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医学毕业论文的书写格式及要点?
毕业论文写作标准格式是什么
1.毕业论文统一按word格式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值,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编排、打印。毕业论文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单位与地址、邮政编码、指导老师姓名、中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等部分。
2.论文题目
中文论文题目一般字数不超过25个字。字体:宋体;字号:二号;字形:加粗。
3.作者姓名、单位与地址、邮政编码及指导老师姓名。
作者姓名,单位、地址及邮政编码,指导老师姓名分行居中排列,字体:宋体;字号:五号。
4.中文摘要、关键词
摘要、关键词题头分别用中括弧括住,顶格排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字形:加粗。摘要内容文字200-500字左右,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关键词词条2-5个,各词条间用分号“;”隔开,字体:宋体;字号:五号。
5.正文
字体:宋体;字号:小四号。
6.注释和参考文献
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想取得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对于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
腾讯联系方式:271,162,620
2.求一篇关于中医内科学的小论文
2010年07月,29(4)中医教育ECM肖永华,女,博士,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临床见习带教工作,是中医内科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医诊疗技能的掌握。临床教学中,应突出中医四诊方法的应用,加强“望、闻、问、切”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路,深化和拓展课堂理论知识。临床带教过程中,有意识帮助医学生进行从“学生”到“医师”的角色转换,也有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让学生朝着成为具有时代感的中医医师的方向努力。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紧密结合的桥梁,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医药院校学生今后的中医临床水平。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1]39。教授学生应用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是贯穿中医内科教学的核心问题。
我校中医内科学科是教育部最早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学经验丰富。长期以来重视实践教学,除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特别强调临床见习不可或缺,一贯提倡中医药院校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应用中医药知识的技能非常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448。
研究显示,加强临床见习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甚至希望能增加临床见习时间[3]。因此,如何改善现有的临床带教方式,高效利用临床见习学时,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值得认真思考。
1强化中医四诊,提高“望、闻、问、切”采集技巧中医内科是实践的医学。让学生掌握中医“望、
闻、问、切”四诊技巧,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灵活的临床应用技能,是中医内科临床带教的重点。
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和敏锐的交谈者是21世纪的医生必须具备3项基本素质。与病人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医生必须掌握核心技能之一。问诊的训练,正是针对这项技能的训练。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和病情变化,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和相关知识,缓解其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应结合具体病例的讲述,加上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问诊技巧。
相对于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医学科特色。教师应预先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的解释工作,争取其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放手不放眼”,着重训练学生应用中医四诊方法诊察疾病的技能。应提示学生在中医内科的学习中,充分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望诊中,强调“望而知之为之神”,提示学生从接诊患者的第一印象中,尽可能得获取包括“神、色、形、态”和“闻诊”在内的多种信息;舌诊时注意提示学生从舌形、舌态、舌质、苔色、苔质、舌底络脉等各个角度观察、比较;切诊时一边结合患者的典型脉象,一边让学生复习相关脉象的文字描述,让书本知识落到实处,让学生确实通过亲身体会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和中医素养。
2突出训练中医辨证思路,掌握临证方法
中医学尊重个性思维与认知,着重于在特殊、
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本质。临床见习与课
3.求一篇关于中医内科学的小论文
2010年07月,29(4)中医教育ECM肖永华,女,博士,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临床见习带教工作,是中医内科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医诊疗技能的掌握。临床教学中,应突出中医四诊方法的应用,加强“望、闻、问、切”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路,深化和拓展课堂理论知识。临床带教过程中,有意识帮助医学生进行从“学生”到“医师”的角色转换,也有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让学生朝着成为具有时代感的中医医师的方向努力。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紧密结合的桥梁,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医药院校学生今后的中医临床水平。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1]39。教授学生应用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是贯穿中医内科教学的核心问题。
我校中医内科学科是教育部最早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学经验丰富。长期以来重视实践教学,除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特别强调临床见习不可或缺,一贯提倡中医药院校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应用中医药知识的技能非常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448。
研究显示,加强临床见习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甚至希望能增加临床见习时间[3]。因此,如何改善现有的临床带教方式,高效利用临床见习学时,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值得认真思考。
1强化中医四诊,提高“望、闻、问、切”采集技巧中医内科是实践的医学。让学生掌握中医“望、
闻、问、切”四诊技巧,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灵活的临床应用技能,是中医内科临床带教的重点。
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和敏锐的交谈者是21世纪的医生必须具备3项基本素质。与病人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医生必须掌握核心技能之一。问诊的训练,正是针对这项技能的训练。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和病情变化,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和相关知识,缓解其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应结合具体病例的讲述,加上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问诊技巧。
相对于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医学科特色。教师应预先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的解释工作,争取其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放手不放眼”,着重训练学生应用中医四诊方法诊察疾病的技能。应提示学生在中医内科的学习中,充分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望诊中,强调“望而知之为之神”,提示学生从接诊患者的第一印象中,尽可能得获取包括“神、色、形、态”和“闻诊”在内的多种信息;舌诊时注意提示学生从舌形、舌态、舌质、苔色、苔质、舌底络脉等各个角度观察、比较;切诊时一边结合患者的典型脉象,一边让学生复习相关脉象的文字描述,让书本知识落到实处,让学生确实通过亲身体会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和中医素养。
2突出训练中医辨证思路,掌握临证方法
中医学尊重个性思维与认知,着重于在特殊、
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本质。临床见习与课
4.有关医药类的毕业论文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
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
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
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
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
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
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
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
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
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
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
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
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
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
5.临床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
(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产后缺乳患者共60例,均系1998~2005年门诊产后妇女,年龄22~39岁,其中初产妇53例,经产妇7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3个月,其中产后1周内23例,产后第2~3周25例,产后1个月余9例,3个月左右3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为产后,乳汁量少,或挤压后点滴而出,乳房胀痛或有或无,扪之柔软或均匀胀硬,皮色多不变。
1.3 辅助检查
患者血常规检查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没有急性炎症表现。
1.4 诊断标准
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1〕。
1.5 治疗方法
1.5.1 内治
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 g,党参15 g,当归10 g,白术10 g,橘皮10 g,升麻6 g,柴胡6 g,甘草3 g,炮山甲10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5 g,桔梗12 g。另加七孔猪脚之蹄甲1付〔1〕,八爪鱼1只。将猪蹄甲、八爪鱼与炮山甲先煎30 min,再将其他药物加入同煎30 min,复煎1次,共取药汁约400~500 ml,分2次温热饮。
1.5.2 外治
先用神灯或红外线热疗仪予以每侧乳房治疗20~30 min,然后用急性乳腺炎郁滞期治疗之手法(揉抓排乳法)将患者郁积的乳汁予以疏通。必要时第2天重复1次。
1.5.3 调摄
嘱患者尽量及早开乳,用母乳喂养,并保持愉悦的良好心态,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1〕。治愈: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好转: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够喂养婴儿;未愈:乳汁分泌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在临床60例患者中,治愈39例,占65.0%;好转16例,占26.7%;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
3 讨论
补中益气汤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代表方剂,最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内脏下陷诸症。“妇人产后多气虚”,妇女以血为本,生产失血,气随血耗,以致气虚血少,化生之源不足,致产后缺乳。将补中益气汤用于产后缺乳的治疗,取其方中黄芪、党参补益阳气,与白术同用,共奏健运脾胃、巩固后天之本之效;柴胡、橘皮疏肝理气;当归滋养阴血;升麻升举阳气,善引清阳之气上升,与黄芪、党参、白术、柴胡同用,共收培补脾土,升阳举陷之功;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炮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三药通络下乳;更加桔梗载药上行至乳房,与黄芪、党参、当归、升麻合用,得以补气升阳,化生乳汁;猪蹄及八爪鱼乃血肉有情之品,滋补精血津液,通行乳脉,为滋生乳汁之要药。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养血通乳之效〔2,3〕。
配合外治,用热疗法,使乳房局部气血更加通畅,便于在揉抓排乳时将郁积的乳汁排出。中药配合外治,可以明显地提高疗效。
让患者调摄好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可减少肝郁气滞导致的经脉涩滞,使乳汁运行通畅,缺乳症状易于改善。
〔参考文献〕
1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5.
2 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3-287,1134-1136,1188-1189,1552-1563,1612-1616,1752-1755.
6.特种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哪儿有
一样是特种医学专业的,开始也感觉好难,但是老师说不能抄网上的。后来还是同事给的雅文网,有了高手帮忙容易多了,没几天就过了
特殊家庭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核医学特殊防护病房的建立、管理及其临床应用
膳食纤维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的应用
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
试论特殊医学教育的教学过程
医学科学劳动寓于特殊生产方式中的特点
全科医生小词典——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准与管理
国内外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标准分析 优先出版
医学临床见习生接诊患者的特殊技巧训练
医学院校特殊学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
膳食纤维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的应用
我国CT技术在医学上的特殊应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原理:德国洪堡大学查理特医学院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
特殊记录本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的应用体会
转化医学中心:激励医生创新药物临床研究的特殊机制和平台
医学院校特殊用途英语演讲课课程教学
英语医学论文中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
基于VB的医学图像特殊效果的实现
全纳背景下西方特殊教育的心理—医学范式危机与社会学转向
辅音、元音和重音在英语医学术语中的特殊表现
《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的特殊要求》正式发布
人身伤害案件的医学鉴定及对鉴定人的特殊要求
用Authorware实现多媒体医学课件的特殊交互功能
辨证论治原则在特殊环境医学中的应用
特殊环境医学生理学的一些进展
16种特殊类型医学主题词在MEDLINE数据库中的最佳检索方法探讨
几种特殊的医学摄影及其信息记录材料
正确认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低聚果糖在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特殊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临床医学内科毕业论文范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的书写格式及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