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煤专业毕业论文
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5.6%和67.7%。 (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 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4年产量19.56亿吨,增长2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矿井,初步建全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
4.行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 在经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后,2001年煤炭行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达418亿元。 (二)行业主要特点 1.煤炭是资源性行业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煤矿的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储量。我国大多数煤矿远离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负担重,经济基础差。
地区条件不一,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高危行业 因煤矿生产条件所限,从历史上看,在各国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死亡率是最高的。
我国煤矿95%生产能力是井工开采。高瓦斯和双突矿井占全国煤矿矿井总量的1/3,90%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条件愈来愈复杂。 3.煤炭是投资高风险行业 煤矿开采环节复杂,矿井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多。
因此,从建井到生产,经营风险大,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4.煤炭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行业 煤炭属于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加工工业传递和辐射。
单一的产品结构,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资源保障问题 我国煤炭品种齐全、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少,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秦岭、大别山以北,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90.7%,其中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
资源保证程度低。截止2000年末,我国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约为600亿吨,目前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储量仅300亿吨左右。
据估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需增加约1250亿吨。 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
部分煤炭企业存在着"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35%左右,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回收率只有10%~15%。我国适合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整装煤田,随意被分割肢解现象严重。
(二)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问题 1.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 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特别是乡镇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
2004年乡镇煤矿产量仍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9%,在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上,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部分煤矿超能力生产 据调查分析,2003年国有煤矿的11.2亿吨产量中,属于超能力和无能力矿井生产的煤炭约为1.42亿吨,占国有煤矿产量的13%。
煤矿超强度超能力生产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缩短煤矿开采年限,二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 3.大中型煤矿煤炭供给能力不足 据预测,我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的合计生产能力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17.7亿吨和14.7亿吨。
要实现煤炭产需平衡,需要再建设一批新井和扩大现有煤矿的生产能力,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需要再增加生产能力4.5亿吨和11.1亿吨。 (三)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问题 1.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2004年我国前8家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为20.68%,远低于世界其它主要产煤国家。
2.煤炭企业负担过重 煤矿企业税负比1994年税制改革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3年,煤炭行业支出铁路建设基金约100多亿元;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办社会问题突出,地方政府接收困难,原国有重点煤矿办社会年净支出60亿元。 2004年末,原国有重点煤矿在职人员257万人,由于所在地区社会承受能力弱,难以减人提效。
部分煤矿资源枯竭,生产能力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富余人员、工伤抚恤人员多,转产困难。 3.煤矿企业效益差、职工收入低 2004年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补贴前亏损面仍高达48%,补贴后仍有6%的企业亏损。
2004年原国有重点煤矿在岗职工平均收入1681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煤矿安全与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1.煤炭安全形势严峻 2004年煤矿共死亡6027人,百。
2.我国煤矿资源的储藏量
我国现有煤矿有保障的年生产能力为13亿吨,在建规模4亿吨左右,到2010年和2020年,现有煤矿有保障的生产能力将分别下降到12.4亿吨和11.7亿吨;到2010年新增生产能力2.4亿吨;由此可见,若不采取措施,我国煤炭供应能力将严重不足,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将会出现危机。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必须加快新井建设步伐,按照煤矿设计规范,形成1亿吨煤炭生产能力,约需140—200亿吨精查资源储量,同时,考虑到勘查期和建井期,则2010年、2020年分别需精查资源储量1000-1200亿吨和1500-1700亿吨,精查资源储量缺口分别达到750-900亿吨和1250-1400亿吨。根据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对资源需求,精、详、普资源储量比较适宜的比例为1∶2∶5。
按照这一比例推算,到2010年和2020年,详查资源储量缺口将分别达到900亿吨和1900亿吨,普查资源量分别达到3500亿吨和6000亿吨。
3.采煤毕业论文
1基塘复垦模式的特征
1.1概念
采煤塌陷地基塘复垦模式是指对采煤塌陷地采取挖深垫浅措施获得一定比例的旱田与水面,并按生态学原理对旱田和水面进行合理利用的复垦模式。由该模式形成的土地生态系统为水陆复合型生态系统。该模式是生态工程复垦的一种典型形式。徐州矿区铜山县几年来利用该模式复垦了数千亩塌陷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他们采用的基塘形式有牧基、菜基、果基、粮基、鱼塘等形式。
LZ基塘复垦模式土地利用的特征基塘复垦模式强调的是复垦后土地利用方式,其主要特征包括:①旱田,即“基”与鱼塘按一定的比例配置;②根据基和塘的不同生态位条件配置生物种群,使可被利用的生态位尽量被不同的生物种群占据;③合理选择基塘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组成,充分发挥种间互补的特性,并利用食物链原理减小系统废弃物的排放量;④考虑生物种群搭配的时间序列,使环境节律和生物机能节律有机配合,实现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图1为基塘复垦系统中两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模式。简言之,基塘复垦模式土地利用具有蛤蛤(a)生态位原理的应用(b)食物链原理的应用图1基塘复垦系统土地利用特征示意图、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并具有良好的种间互补能力。
1.3基塘复垦模式与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的区别
采煤塌陷地基塘复垦模式与珠江三角洲基塘复垦系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996年未煤塌陷地基塘复垦模式与应用第1期35a.地理位置的差异。除存在南北差异外,基塘复垦模式明显受煤矿开采沉陷规律的影响,这种模式只能用于高潜水位矿区。另一方面,由于开采沉陷后地面水体会通过煤层露头垂直或侧向入渗至井下。据韩桥矿地测科实测表明:因煤层露头上方塌陷地开挖鱼塘蓄水养鱼导致井下涌水量明显增大,因此,煤层露头上方或开采深度较浅时采空区上方不宜开挖养鱼塘。若开挖养鱼塘,必须采取防止鱼塘水体与井下发生水力联系的措施,这样既利于井下安全,又利于鱼塘保水,但养鱼成本将增加。b.形成条件的差异。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一般建立在低洼积水地区,成片面积大,在建立基塘系统之前都有一定的种植养殖基础。而采煤塌陷地积水深度、塌陷后地形与煤炭开采深度、开采厚度、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成片面积小,积水有深有浅,建立基塘种植养殖系统之前一般都缺乏种养结合的经验。
c.施工工艺与管理方法差异。基塘复垦工艺一般尽量利用煤矿挖掘机械,如推土机或水力挖塘机组.在开挖土层为砂僵土时不能用水力挖塘机组,只能用人工或推土机进行。从管理角度说,基塘复垦系统的水源较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差,受采矿工业污染的影响较严重。另一方面,塘复垦系统完全改变了当地农民的耕作习惯,需要进行人员培训或采取承包的方式利用复垦后土地。
采煤毕业论文参考网址: 上海论文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矿井资源储量毕业论文(采煤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