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
每个孩子求知的欲望都很大,他们对许多事情都不知道,然而却又什么都想知道,于是就好提问题。无论在什么场合,也无论是什么问题,不懂就问,并且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一般来讲,家长都是十分乐意回答的。但是,当孩子提出有关性的问题时,家长的态度就不同了。有的家长吓唬孩子,不许他们问这问那,并对孩子乱训一通,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会“错了”;还有的家长胡乱地回答一通,给孩子以错误的答案。不管是哪种态度,大多数家长都感到这是一个难以答复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但由于我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将性教育看作是家教的禁区,使孩子们,甚至于某些已婚成年对性知识一无所知,成为“性盲”。基于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青少年性犯罪,或发生性心理障碍,甚至有些孩子对遗精、月经这类生理现象的出现也感到紧张、恐惧。
如果能让孩子们从小得到一些正面的性教育,便有益于性心理的正常、健康发育。那么,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不同内容的性教育。
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他很可能会问自己是从哪儿来的,遇到这种问题,家长不应回避。可以对孩子说:“你是妈妈体内的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发育长大,以后,妈妈的肚子里放不下了,就把你生出来了。”这种回答,往往能满足三四岁幼儿的好奇心理。但要注意,不应讲得过细。否则,他们反而会更弄不清楚。另外,这段时期,性教育主要是解决性别认同问题。如果家长在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有意地把孩子女扮男或男扮女,孩子也不会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也避免影响孩子的性取向。
孩子进入小学,这段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较系统的性知识教育。家长不妨借助自然现象、童话故事,采用比喻的手法把性教育内容贯穿其中。家长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家长可以和孩子一道看看《动物世界》等节目,用动物的生殖活动进行比喻,和孩子谈蝴蝶的交配,生物的繁殖等,以帮助孩子理解性知识,可避免直接、详细地介绍人类的性行为,避免给这个年龄的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当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时,就应该向他们打“预防针”,对他们讲述月经和遗精是怎么回事,告诉女孩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卫生巾和卫生纸,如何保持月经期间的个人卫生;告诉男孩遗精乃是“满则溢”道理,每个男子都有过遗精的体验。告诉他们,月经和遗精的出现,正是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发育,要长大成人了,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将成大人”的自豪感。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迫切需要了解性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们都羞于向家长启唇动问,只能向同龄人询问。然而,同龄人对于性知识掌握和了解的程度及水平是差不多的,于是,很容易发生以讹传讹的谬传现象。这一时期,正是他们处于性知识的“饥饿”时期。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家长有意识地买一些有关生理卫生知识的书籍或杂志放在写字桌上。孩子放学回家,往往会避开家长,寻找机会偷偷地阅读,从中汲取他们需要了解的性知识。
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时要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再解答。提什么问题答什么问题,回答要有针对性,不要在孩子没有问时家长就对他大讲特讲。既不要将孩子提出的性问题看作是洪水猛兽,也不要将此问题搞得十分神秘不敢涉及。正确的方法是要正面引导,正面讲授知识。
2.性教育在各国特点是怎样的?
中国:北京一分钟性教育片2013年11月,一段时长1分钟的儿童性教育短片爆红网络,不少幼儿家长甚至直呼“靠谱”、“不用再纠结怎么跟孩子解释‘我从哪儿来’之类的尴尬问题了”。
一分钟儿童性知识教育加拿大:美女教师现场演示实在是没有想到,加拿大的性教育回事如此的直白,其开放的程度真是令人瞠目结舌!看看这位美丽的女教师,谁能想得到她能当着众多学生的面,亲自示范性器具的使用呢?因为在她的眼里,性教育是一件非常严肃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可我们看到这场面,确实有一丝脸红的感觉!荷兰:从小就能接受到开放、系统的性教育荷兰有着著名的性文化博物馆和红灯区,性观念的开放举世闻名。 然而,荷兰青少年怀孕率在全欧洲却是最低的,这与荷兰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到开放、系统的性教育密不可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荷兰父母对待青少年性行为的态度比较开放但有约束,用一句话来概括:允许它、远离它、控制它。一方面,孩子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另一方面,荷兰父母通常允许孩子带异性回家过夜,但会监督他们避免因性生活受到伤害。
父母可以事先为女儿准备避孕药,也可能早已认识女儿的男朋友。如果他们不喜欢这个男孩,可以巧妙地把他撵走;如果喜欢,就会把他视为准女婿,请他参加家庭聚会。
德国:可爱的性教育漫画比起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显得严肃、认真,甚至刻板,不过右边这张性教育漫画可能会让你看到德国人可爱的一面。 英国:师兄师姐传授性知识英国,青少年对性的认识除了来自于课堂,朋友间的交流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英国的“国家必修科学课程”中,有一门“性与关系”课,在教授性知识的同时,还会告诉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据悉,对于那些5-16岁的孩子,“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将成为一门必修课,修完以后还要进行相关的考试,而且必须通过。
根据课程大纲,将学生分为4个年龄段授课。5岁至7岁的孩子只需知道身体的各部位等;7岁至11岁,要了解青春期、婚姻、离婚;11至14岁时则要学习避孕、怀孕、艾滋病等知识。
14至16岁,学习的是性行为的选择、情感健康、如何减小风险等。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定期组织10岁以上的孩子参加“同伴教育”培训。
一些受过性健康教育培训的高年级学生将其掌握的性知识教给低年级的同学。他们往往是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参与性、互动性很强的方式进行培训。
这个模式跨越了传统性教育中家长、教师对子女、学生的沟通障碍。在英国“同伴教育”非常流行,简单说就是利用同辈间交流的影响力,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性观念,抵御来自社会和媒体的消极影响。
因为,很多孩子不愿与30多岁的成年人分享自己的隐私,但会觉得跟同龄人更容易“开口”。年龄相近的青少年,总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从而自然地获得正确的性知识。
法国:性向导漫画解答疑问在性教育中,媒体的影响力不容忽视。1966年起,瑞典就开始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使性病患病率和少女怀孕率显着降低。
风趣幽默的漫画也被很多国家当成科普性知识的方式。在法国,风靡10年的漫画狄得夫小子就为儿童打开了性教育启蒙的大门。
漫画从1992年问世至今已经出版了13部,通过8岁半的狄得夫的视角,帮孩子解除性的困惑。2011年推出针对儿童性教育的特别读本小鸡鸡性向导,解答了青少年提出的各种关于自身、爱及性的疑问。
书中“青春期”一集,狄得夫以为进入青春期就意味着身体开始长毛,所以跟小伙伴解释妈妈的皮草大衣是因为“进入了青春期”才是毛茸茸的。了解了避孕套的作用后,他又和朋友专门戴了一顶“避孕套泳帽”去游泳,以防止被传染“大脑艾滋”。
一位家长说:“一开始觉得这本漫画中的一些插画让人脸红,可是买给儿子后不仅他很喜欢,全家人都看了一遍。 漫画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小朋友关于身体、性、爱情的各种问题,从这部漫画里都能找到答案。”
3.幼儿教育论文 1500字 爱的教育一,幼儿爱的教育的作用体现有1500字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体育活动一直被放在重要地位,因为它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体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示出来,不像其他教育活动,如美术教育活动、数学教育活动等可以较快地取得成效。因此,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体育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作为融保育和教育为一体的学前教育,在对幼儿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时,必须把“体育”放在首要地位,以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强调幼儿体育的首要地位,就必须反对幼儿教育中重智轻体,重德轻体的现象。下面,我将谈谈如何对幼儿进行体育教育。
一、根据幼儿期生理、心理的特点来安排教学 1、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期,人处于初步的发育阶段,骨骼细小,硬度差,容易变形,肌肉体积小,收缩力弱,心脏心腔小,心肌薄,心肌收缩力小,心跳快,肺组织的弹力纤维少,肺活量小,呼吸弱,神经系统易兴奋,注意不集中。因此,幼儿不宜进行过大压力的负重练习,也不能进行大强度过长时间的大强度训练,幼儿期体育活动具有特殊性与选择性的特点,所以应采用科学适当的体育方法进行教育,如让幼儿进行一些基本动作、身体姿势及体操和体育游戏等内容的体育活动。
2、心理特点: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及心理年龄特征,幼儿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另外,适宜的环境对幼儿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育教育要适合幼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育环境,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二、注重幼儿体育兴趣的培养 1、珍惜幼儿好玩的情感体验,讲究启发兴趣的方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幼儿年龄并有吸引力的教法和措施,为幼儿创造一个富有乐趣的运动环境,使之能完成教师安排的种种练习,从而达到由好玩转化为要玩、想玩、会玩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取得幼儿的好感,并满足他们的适当意愿,给他们适当的表演机会,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积累正是产生体育兴趣的动力。第三,在体育教育中,老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当好“导演”,珍惜幼儿乐于活动的美好情感,热情指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尽可能以“孩子头”的身份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2、满足幼儿体育需求心理,克服体育兴趣的易变性特点。幼儿年龄阶段,绝大多数幼儿参加体育活动,首先是由于好奇心引起的。
其目的是为了好玩,他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体育最本质的东西。他们对练习内容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很不注意,并且不感兴趣,他们往往只以追求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新异刺激、浓烈地运动气氛和种种趣味情景为最大满足,常常热切地期望这一时刻的到来。
根据幼儿这一特殊的体育需求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3、利用具有生活情趣的体育活动,积极诱导幼儿的体育兴趣。
一方面要注意从小培养,另一方面要进行多方面的诱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其体育兴趣的正常发展。
教师不仅要发挥本身的主导作用,而且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善于引导他们的体育兴趣向正常的方向发展。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加强形象化教学培养幼儿体育兴趣。
由于幼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培养幼儿体育的兴趣,对体育内容要加强形象化的讲述,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体育兴趣的发展。
包括场地器材布置、体育设施条件、教师的精神状态和业务水平等等。 三、幼儿体育教育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1)可控性体育训练法:即或在家或老师的指导、控制下进行幼儿活动能力的训练,如指导做幼儿体操、韵律操牵手上下楼梯等,训练幼儿活动能力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幼儿生长发育。
(2)游戏法:即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在幼儿期,游戏是孩子特别喜欢的体育活动,更何况游戏此有娱乐性、趣味性的特点,提高孩子参与积极性,选择适当的游戏则尤为重要,如:数字游戏、抓鱼儿、抱球抢摊等。 (3)体育比赛法:在体育比赛当中,让幼儿去实践运用合理的方法定成比赛,或教授其比赛的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练习、比赛,此种方法即可丰富体育知识又可开发智力,对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估计作用。
(4)情境教育法:在教师或家长有意识的设置体育环境,如多媒体、挂图录像等,让孩子认识体育知识同时在到识字、学语说话的功能。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 在课程当中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因为幼儿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其。
4.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毕业论文学前教育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偏向于早期教育,孩子很小就送去早教班,很早就教会孩子认字、数数、背唐诗,甚至一些家长还将孩子送去英语班学习英语,原本属于孩子自由玩乐、游戏的时间全部被“剥削”。
早期教育固然要重视,但是,我们的家长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方法结果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知道吗?其实孩子在游戏的同时也能学到知识。
日本学者井深大曾经就说:“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年幼的孩子特别热衷于玩各种游戏,过家家、搭积木、听故事、讲故事、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而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知识的获得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5.论开放性教育(看法及总结)论文求助,3000字,少点没关系,只要
内容提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外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认为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具有调整教师教育结构的条件;并认为教师教育转型、开放的实质是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而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
现在谈论教师教育的热点是两个问题:一是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变,即逐步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二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即除了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师外,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可以培养教师。对这两种转变,有人赞成,有人保留意见,虽说不上反对,但认为现在还不到时候。
我想就这两个问题发表点看法。 一、历史的经验 众所周知,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有培养下一代活动的教育存在。
但是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现在大家愿意把它称为教师教育,包括了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对此本文不作论述)则是近代以来的事。 大家公认的第一批师范教育机构是法国拉萨尔(La Salle)于1681年在兰斯(Rheims)创办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法兰克(A。
H。Francke)于哈雷(Halle)创办的教员养成所,以及德、奥各地出现的短期师资培训机构。
至今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师范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早期师范教育的特征是:一是水平较低,往往是初等教育毕业以后经过短期培训就去担任小学教师;二是专业性不强,由于教育学、心理学还不发达,因而教师缺乏专业性培养。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义务教育的延长,欧美一些国家的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师范学院。
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的师范学院或并入综合大学,或自身扩大为综合大学。从此,师范教育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有的研究工作者把世界师范教育绝然分开为两种类型,即封闭型和开放型,或者如英国詹姆斯·波特报告(James Report)中所称的“定向型”和“非定向型”。 其实教师这行业从来就不是封闭的。
由于以往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几乎任何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都可以当教师。所以重视教师工作的发达国家都设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考试等方法来认定教师资格。
即使如前苏联以定向型为主,有师范教育体系,但仍有15%左右的教师由综合大学培养。 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师,大多数国家都是在综合大学培养。
例如法国,师范学院主要培养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资格主要由综合大学毕业生通过教师会考而获得。 由此可知,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是必然的趋势。
分析一下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转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范学院历来学术水平较低,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水平教师的需要;二是教师在数量上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师范学院来培养;三是二次大战以后大批复员军人涌入高等学校,许多师范学院由此而扩大为州立大学。 其实师范学院依然存在,不过是存在于综合大学之中,有的称为教育学院。
西方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培养两个层次的教师:一是本科生,培养小学、初中教师;二是接受其他学系的毕业生,经过一二年的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培养为高中教师。 从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教育的水平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教师的专业性也是逐步提高的。
与其他职业不同,不是一开始就是高水平的。但是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程度在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也在提高。
(2)教师教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是历史的必然,是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标志。 (3)高中阶段的教师的培养始终是以开放型为主。
即使设有专门师范学院的国家,也不是全部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培养。 (4)教师教育的转型的实质不是培养形式的变化,而是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师范教育产生得很晚,如果从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算起,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应该说,我国师范教育虽然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中就有师范学堂和师范馆;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已是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癸卯学制则把师范学堂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前者属于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后者属于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
1902年又在京师大学堂内创立师范馆,招收科举时的举人、贡生、廪生、监生和中学堂毕业生,修学3年,毕业后择其优异者给予中小学堂教习文凭。以后至辛亥革命前,几乎各省都办起了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优级师范学堂,有的办了两级师范学堂。
癸卯学制规定在初级师范学堂内可设简易科,以解决当时初等小学堂教师的急需。 至1949年,全国有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12所,在校师范生1。
2万人;中等师范学校610所,在校师范生15。2万人。
全国院系调整以后,向苏联学习,师范教育实行三级制,即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小学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
6.学前教育的论文,字数6000字以上,请教下哪位有
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
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本文旨在结合大量国内外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的研究,以心理发展研究和脑科学研究为依据,论证、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
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看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
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适宜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能够积极地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思维里、想象力、创造性、学习动机、求知欲、自我效能感等的发展,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二、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学前教育不仅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通过帮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包括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准备),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历时5年合作进行的“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半年的连续实验研究发现,对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准备,包括学习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够使儿童入小学后在身体、情感、社会性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从而顺利地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过渡。
我国已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学前教育则可为有效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学前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行,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很自然地成为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
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成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各国幼儿性教育(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