。例如,触摸手感绵软的瓷砂一般风化程度比较高,钾钠成份流失量较大,烧成温度较高;而外观呈现粘土状的原料,通过触摸手感,可以判别原料的含砂量、可塑性、结合性、烧失量等性能。
(4)通过简单的试剂试验对原料的化学成份进一步了解。例如,采用稀盐酸滴在原料上,有大量气体冒出的,一般是以碳酸盐为主的矿物,最常见的是碳酸钙、碳酸镁或者混合物;将水淋在干涸的泥土上,出现瞬间膨胀现象的,可能是膨润土。
1·2 化学组成评价1·2·1评价手段评价手段主要有常规的化学方法测定(滴定法、EDTA络合法、比色法、重量法等);萤光X -ray衍射仪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俄歇电子能谱仪测定;能谱仪。1·2·2评价内容通常测定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MgO,K2O, Na2O及IL。
必要时需测定ZrO2,B2O3,PbO,ZnO,BaO,P2O5,Li2O, SO3,F等。1·2·3 主要项目的测定方法分 1·3 颗粒组成1·3·1 评价手段主要有筛分法、直接测量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沉降法、光电法、X射线衍射法、激光法等。
1·3·2 测定内容主要为粒度大小、形状及粒度分布。1·3·3 评价方法-激光法(1)激光粒度分布仪介绍激光粒度分布仪是采用米氏散射原理进行粒度分布测量的。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在颗粒上时,在傅氏透镜的焦平面上将形成颗粒的散射光谱,这种散射光谱不随颗粒运动而改变,通过米氏散射理论分析这些散射光谱就可得出颗粒的粒度分布。激光粒度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测试粒度分布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测量的粒径范围广,可进行从纳米到微米量级范围的粒度分布测试;适用范围广泛,不仅能测量固体颗粒,还能测量液体中的粒子。
激光粒度分布仪不仅在先进的材料工程领域得到应用,而且在众多的传统产业中也有广泛应用。在陶瓷生产中主要用于原材料的检测、生产过程的控制,并根据检测结果来指导生产过程。
(2)激光粒度分布仪应用陶瓷生产中很多场合要对进厂原料的细度进行控制。陶瓷原料的细度对材料的合成速度及反应程度有很大影响。
如氧化铝原料、硅酸锆原料、陶瓷色料等。氧化铝原料的细度对氧化铝制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据资料介绍,对于刚玉瓷,大于4μm的颗粒应很少,因为当5μm的颗粒含量大于10% ~15%时,就会影响它的烧结性。小于1μm的颗粒应为15% ~30%,若大于40%,烧结时会出现二次重结晶,晶粒发育较大。
硅酸锆原料的细度会影响其在乳浊釉中的乳浊程度和加入量。陶瓷色料的细度对其它发色能力和加入量也有很大影响。
激光粒度分析仪的应用,对每一批原料及其加工粒度均可以进行检测,使不符合粒度分布要求的粉料不会进入下道工序,保证了产品的质量。1·4 可塑性、结合性1·4·1 评价手段(专用于粘土测定)主要为可塑仪、粘度计等。
1·4·2 评价内容主要有可塑性、结合性能等1·4·3 评价方法(1)可塑性测定粘土可塑性的方法很多,目前我国的国家标准规定采用压柱法来评价,除此之外,在我国通用的还有可塑性指数(即用液限减去塑限含水量的差值来表示)和压球法。(2)结合性结合性指粘土能结合非塑性物料形成良好的可塑泥团,干燥后有一定干燥强度的能力。
结合性,通常以在粘土中掺入(产自于福建平潭的)标准石英砂的最高量来表征粘土结合能力的大小。标准石英砂的颗粒组成为0·25~0·15 mm占70% , 15~0·009 mm占30%。
结合力分类如下: 分类 结合粘土 可。
3.求关于瓷器的论文,3000字左右,急用
我就是学习瓷器学的,呵呵。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
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
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
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
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
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
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
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
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陶瓷设计与工艺三千字毕业论文(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