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6000字左右关于食品包装技术的论文(急!!),可以是整合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性研究概况 杨 阳,甘平胜,胡国媛,胡毅志(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510080) 【综述】 [摘要] 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卫生安全有密切的关系,食品包装必须保证被包装食品的卫生安全,才能成为放心食品。
因为只有合格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容器才能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食品。从食品卫生检验工作者的 角度,谈谈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以帮助人们关注食品卫生安全.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
[关键词] 食品包装材料;国家卫生标准;安全性评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卫 生问题,而食品包装材料作为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手段 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从对餐饮具、食品包装的抽查结果看,我们发现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食品包装与健康安全密切相关,并且存在问题较多较重,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食品包装材料的种类和卫生标准1.1 食品包装材料的种类 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以及用于制造 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有(1)塑料制品一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 料等系列化产品、塑料添加剂;(2)橡胶制品一天然橡胶、合成 橡胶、橡胶助剂等系列化产品;前3种有机物所用的助剂必须 符合GB~85一l994《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 准》的要求;(3)食品容器内壁涂料一常温成膜涂料、高温固化 成膜等系列化涂料及助剂;(4)陶瓷器、搪瓷食具;(5)铝制品、不锈钢食具容器、铁质食具容器、玻璃食具容器;(6)食品包装 用纸等系列化产品;(7)复合包装袋一复合薄膜、复合薄膜袋 等系列化产品。1.2 食品包装材料的主要卫生指标 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指标主要包括:蒸发残渣(乙酸、乙 醇、正己烷)、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残留毒素等。
在食品 容器、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中,均以各种液体来浸泡,然后测 定这些液体的有关成分的迁移量。溶剂的选择以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接触食品的种类而定,按照不同物理状态下,一般用 化学物质,如蒸馏水(代表中性食品)、4% 乙(醋)酸(代表酸 性食品)、8% ~60% 乙醇(代表含有酒精的食品)、正己烷(代 表油脂食品);浸泡后的蒸馏水溶剂中的高锰酸钾消耗量或叫 做耗氧量(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有机物质及不溶性物质的 量);脱色试验;其他根据易造成食品污染的砷、氟、重金属(铅、镉、锑、锗、钴、铬、锌)、有机物单体残留物、裂解物(氯乙 烯、苯乙烯、酚类、丁腈胶、甲醛)、助剂、老化物等有害元素的 测定。
蒸发残渣代表向食品中迁移的总可溶性及不溶性物质 的量,它反映食品包装袋在使用过程中接触到液体时折出残 渣、重金属、荧光性物质、残留毒素的可能性。如果用这样的 食品包装承装食品,食品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食用 后毒素就会进人人体,长期沉积在内脏器官,引起慢性中毒。
特别是人体中过量的重金属会减弱人体免疫功能.损伤神经、造血和生殖系统,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身 体和智力发育产生阻碍减缓甚至不可逆转的毒副作用。1.3 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标准 在卫生标准上,分原材料和制品这两个方面。
在原材料方 面的卫生标准,有GB9691《食品用聚乙烯树脂的卫生标准》、GB96~(食品用聚苯乙烯树脂的卫生标准》和GB9693{食品用 聚丙烯树脂的卫生标准》。在这3个树脂标准中.聚乙烯和聚 丙烯用量最大,聚苯乙烯用量最少,而且会越来越少。
另外,国 外除了这3个树脂标准外,还有聚酯(PET)、尼龙(PA)等其他 树脂的卫生标准。在这些原材料的卫生标准中,有重金属含量、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指标等规定,而国外的指标中,还有醛含量,镉、砷、汞等重金属含量,酚和胺含量等规定。
在成型品方面的卫生标准,有GB%87{食品包装用聚乙 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 标准》、GB9689《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和 G~683{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前面3个成型品卫生标 准项目中,有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含量的具体 指标,而第四个《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中,又增加了二氨 基甲苯含量不得大于0.004 m L的指标。
这是因为在食品 包装材料中,胶粘剂中的微量有害健康的物质,也会影响整个 体系的卫生性能,而且其中的二氨基甲苯是一种致癌物质,必 须严格控制。对成型品还要有相应的卫生标准,其目的就是 防止乱用和滥用添加剂,就是要更好地保障直接包装和接触 食品的材料具有高度的卫生安全性能。
除了上述的卫生标准项目和指标外,我国的复合包装材 料标准中,还有一项残留溶剂不得大于10 m kg的规定,例 如GBIO0(~ 和GB10005,最近还增加了其中甲苯的残留量不 得大于3 m kg的内容。这是因近年来大家对包装材料的异 味和潜在毒性要求越来越严格有关,所以,除了限定它的残留 量之外,随之而来的就发展了水性油墨和胶粘剂、醇溶性的油 墨和胶粘剂以及无溶剂胶粘剂等新产品,目的是想保障复合 材料具有更高的纯净、卫生和安全性能。
为了控制食品容器 和包装材料的卫生。
2.求关于 食品包装安全问题论文 的参考文献
食品包装被称做是“特殊食品添加剂”,它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后一道工序,在一定程度上,食品包装已经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国食品包装行业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其在原材料、辅料、工艺方面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目前,用来包装食品的材料大多数是塑料制品,在一定的介质环境和温度条件下,塑料中的聚合物单体和一些添加荆会溶出,并且极少量地转移到食品和药物中,从而造成人体健康隐患。有关方面必须尽快加强油墨、胶粘剂、印刷、复合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生产出安全、环保的食品包装产品。
我国食品包装安全问题严峻 近年来,由于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残留过高,食品因此被污染而引起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给创建和谐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食品包装(膜)抽查结果表明,除一般的塑料袋外,专用的食品包装袋抽检不合格率高达l5。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卫生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及产品物理机械性能差。这些不合格的食品包装袋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尤其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产生隐患。
近几年各地包装袋的抽样合格率普遍偏低,合格率只有5O%。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苯类残留物超标,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质量报告》播出兰州“有毒奶粉”事件,因甲苯二甲苯溶液残留物超标,抽查食品包装袋不合格率高达5O%。
1,包装材料 食品包装有害物质残留主要来源于包装材料,特别是包装印刷过程中使用含苯、正己烷、卤代烃等有害化工材料作主要原料的油墨、溶剂所致。而且,这类富含有害物质的油墨、溶剂在生产过程中又会引起操作工人的急性、慢性中毒,既影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食品软包装材料主要有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酰胺等高分子材料。这些包装材料因本身分子结构和成型工艺及所加助剂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
因此,对于食品厂家来说选择一种适合自己产品的包装材料尤为重要,否则就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因材料阻隔性差,就会缩短液态奶的保质期甚至段时间内引起变质等,而对于保鲜膜来说如果没有适量的的透气量又无法保证蔬菜的新鲜。
PVC保鲜膜本身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PVC保鲜膜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超标,二是PVC保鲜膜加工过程中使用DEHA增塑剂,遇上油脂或加热时,DEHA容易释放出来,随食物进入人体后有害健康。 双酚A是一种普遍应用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化学物质,在锡罐内涂层和粘合剂中也在使用。
塑料食品包装中的双酚A在加热后可融人食品,它具有类雌激素的功能。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双酚A可能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研究人员给怀孕小鼠喂了微量的双酚A,该剂量相当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剂量。
他们发现出生后的小鼠在3O天时(青春期)乳腺细胞数量和乳腺末端芽组织密度大幅增高,而这些变化是人或动物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2、印刷油墨 食品包装膜对油墨的要求除了具有一般的和基材结合力、耐磨性外,还要能够耐杀菌和水煮处理要求,及耐冻性、耐热性等以保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不会发生油墨脱落、凝结等现象。意大利有关部门在抽样检测后发现雀巢婴儿牛奶中存在微量感光化学物质——异丙基碗杂葸酮。
这种物质本来存在于婴儿牛奶包装盒的印刷油墨中,可能是微量的油墨渗透到婴儿牛奶中。国内也曾出现过印刷油墨污染食品的事件.2005年甘肃某食品厂发现生产的薯片有股很浓的怪味,厂方立即把已经批发到市场的600多箱产品全部收回。
经过兰州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检测,认为怪味来自食品包装印刷油墨里的苯,其含量约是国家允许量的3倍。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有可能引起癌症和血液系统疾病。
目前大多数油墨本身含苯,只能用含有甲苯的混合溶剂来进行稀释,如果企业在生产食品包装时使用了纯度较低的廉价甲苯,那么苯残留的问题会更加严重。问题在于相关标准对食品包装材料的苯含量虽然作了限量规定,但是,限量控制对企业来说艰难做到。
原因在于,苯的检测费用颇高,一个包装检测就要花1,000多元。 3、印刷辅料 食品包装印刷污染已经成为食品二次污染主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致癌物质的苯类,目前主要用于复合包装材料粘合荆和塑料印刷油墨的溶剂。由于在印刷过程中苯类溶剂挥发不完全,有可能造成苯类物质在包装材料中残留。
在食品包装过程中,苯类物质渗透到食品中,从而造成对食品的污染。 据统计,2004年,我国规模化厂家生产的食品及药品包装用塑料油墨中,其中用于BOPP膜印刷的氯化聚丙烯油墨的含量占到6o2,6以上,而该体系的油墨溶剂和稀释溶剂中,苯类溶剂的含量一般占到5o%左右,不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到我国食品包装业,甚至整个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苯类溶剂的毒性较大,被美国FDA列入可致癌化学品中,此类溶剂如果渗入皮肤或血管,会随血液危及人的血球及造血机能,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甚至导致白血病发生。残留在包装内的苯类溶剂,易被包装内的食品。
3.求关于 食品包装安全问题论文 的参考文献
食品包装被称做是“特殊食品添加剂”,它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后一道工序,在一定程度上,食品包装已经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国食品包装行业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其在原材料、辅料、工艺方面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目前,用来包装食品的材料大多数是塑料制品,在一定的介质环境和温度条件下,塑料中的聚合物单体和一些添加荆会溶出,并且极少量地转移到食品和药物中,从而造成人体健康隐患。有关方面必须尽快加强油墨、胶粘剂、印刷、复合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生产出安全、环保的食品包装产品。
我国食品包装安全问题严峻 近年来,由于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残留过高,食品因此被污染而引起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给创建和谐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食品包装(膜)抽查结果表明,除一般的塑料袋外,专用的食品包装袋抽检不合格率高达l5。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卫生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及产品物理机械性能差。这些不合格的食品包装袋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尤其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产生隐患。
近几年各地包装袋的抽样合格率普遍偏低,合格率只有5O%。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苯类残留物超标,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质量报告》播出兰州“有毒奶粉”事件,因甲苯二甲苯溶液残留物超标,抽查食品包装袋不合格率高达5O%。
1,包装材料 食品包装有害物质残留主要来源于包装材料,特别是包装印刷过程中使用含苯、正己烷、卤代烃等有害化工材料作主要原料的油墨、溶剂所致。而且,这类富含有害物质的油墨、溶剂在生产过程中又会引起操作工人的急性、慢性中毒,既影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食品软包装材料主要有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酰胺等高分子材料。这些包装材料因本身分子结构和成型工艺及所加助剂不同而表现出较大差异。
因此,对于食品厂家来说选择一种适合自己产品的包装材料尤为重要,否则就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因材料阻隔性差,就会缩短液态奶的保质期甚至段时间内引起变质等,而对于保鲜膜来说如果没有适量的的透气量又无法保证蔬菜的新鲜。
PVC保鲜膜本身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PVC保鲜膜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超标,二是PVC保鲜膜加工过程中使用DEHA增塑剂,遇上油脂或加热时,DEHA容易释放出来,随食物进入人体后有害健康。 双酚A是一种普遍应用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化学物质,在锡罐内涂层和粘合剂中也在使用。
塑料食品包装中的双酚A在加热后可融人食品,它具有类雌激素的功能。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双酚A可能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研究人员给怀孕小鼠喂了微量的双酚A,该剂量相当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剂量。
他们发现出生后的小鼠在3O天时(青春期)乳腺细胞数量和乳腺末端芽组织密度大幅增高,而这些变化是人或动物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2、印刷油墨 食品包装膜对油墨的要求除了具有一般的和基材结合力、耐磨性外,还要能够耐杀菌和水煮处理要求,及耐冻性、耐热性等以保证在运输、存储过程中不会发生油墨脱落、凝结等现象。意大利有关部门在抽样检测后发现雀巢婴儿牛奶中存在微量感光化学物质——异丙基碗杂葸酮。
这种物质本来存在于婴儿牛奶包装盒的印刷油墨中,可能是微量的油墨渗透到婴儿牛奶中。国内也曾出现过印刷油墨污染食品的事件.2005年甘肃某食品厂发现生产的薯片有股很浓的怪味,厂方立即把已经批发到市场的600多箱产品全部收回。
经过兰州大学化学实验室的检测,认为怪味来自食品包装印刷油墨里的苯,其含量约是国家允许量的3倍。苯的残留量如果超标,有可能引起癌症和血液系统疾病。
目前大多数油墨本身含苯,只能用含有甲苯的混合溶剂来进行稀释,如果企业在生产食品包装时使用了纯度较低的廉价甲苯,那么苯残留的问题会更加严重。问题在于相关标准对食品包装材料的苯含量虽然作了限量规定,但是,限量控制对企业来说艰难做到。
原因在于,苯的检测费用颇高,一个包装检测就要花1,000多元。 3、印刷辅料 食品包装印刷污染已经成为食品二次污染主要原因之一。
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致癌物质的苯类,目前主要用于复合包装材料粘合荆和塑料印刷油墨的溶剂。由于在印刷过程中苯类溶剂挥发不完全,有可能造成苯类物质在包装材料中残留。
在食品包装过程中,苯类物质渗透到食品中,从而造成对食品的污染。 据统计,2004年,我国规模化厂家生产的食品及药品包装用塑料油墨中,其中用于BOPP膜印刷的氯化聚丙烯油墨的含量占到6o2,6以上,而该体系的油墨溶剂和稀释溶剂中,苯类溶剂的含量一般占到5o%左右,不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到我国食品包装业,甚至整个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苯类溶剂的毒性较大,被美国FDA列入可致癌化学品中,此类溶剂如果渗入皮肤或血管,会随血液危及人的血球及造血机能,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甚至导致白血病发生。残留在包装内的苯类溶剂,易被包装内的。
4.谁能给我提供几本食品方面的科学文献啊,在线等,写论文,急用~!
1] 祝威. 挤压蒸煮法改善玉米膳食纤维功能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3 .[2] 魏丹. 荸荠果皮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7 .[3] 李凤敏. 微生物酶法生产高活性膳食纤维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4] 庞钰. 苜蓿蓟马的防治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6 .[5] 欧高政. 橄榄膳食纤维等功能性成分的研究与利用[D]福建农林大学, 2006 .[6] 金建昌. 茭白壳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7] 姜亚东. 紫花苜蓿膳食纤维化学提取方法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8] 谢晓琼. 橄榄[Canarium album(Lour.)Raeusch]果实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7 .[9] 许鹏. 苜蓿栽培适应性及生产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10] 张雪梅. 柠檬皮膳食纤维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 2006 .1] 冯志强,李梦琴,刘燕燕. 生物酶法提取麦麸膳食纤维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 2006,(01) .[2] 张熊禄,张盛泉. 膳食纤维的制备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3] 潘英明,唐旭杰,黄志清,杨林,姜宝新. 花生麸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03,(04) .[4] 濮荷娟,骆少君. 茶叶中纤维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J]中国茶叶加工, 1995,(01) .[5] 张庆,金少华. 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0,(01) .[6] 杨正兴,吕桂善,黄伶俐. 柿子膳食纤维饮料加工技术研究[J]广西园艺, 2002,(06) .[7] 马冰洁,唐洪波,马玲,韩晓迎. 羧甲基大豆膳食纤维的制备及性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12) .[8] 汤照云,刘彤,谢小燕. 紫花苜蓿叶黄素的提取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 .[9] 艾启俊,张德权. 膳食纤维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农牧产品开发, 1997,(02) .[10] 邵佩兰,徐明. 麦麸膳食纤维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3,(10) .[1] 程安玮, 杜方岭. 膳食纤维抗氧化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 农产品加工, 2009, (01) :67-68,71[2] 马嫄, 孟晓, 蔡自建. 酶法提取鹰嘴豆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工艺的研究[J].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9, (01) :29-31[3] 朱会霞, 孙金旭. 大豆豆渣膳食纤维的制备条件研究[J]. 中国酿造, 2008, (24) :78-80[4] 余海霞, 刘成梅, 万婕, 刘伟, 张兆琴, 吴伟.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改性膳食纤维对酸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08, (12) :227-230[5] 丁志民. 膳食纤维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探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05) :1070[6] 王丽, 戚军. 膳食纤维奶片配方的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12) :132-134[7] 杨芙莲, 任蓓蕾. 酶法提取荞麦仁中膳食纤维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 (12) :198-201[8] 韦玉芳, 王立升, 覃斐章. 灵芝型优良膳食纤维方便食品的研制[J]. 食品科学, 2009, (02) :275-278[9] 林文庭, 洪华荣. 胡萝卜渣膳食纤维的润肠通便作用[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 (06) :522-525[10] 万婕, 刘成梅, 蓝海军, 涂宗财, 刘伟. 动态瞬时高压作用对膳食纤维酶解速度的影响[J]. 高压物理学报, 2008, (04) :439-444[1] Charles W. Weber, et al. Binding Capacity of 18 Fiber Sources for Calcium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1993,48, (48) :1931~1935 .。
5.关于食品的论文
内容摘要: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发达国家选择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本文分析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与食品安全相关问题,阐述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提出完善供应链标准认证体系、提高链上企业成熟度、推行可追溯制度、完善物流服务体系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供应链 综合管理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是指由跨组织边界的彼此关联物流和信息流构成的行为系统。
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农户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食品加工企业、食品通过配送企业进行包装、储藏配送到各零售商或者餐馆,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概念产生于欧洲,它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实施综合性计划、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其核心内容是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
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需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成为了食品供应链中每一个参与方共同确保的公共责任。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思想为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安全问题 (一)食品供应链长且复杂 从种植、养殖一直到形成消费,食品以其供应链长为首要特征,覆盖种植、养殖、屠宰、生产和流通以及餐饮管理等环节,并由此带来其复杂性。 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
据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 从加工环节来看,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国还是比较严重,这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
据统计,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突破了2万亿元,然而,国家质监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趋小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
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大大增多,食品消费不断上升,也使得群体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二)供应链基础薄弱 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薄弱。
在存储上,我国一直只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而忽视蔬菜、水果的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而忽视加工性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而忽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在运输上,目前国内冷藏运输率只有40%左右,而且主要是在干线运输,在支线配送上很少采用。
服务不完善。一方面是服务标准不完善,譬如易腐保鲜食品的装船、装车大多是在露天而不是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
其次是服务内容的不完善,虽然食品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但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方面,很少有能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 (三)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有待完善 食品供应链上相关的安全标准体系如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等不健全。
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委出台了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计划,使我国食品行业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达到55%,此计划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很大;此外,我国仅个别省市实施了农产品的追溯性标准。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我国食品信息网络不健全,食品企业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和及时处理,上下游信息共享不够,食品追溯管理缺乏现实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造成我国食品产业链连接不紧、难于管理和监督,这是引起食品供应链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结合以上分析,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增加食品风险发生的机率。
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综合管理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保障;从国内现实来看,国内农产品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倍受关注。鉴于食品安全的特性,有别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应该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然后才是对总成本最小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物流质量。
6.食品安全论文的参考文献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 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 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 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 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 强国 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 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
7.有关于食品安全的文献
建议你去ki.net的首页输入食品安全即可获得三十万条相关文献,应该不会让你失望的,这个网站很不错的说呢。
下面是几个搜索到的例子,你可以参考一下: 1.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被引次数:63次 谢敏 于永达 文献来自:上海经济研究 2002年 第01期 四、政府已有措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原因面对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但是 ,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而且其形势十分严峻。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着市场的失灵 ,需要政府的介入。
政府已经做出的努力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其原因部分在于 。 2.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 被引次数:19次 李新生 文献来自:食品科学 2003年 第08期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发表的《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则把食品安全性与食品卫生作为两个概念不同的用语加以区别 。
3.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 被引次数:26次 汤天曙 薛毅 文献来自:食品工业科技 2002年 第02期 1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全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各级政 。
4. 21世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被引次数:26次 赵霖 鲍善芬 文献来自: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1年 第02期 就一定会使中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作出更加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正确决定。21世纪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赵霖$解放军总医院 。
5.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 被引次数:26次 常学秀 施晓东 文献来自:云南环境科学 2001年 第S1期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第一卖点。近年来不断发生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污染事件 ,造成了人们对食品污染的恐惧和对食品安全的担心。
我国出口的一些农副产品由于农药、兽药残留 ,重金属 。 6. 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 被引次数:5次 颜亦斌 文献来自:包装与食品机械 2004年 第02期 食品包装;;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检验食品包装与食品安全有密切的关系,食品包装必须保证被包装食品的卫生安全,才能成为放心食品。
国家对食品包装有哪些具体规定 。 7. 对食品安全的再认识 被引次数:8次 柏振忠 王红玲 文献来自: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02期 规则标准食品安全影响面广,危害严重。
本文分析了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食品安全的特殊性,并着重分析了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崔悦民 。
8. 食品安全与可追踪系统 被引次数:26次 耿献辉 周应恒 文献来自:世界农业 2002年 第06期 一、食品安全问题从20世纪中叶开始,一些危害人类食品安全的重大污染事件不断发生。1947年,一种叫二英的氯化物使美国的牛得了一种怪病,称为“X病”。
60年代,北美大湖地区的野生鸟类受到含氯有机化学农药DDT的侵害, 。 9.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 被引次数:9次 郝记明 马丽艳 李景明 文献来自: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4年 第02期 加强食品安全的基础性研究 ,了解食品安全的国际现状 ,开发快速检测手段 ,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
食品安全隐患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人类将会生存在一个更安全的环境。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郝记明$湛江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
10. 国外食品安全研究和管理的现状 被引次数:20次 任发政 罗云波 蒋菁莉 文献来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1年 第06期 FDA、APHIS、FSIS、EPA运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维护食品的安全 ,从而保护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2 .2 欧盟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鉴于疯牛病在欧盟各成员国不断蔓延 ,努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恢复消费者对欧洲食品的信心 ,成为欧盟当前面对。
8.关于绿色食品的论文材料谁提供点啊
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在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又有着许多相似的名称和叫法,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蓝色天使食品”、“健康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 由于在国际上,对于保护环境和与之相关的事业已经习惯冠以“绿色”的字样,所以,为了突出这类食品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加工程序,在中国,统一被称作“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 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1。
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3。
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4。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标准是由农业部发布的推荐性农业行业标准(NY/T),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必须遵照执行的标准。 绿色食品标准分为两个技术等级,即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
绿色食品标准以“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理念为核心,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即《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 绿色食品包装、贮藏运输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食品贮运学毕业论文多篇参考文献(求一篇6000字左右关于食品包装技术的论文(急!!),可以是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