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方面的毕业论文
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保障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质量趋于下滑,如何保障高等教育 的培养质量,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 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不 同侧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动态性高等教育质量体 系建设的建议方案。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保障;动态性评估 573 1介绍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质量就是生命已成主旋律,提高培养质量是高 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一直处于上涨 趋势,如从1999年至2003年,全国研究生在校规模的增幅,平均每年达到26.88%,本专科 生在校规模的增幅,平均每年为26.68%。
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 近几年来,教育理论界的有识之士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表示了忧虑和担心, 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关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 构成的有机整体。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和高等教育质量机 构的基础之上的,它一般可分为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两个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体 系是指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高教界与高教界之外的专家。这个体系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监督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 活动。
高等教育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主要负责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保障体系 结合起来,共同实现对高等教育质量予以保障的功能。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体系,如政府角度、学术角度、个人角度,会有很多不同和差异,将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体系的任务呈现多样性。因此,建立一个合适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它是影响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国外高等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侧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 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动态性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建设的建议方案。 2、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 20年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取得很大成效。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 的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这一体系在实践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 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多元化的保障体系质量标准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还很单一,虽然最近几年来,高等教育迅 速向多样化发展,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还没有相应发展。
如衡量各高等院 校的质量标准就是学术成就,且成为各级各类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主要追求,造成高等院校 老师偏科研、轻教学,垃圾学术文章满天飞,心浮气躁的不良学术气氛,显然这种评价高等 教育质量得标准不能可持续地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样,90年代开始的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虽然以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形式进行,但其质量标准基本是 一致的。
到2002年,三种评估被单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所取代, 更意味着几百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质量将用一个标准进行衡量,这样各 种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效果将很难体现出来。虽然教育部2O04年出台了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作为评估高职高专院校的另行标准, 由此和本科教育标准区别开来,体现了差异;但本科院校之间乃至不同地区院校之间的巨大 差别还需要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衡量。
(2)政府作为保障主体,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长期以来一直是由国家政府进行管理和控制,造成目前我国高 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单一,国家政府始终把握着质量保障的绝对影响力,使质量保障的重心 过于向国家政府方面倾斜。虽然除政府以外,高校、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已经逐步参与到质量 保障体系中来,但其他保障主体能发挥的保障力不大,也缺少足够的积极性,目前根本无法 适应2000多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的需要,也不利于质量保障效果的最大化。
事实上,过程保障 主要是由高校自身进行,由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最终形成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高校内部的过 程保障就应该成为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根本,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心应 该是在高校内部,而不是外部。但在我国,政府组织的评估发挥着权威性作用,高校进行的 自我评估也是以政府的评估要求为准。
目前中介机构和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开始对高校的产品 和服务起着质量检查作用,但参与度还很受限制。 (3)重质量控制,但轻质量审核和质量评估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引入质量审核和质量评估手段的,但一直 到目前所有出台的评估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
2.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亲切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学校管理“品”字论 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
“人才”之首是“人”的素质,而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构成人才素质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能否成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校长,要着眼于迎接21世纪世界性的经济、科技竞争的挑战,抓好学校管理工作,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所以,在工作中我重点抓了三方面的内容:科研、质量、活动。这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稳固的“品”字结构。
(管理的原理来自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而科研、质量、活动就相当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在这儿,我把它称为“品”字结构。)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 学校科研管理 一、反思 学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方法论——反思。
反思,思考,省察过去,着重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励将来。也指:回过头来对往事进行深入地思考,以求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将认识、言行提高一步。
“反思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能使我们认识问题的要害。
抓住问题的实质,带动思维的发展,培养科研的意识和习惯。
3.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陶行知教学思想管窥
陶行知教学思想——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本校的校训,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
说来倒很奇怪,我 在本校从来没有演讲过这个题目,同志们也从没有一个人对这五个字发生过疑问,大家都好像觉得这是我们晓庄的家常便饭,用不着多嘴饶舌了。可是我近来遇了两件事,使我觉得同志中实在还有不明了了校训的意义的。
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
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刊》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
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
今年春天洪深先生创办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当时我一见这张广告,就觉得洪先生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
他的误解和我上述的两个误解是相类的。我接受了两次刺激,觉得非彻底的、原原本本的和大家讨论明白,怕要闹出绝大的误解。
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矛盾。所以把这个题目来演讲一次是万不可少的。
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
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
我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我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为名义。八年,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干蒋梦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做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我就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
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颁布,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但是教学做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我仍用教学做合一之题,张伯苓行政管理拟改为学做合一。
我于是豁然费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去年我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即将教学做合一之原理作有系统之叙述。
我现在要把最近的思想组织起来作进一步之叙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
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
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
再进一步说,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而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
为种稻而讲解,讲解敢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
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
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创新教育需要“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的教学法,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学做合一”正确地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其基本精神是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只有“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即“劳力上劳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
这就启示我们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变严格守纪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法;(2)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人人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能力;(3)重视学法指导,加强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培养;(4)重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4.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浅谈教学创新2009-3-21 1:56:22 来源: 原创 作者:站长 录入:admin 访问:54 次 被顶:5 次 字号:【大 中 小】核心提示: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服务于社会,教学创新一个个有关创新的话题被提起,在碰撞之间,创新教育这一概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笔者作为一名高级职业学校的教师深知:社会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民众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这一。本文来自大学生毕业论文网,原文地址:。
5.教育毕业论文 培养学生认真自觉的修养
曾经在美国《读者文摘》中看到一篇题为《有德才能服人》的文章,文中列举了数位名人成功的范例,归纳起来,其寓意就是“品德高尚是成功之本”,这一原则已被众多国内外有识之士所认同。
品德,即道德品质,它给人们的生命赋予方向、意义、内涵。品德构成了一个人的良知,使人明白道理,而不只是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
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的范畴,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概括其构成,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要素即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结构体系。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它包括对道德观念、概念、原则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以及运用它去进行道德判断,它使人们自觉地把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使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自觉性。
目前,中专学生年龄偏小,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以“小太阳”自居;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尽人意的丑恶现象又不断向他们渗透,这些都容易在他们的心中形成金钱、权利至上,崇尚物质利益和自我中心、个人主义的观念。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态度。
道德情感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它在道德品质结构中起着道德评价和道德调节的作用。众所周知,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给予评价的倾向与愿望,当其得到肯定、积极的正面评价时,会更加激励他采取从前的行动;反之,如果在否定、消极的负面评价下,他的行为会受到抑制、削弱直至消失。
当然,对于不正确的行为,我们给予否定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其继续采取错误行为的强度,但是当一种正确的行为也得不到肯定评价时,便会产生负面效果。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作出选择的毅力和精神,它既表现出为实现道德行为的坚持不懈努力,也表现出经常用良好的道德动机去战胜不道德的动机。
面对一些冷嘲热讽、挖苦打击,会使从前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感到迷惑茫然、百思不解。意志坚定的学生会勇敢面对、战胜这些、超越自我,意志动摇的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继而影响其道德行为,有些学生会随波逐流,渐渐把从前那些认为不正确的东西接受并形成了习惯。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符合道德标准和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好坏、善恶的评价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真诚、呼唤美好,所以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道德行为的追求,但并非时时、事事都能如己所愿。一个人在他的道德情感中如果没有或少有理解、尊重与宽容,他会无视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其任意践踏。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成份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它们在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
要使学生具有好的道德品质应从以上四个方面努力,加强学生对正确道德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坚定他们的道德意志,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修养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晶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主要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及道德评价能力的获得两方面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纪律的教育。
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的善恶评价。了解社会的好坏及美丑标准。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该力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方式,要记住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绝不是过去生活在单一环境里的孩子,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接触空间和活动范围。因此,应该尽量采取寓教于乐的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手段。
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竞赛等方式将原本抽象、概括的原则及规范,形象化、具体化,使这些原则、观念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植根于他们的头脑之中。
上升为理性认识。针对一些典型事例,要抓住教育时机,创造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这些事例作出判断的机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评价能力。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决定着人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或决定自己行动时的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在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体现。自尊感、荣誉感、友谊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应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寓理以情、再晓之以理的教育引导,应该在学生中形成、发展起健康的道德舆论,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陶冶学生,以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感,才会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情感产生促进作用。
所谓“育人无小事”,就是要求我们每天要从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起做到“春雨润物”。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中专生的道德品质是由他的道德行为来体现的,因此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以养成良好的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教育学毕业论文完整版免费(教育方面的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