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保护历史遗迹的论文300字
文物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是历史和文明的承载物。
具有2500年历史的太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物史迹,古晋阳城、纯阳宫、文庙、督军府、宁化府、拱极门遗址等,每每说起这些遗产,太原人都津津乐道。 但是,我市的文物现状不容乐观,古关帝庙、城隍庙等很多文物年久失修、面貌破旧;有的被工厂、学校、民居占用,保护工作不落实,重点保护不突出;基本建设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破坏严重;有的开山造田等对文物也有一定的危害;有部分古建筑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对传统文化构成了损害,影响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物保护与开发没有很好结合,有的文物被拆除,有的文物保护点孤立地存在,失去了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失去这些历史遗存,2500年历史的古城也就难符其实了。消失的,无法挽回,树立和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做到建设和保护和谐发展,为历史、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
2.关于文物保护的论文
保护文物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1)不可过度开发,文物遗迹所承受的参观能力是一定的,超过了这个能力,文物肯定会有所损毁,这种损毁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觉的,但等到你发现它的时候,恐怕已失去了补救的可能。
(2)在维修扩建文物古迹时,应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可轻易加入现代的元素,最好是能做到“修旧如旧”,雷锋塔前修了自动扶梯,我个人觉得就破毁了整个雷锋塔址的味道,修建者当初也许是好意,但结果令人不敢苟同。
(3)保护文物不是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决的事,要靠每一个人的保护意识,当我们漫步在白堤、苏堤,饱览西湖美景时,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行为,比如吐痰,乱扔东西都会破毁我们身边好不容易保护下来的文物古迹。因此,提高全民意识是关键。
3.我的毕业论文中国石灰岩文物的分布及类型
石灰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矿产之一。
按其沉积地区,石灰岩又分为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以前者居多;按其成因,石灰岩可分为生物沉积、化学沉积和次生三种类型;按矿石中所含成分不同,石灰岩可分为硅质石灰岩、粘土质石灰岩和白云质石灰岩三种。资源分布情况:中国石灰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作为水泥、溶剂和化工用的石灰岩矿床已达八百余处。
产地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可在工业区附近就地取材。 石灰岩矿产在每个地质时代都有沉积,各个地质构造发展阶段都有分布,但质量好,规模大的石灰岩矿床往往赋存于一定的层位中。
以水泥用石灰岩为例,东北、华北地区的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是极其重要的层位,中南、华东、西南地区多用石炭、二叠、三叠系石灰岩,西北、西藏地区一般多用志留、泥盆系石灰岩,华东、西北及长江中下游的奥陶纪石灰岩也是水泥原料的重要层位。
4.一篇关于文物的论文最好是有关于古建筑、玉器、园林、陵墓之类的,
思想史视野中的考古与文物 在考古不再仅仅是田野发掘、文物不再仅仅是金石赏玩的二十世纪,考古与文物就不断进入历史研究各个领域的视野,在近代学术史上,几乎每一次新发现都对学术研究产生影响,如本世纪初的甲骨文、敦煌文书、流沙坠简的发现与研究,就开拓了学术的新领域,引起了历史研究方法的变化。
自此以后,取地下的考古材料与文献对证,用域外的文献与传统的文献比较,用人类学调查的资料与历史文献研究的结果对照,几乎已经成了历史研究者的共识。其中,七十年代以来的出土简帛文献越来越多地冲击着传统的历史学,尤其是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研究,临沂银雀山汉简(1972)、马王堆帛书(1973)、定县八角廊汉简(1973)、睡虎地秦简(1975)、阜阳双古堆汉简(1977)、张家山汉简(1983)、尹湾汉简(1993),以及最近发现正陆续公布的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的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竹简1,更是几乎改写了整个上古史尤其是思想文化史的看法,长沙走马楼发现的吴简虽然尚未整理和公布,但可以预言的是,由于它集中为嘉禾年间(232-238)长沙郡的资料,包括户籍簿、名刺、经济文书、司法文书2,将对下一世纪初新思路中的区域史、城市史、制度史、生活史研究发生重大的影响,当然也将间接地影响到思想史,因为思想史也需要重建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知识背景,以理解和判断思想的语境(context)。
毫无疑问,在思想史上,本世纪的考古发现最直接的影响当属古书的再发现与走出疑古思潮的笼罩。七十年代以来的这些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思想史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当刺激的资源。
比如,由于发现了七十子与儒家历史的新资料,从孔子到荀孟之间的缺略有可能填补了;很多古代儒者的言论被发现,使得原来以为产生很晚的思想,发现了它更早的源头;古道家的整体面目由于《黄帝书》即《老子乙本后附古佚书》以及《太一生水》、《恒先》等文献的发现,有可能还原了;类似《鹖冠子》、《尉缭子》、《文子》这样的古书被重新确认,使得先秦思想风景越发地丰富起来3;在这些发现的启迪下,有人指出,这使我们可能对现存的古书进行一次重新排队,在时间上重拟一个古代知识的系谱;也有人指出,古代文献的书写习惯,有抄撮、改编、精选,不可轻易地将某一书确凿定于某人撰于某个时间,因此古代思想史文献的年代可以适当宽延,这样,给了思想史使用文献的一定自由空间4;同时,它也促使我们重新理解上古中国历史与思想的连续性意义,尽管雅斯培斯(K。 Jaspers)的“轴心时代”理论,指出了西方思想史在早期曾经有过重要的“蜕变”,福科(M。
Foucault)的“知识考古学”也强调历史中的“断裂”。但是,中国学者还是根据这些发现,指出古代中国与中世、近世知识的连续性,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也许这正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特征,考古发现的文献说明,古代中国的知识系谱实际上可以描述为一个绵延滋生的过程,很多思想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知识来源与资料来源,只是在漫长的过程中,很多过去垄断的神秘知识被传播成为公开的“道理”,过去专业的知识垄断者变成了后来的“士”,过去那些被尊崇的原则被故事化,国家和文明的巨大权力,日益使一些知识和思想成为中心,使一些知识与思想成了边缘,于是就成了现在看到的思想的“历史”。
二 当然,即使思想史依然恪守传统的写法,那些现在已经相当多地被使用和关注的《周易》、《老子》、《文子》、《孙膑兵法》等等出土简帛,仍旧会被使用和关注,它也仍然会使思想史的研究有相当大的进境。比如,关于道家,原本《老子》中相当关键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否真的表现着道家思想中对于社会秩序和道德理想的激进主义姿态?它是否应当如郭店楚简《老子》一样,只是表达对“智(知)”、“卞(辩)”、“■(心+为)(伪)”、“■(诈)”这类行为的厌恶5?又比如,最近关于郭店楚简本几种儒书的讨论,就说明按照传统的思想史分类谱系和章节分配,这些出土文献依然可以研究出相当深刻的思想史问题,补充相当多、也是相当丰富的历史细节。
一直扑朔迷离的儒家思孟一系,就由于马王堆帛书《五行》的发现,得到一个极大的进境6,而郭店楚简中的《五行》再一次确证了这一研究的可靠性7,而郭店楚简中的这些儒书,则被学者推定,有可能是《子思子》的佚籍,于是,不仅思孟一系的历史渐渐清晰,而且过去一直在讨论的儒家性命之学的起源和变化,也有了深入研究的依据8。 不过,最近思想史写法在悄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更扩大了考古发现在思想史中的使用。
因为思想史研究已经从“注意中心”到“注意边缘”,从“注意经典”到“注意一般”,从“注意精英思想”到“注意生活观念”9。这些变化的发生原因,可以说有两方面:一方面正是得益于考古发现的文献资料的刺激。
考古发现的大量数术方技文献,促进了对于古代中国一般知识与思想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思想史的注意焦点。众所周知的是,《汉书艺文志》把所有的知识分为六类,那是那个时候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
5.保护文物古迹的论文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摘要: 文物古迹与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十分密切的关系。旅游离不开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借旅游发挥其作用,流传其历史,传播其信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字: 古建筑 古迹保护 旅游业
有一部名叫《穆天子传》的古书上,记载了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其中所记载的穆王与西王母在瑶池相会,传说其地点就在新疆的天池,留下了古老的佳话。周穆王可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大旅行家。其后春秋时期的孔子周游列国,又是一位大学者的旅行家。司马迁写《史记》除了利用大量文献档案简牍文书之外,还亲自到许多地方做考察旅游。西汉时期打通欧亚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张骞,更算是最早的中外旅行家了。此后从杨之、郦道元、唐玄奘、苏东坡……直到徐霞客、顾炎武等等,莫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游览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留下了不朽的诗章。与此同时,他们所游览的胜景名区,所留下的史迹、文章、诗词、书画、题刻也成了历代的文物古迹,被保存下来,成了我们今天旅游参观的景点。
公元前2世纪,西顿城有一位名叫安蒂伯特尔的著名诗人、很有学问的旅行家,把他在旅途中所见到的最好、最奇丽的文物古迹,经过对比排列,选出了七个,编排出了第一个“世……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文物学毕业论文(关于保护历史遗迹的论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