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文献检索论文
中医药文献检索策略的制定及其调整初探摘要:以中医药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TCMLAR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PubMed等4个常用检索系统作为检索工具,以查找“针灸治疗面瘫”和“麻黄汤”两个专题相关文献为例,探讨根据不同检索需求及不同数据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检索策略式的方法及技巧。
关键词:中医药文献;文献检索;检索策略中医药历史悠久,文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包括中医药专籍、经、史、子、集、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以及文学著作中的记载等[1]。随着国家对传统医学的重视及中医学在国外的发展,中医药文献信息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增加了中医药文献检索的难度。
因此,制定检索策略自然成为保证中医药文献检索效率的关键。笔者分别从中医、中药的角度,选取“针灸治疗面瘫”、“麻黄汤”两个实例,以中医药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TCMLAR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和PubMed 4个常用检索系统作为检索工具,针对其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检索策略,探讨中医药课题检索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技巧。
1 课题分析1.1 针灸治疗面瘫 本例涉及到“针灸”和“面瘫”2个核心词。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包括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通常所说的面瘫指周围性面神经炎。
其中,“面神经麻痹”是主题词,“面瘫”和“周围性面神经炎”可作为自由词。针灸由“针”和“灸”构成。
“针”指毫针、三棱针、耳针、头针、电火针等针刺法;而“灸”即灸法,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针灸疗法”是主题词,在MeSH词表中,其树状结构如下。
针灸疗法(Acupuncture Therapy)针刺按压(Acupressure)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针刺,耳(Acupuncture,Ear)电针(Electroacupuncture)经络(Meridians+)灸法(Moxibustion)本例谈面瘫的治疗,可选择“/针灸疗法”、“/治疗”等副主题词与“面神经麻痹”主题词组配,而“针灸疗法”本身为一治疗方法,可作为独立的主题词进行检索。1.2 麻黄汤 麻黄汤为中药方剂,为解热、平喘药,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麻黄汤”为中医主题词,检索时可用作主题词和自由词分别检索。其常用英文译法有“MahuangTang”、“Mahuang Decoction”、“Ephe-dra Decoction”3种形式,日文英译法为“Mao-to”。
2 检索策略及检索结果同一课题在不同的数据库检索策略不同,既使在同一数据库根据检索,要求不同,策略亦不同。现以前面课题分析为基础,针对4个数据库的不同特点及不同检索需要调整检索用词,分别制定多个检索策略式并进行实际的检索操作。
检索策略及检索结果见表1。 3 结果分析由表1可知,本文采用了主题词、关键词及混合检索途径。
主题词检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只有当文献论述的主题占有一定的比重和篇幅时,才能被标引到相应的主题词下面[2]。因此,同一主题的文献,不受文献中使用何种名称、不同词形、拼写、单复数等的限制[3]。
关键词检索是将文献篇名或内容中具有实质意义、能表达文献主要内容、起关键作用的词或词组抽取出来进行检索。关键词没有经过规范化处理,不能对其进行选择和控制。
因此,对同一事物的概念,不同作者选用的词可能不尽相同,而且各词的形式不定、拼法不同,有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复合词,以及名词的单数、复数等。这样同一内容的文献就会分散在各个不同形式的关键词下,不能集中在一处,检索时也须把不同词形的同义词、近义词等都查遍,否则就会漏检[4]。
在实际操作中,为保证一定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常将二者结合使用。在应用TCMLARS检索“针灸治疗面瘫”一例中,#1为主题词途径,#2为关键词检索。
按常理,#1检准是最高的。但从表中数据可知,其查全率较#2低。
查看#2检出文献的题录,发现#2所检出部分文献只做了“电针”、“水针”等主题标引而未标“/针灸疗法”。若只使用主题词检索,此类文章必然漏检。
不过,#2还检出了诸如“通过进针注射给药治疗”等不相关文献,此系运用关键词从全文检索所致。因此,为了查准且对文献的数量要求不太高时可只用主题词途径,而在一定查准率的基础上提高查全率需采用混合途径#3。
CBM和TCMLARS均采用《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ALL)和《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进行主题词标引,且二者均有部分文献采用机器标引,故在检索原理及系统的规范程度上存在很大的相似。因而在策略选择及调整上亦大同小异。
上例应用CBM检索时#2直接采用了混合途径,#3是在#2的基础上扩大检索。经#3 AND (NOT #2)验证表明,#2较#3漏检了101篇相关文献,此系标引深度不够所致。
CHKD仅提供关键词检索。为保证一定的查准率,本例分别用题名、关键词、摘要3个字段进行检索。
按上述两例思维,#2所检文献量应小于#1所检文献量,。
2.关于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论文
近几十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在用传统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西医学的研究手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为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但是,由于中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由于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某些缺陷,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不尽人意,甚至陷入某些误区,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和探讨。
习惯上把中医理论的研究分为两种形式,即文献型的传统研究和借助现代科学理论的现代研究。文献型研究往往是继承性研究,而现代研究被认为是对中医学的发展研究。这种划分是对中医理论研究的误解,客观上阻碍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不应该把是否借助现代科学作为区分继承和发展研究的标准,关键在是否有利于中医学或整个医学的发展,是否能够为人类提供新知识。
当前,有些研究如果不能科学的评价其结论就会阻碍中医学的发展。假如在解剖学找不到经络的实体,就认为人体的经络现象不存在,势必动摇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信念,影响中医学的发展。很多临床医生不从中医角度思考组方,而只考虑中药的药理,就是受这种研究思路影响的结果。究竟采用怎样的研究思路,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理论产生在古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古代科技手段的限制,中医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表现在理论概念的模糊不清,理论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和某些理论的明显的主观倾向,造成中医理论研究,不论传统研究还是现代研究很难通过理论或实践来否定某些理论。
中医学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医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如气一元论思想、阴阳学说等,使得中医先辈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和总结时,注意的焦点多在人体的整体联系和人体的某些整体规律上。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医学对人体的某些整体规律或人体的某些深层规律有比西医更深的认识,这恰好是西医学的研究最易忽略的。因此,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个基本出发点。要在全面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透过中医理论本身的表达,寻求中医理论中蕴藏的对人体深层规律或整体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某些新的理论和假说,推论某些结论,预测某些事实,从而推动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
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内经》的构成看,涉及到医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物候学、食物学、农学、哲学、逻辑学、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此后又有两千多年的发展,是长远的研究对象,有取之不尽的研究课题。但也必须看到,在这些理论中有些古人对长期临床实践的忠实记载或是对人体某些实际信息和现象的客观描述,并结合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加以理论阐释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或多种联系。尽管在其理论表达上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以临床医疗实践实际现象观察为基础的真实记录以及所反映出来的规律都是实实在在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的,这正是中医理论科学价值所在。因此,进行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很可能有某些新的发现,或揭示出西医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尚未认识到的人体生命规律。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依赖思辩所得的结果和臆说是大量存在的。如用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进行的机械甚至僵化的演绎推理,用人体构造牵强附会的类比自然界构成的“天人相应”等,都是以主观臆测的联系代替实际存在的联系。事实上,中医理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且随着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知识和经验的逐步积累而不断更新,不断淘汰。
中医和西医是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人体的,中医强调整体性,从宏观上动态上并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认知生命;西医强调个体分析,从微观上形态上,并通过还原分析的方法认知生命。对疾病的认识上,中医认为肌体局部失调与全身机能失调并重,主要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特别强调局部与全身状态的综合判断;西医重视局部器官的病变,主要诊断依据是理化指标与局部器官的症状和体征,并特别强调局部器官病变的多层次检查分析。
因此,在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今天,中医基础理论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用西医学的理论验证中医理论,也不是追随西医的发展亦步亦趋,更不是以西医理论代替中医理论,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引进现代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进一步完善中医自身的理论,创立新观点,提出新学说,以便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的治疗效果。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整个医学科学、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然中医理论乃至整个中医学将会面临主体性危机。
3.求中医学方面的论文一篇
1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 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
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
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1.2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 《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
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
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
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
〔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
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
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
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
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
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
〔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
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
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
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2.1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 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
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
《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
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
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
〔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
4.关于中医药现代研究的论文
近几十年,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在用传统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西医学的研究手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并为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但是,由于中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由于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某些缺陷,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不尽人意,甚至陷入某些误区,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和探讨。
习惯上把中医理论的研究分为两种形式,即文献型的传统研究和借助现代科学理论的现代研究。文献型研究往往是继承性研究,而现代研究被认为是对中医学的发展研究。这种划分是对中医理论研究的误解,客观上阻碍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不应该把是否借助现代科学作为区分继承和发展研究的标准,关键在是否有利于中医学或整个医学的发展,是否能够为人类提供新知识。
当前,有些研究如果不能科学的评价其结论就会阻碍中医学的发展。假如在解剖学找不到经络的实体,就认为人体的经络现象不存在,势必动摇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信念,影响中医学的发展。很多临床医生不从中医角度思考组方,而只考虑中药的药理,就是受这种研究思路影响的结果。究竟采用怎样的研究思路,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理论产生在古代,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古代科技手段的限制,中医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表现在理论概念的模糊不清,理论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关系和某些理论的明显的主观倾向,造成中医理论研究,不论传统研究还是现代研究很难通过理论或实践来否定某些理论。
中医学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医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如气一元论思想、阴阳学说等,使得中医先辈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和总结时,注意的焦点多在人体的整体联系和人体的某些整体规律上。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医学对人体的某些整体规律或人体的某些深层规律有比西医更深的认识,这恰好是西医学的研究最易忽略的。因此,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个基本出发点。要在全面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透过中医理论本身的表达,寻求中医理论中蕴藏的对人体深层规律或整体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某些新的理论和假说,推论某些结论,预测某些事实,从而推动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
中医基本理论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内经》的构成看,涉及到医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物候学、食物学、农学、哲学、逻辑学、史学、社会学、伦理学、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此后又有两千多年的发展,是长远的研究对象,有取之不尽的研究课题。但也必须看到,在这些理论中有些古人对长期临床实践的忠实记载或是对人体某些实际信息和现象的客观描述,并结合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加以理论阐释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或多种联系。尽管在其理论表达上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以临床医疗实践实际现象观察为基础的真实记录以及所反映出来的规律都是实实在在的,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的,这正是中医理论科学价值所在。因此,进行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很可能有某些新的发现,或揭示出西医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尚未认识到的人体生命规律。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依赖思辩所得的结果和臆说是大量存在的。如用五行学说、五运六气学说进行的机械甚至僵化的演绎推理,用人体构造牵强附会的类比自然界构成的“天人相应”等,都是以主观臆测的联系代替实际存在的联系。事实上,中医理论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且随着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知识和经验的逐步积累而不断更新,不断淘汰。
中医和西医是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人体的,中医强调整体性,从宏观上动态上并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认知生命;西医强调个体分析,从微观上形态上,并通过还原分析的方法认知生命。对疾病的认识上,中医认为肌体局部失调与全身机能失调并重,主要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特别强调局部与全身状态的综合判断;西医重视局部器官的病变,主要诊断依据是理化指标与局部器官的症状和体征,并特别强调局部器官病变的多层次检查分析。
因此,在中医理论现代化的今天,中医基础理论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用西医学的理论验证中医理论,也不是追随西医的发展亦步亦趋,更不是以西医理论代替中医理论,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引进现代多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进一步完善中医自身的理论,创立新观点,提出新学说,以便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的治疗效果。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整个医学科学、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然中医理论乃至整个中医学将会面临主体性危机。
5.中医毕业论文怎么写
中医毕业论文是由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毕业生(本科、研究生)撰写,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方面。
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各种知识,通过论文写作得以加工融合,而转化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学习环节。 毕业论文要表明作者己经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具有从事中医药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这种论文涉及的课题难度并不太大,毕业论文与学位(士)论文不完全等同。学位论文(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是学位申请者为了获得学位而撰写,用于答辩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是考核学位申请者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我国1980年颁布的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课程成绩优良,学士学位论文成绩优良,达到一定学术水平即可授予学士学位,目前国内医学教育界尚未设立独立的学士学位论文,一般认为,撰写学士学位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 1)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具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对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体会)。
一、中医论文的基本格式 论文格式是由论文内容决定的,中医论文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论文的范畴。撰写格式要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和规定,国家标准是《GB7713—8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际标准是《ISO8—1977文献工作—期刊的编排格式》。
作者要随时关注有关期刊对中医论文写作格式的最新要求。根据现行的有关标准,中医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部分:题目、摘要、导言、正文(临床资料、材料方法)讨论、小结、致谢、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因学位级别、专业类型的不同,其结构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是由标题、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结论)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组成。
学位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药论文文体,但它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学术论文,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在: 1、作者单一:学士学位论文是由大学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并以此考察申请人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是研究生,或未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中医药研究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同等学历者)。 2、篇幅不限:由于学位论文要显示作者已经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应的工作能力。
论文要体现一定的工作量,故论文篇幅不受限制,但不宜太短(5000——10000字)。 3、用于申请学位:学术论文是用于传递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多为公开发表、或会议宣读交流的形式。
但学位论文的撰写目的是用于答辩,申请学位,或向学位授予部门递交的论文。 4、学位的考核依据: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业,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论文的写作水平。
全面考核申请学位人员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反映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成绩,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6.中医临床研究论文撰写
来源、规格、学术价值和贡献、主题 分析 :剖析、化学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词。
4、题目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和单位 (一)作者资格1、对课题设想、设计,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疾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情判断依据,则应详尽具体,特别是试剂配制与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应当清楚,那么新的方法事先应另行成文。
六:主要数据、统计结果及结论性意见、实验方法的原理及设计。2、技术路线、分解复合概念:将多个词组构成的复合概念分解成简单概念的词或词组。
(二)要求1、简短、材料与方法 (一)受试对象1、便于收录文摘及检索系统、背景、研究目的、写作上要概括性强,文字精炼。3。
对主题的表达应准确,直接切题。2、观点鲜明。
3。2。
(一) 内容 1、能概括全篇论文主要内容枣全文缩影、意义和价值。主题词、研究途径、方法 步骤。
例如: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3、引人注目;若论文属于报道新的方法、疗效判断标准、性别年龄以及有关情况加经简介、该项研究重要价值。
3、研究目的、施加等级与方法,可以解释 问题 者。2、提纲挈领,开门见山,则应说明来源、种系、提出关键词或词组阿期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老年食管癌性狭窄内镜下五种治疗效果评价 (三)注意事项1,了解具体内容。
例如、被试因素与受试对象如何组合安排,词组应是习惯使用的复合概念:将提出的关键词根据相应的主题词表进行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二)提取方法1、疗程等等都应加扼要介绍、简述 研究 课题来源及 理论 依据、广告性语言、重要性.6。
所用重要仪器也应注明生产厂家与型号.13/白介素类 五、前言(引言、序言) (一)目的论文正文前面一段短文、体重、健康情况、关键词应尽可能表达简单概念、“系统”等。2,不能抽象、笼统,应说明药物来源(包括批号)、心梗后)。
(三)注意事项1, 问题 突出,反应本文研究问题:创新点。3、实施过程程序。
(五)统计方法在材料与方法项中,还应简要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完成了哪些工作;2、夸张性,简洁明了,实事求是、性别、年龄、数据处理方法。3、主要发现具体结果。
四,字数150个字左右,则应注明出处;如果为了适应本实验的需要:一般不超过25个字,均可以设计方案形式明确地予以表达。 (三)反应指标至于反应指标的测定方法、浓缩、提炼能够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性词和词组,仅提名称即可;如系较新方法。
4。如果在一篇论文中涉及几个不同方法与材料的实验,而且方法与结果关系甚为密切,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必要时可将方法与结果合在一起,富有创意,使人看到题目,不要将新方法介绍与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文章中,便于读者 学习 与推广 应用 。
例如:益智颗粒 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 研究 :作者采作的能够表达 文献 内容的未规范化的 自然 语言、包含有关键词(实词)。3、应能反映文章的 科学 假说。
4、准确,标题为“方法与结果”。 (四)实施或实验路线及步骤1、起草论文或作重要、严格修改者;3、对论文内容负责,拍板定稿。
(二)要求1、内容精湛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密切相关的少量 文献 资料、系统、准确。2、科研管理、投资者、仅做一般辅助工作者不应署名。
4、单位署名在论文第一面下边、易懂的学术语言枣避免文艺性、范围、方法 及特点。 (三)写作1: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变异,愿意读下去、反复推敲,删除无用虚词如,“关于”、具体:包括具体研究内容。
2。2,写明联系单位的具体名称和邮编。
三、摘要 (一)内容1;白细胞介素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白细胞介素1。 (二)被试因素1、被试因素是药物时、“研究”、“观察”,防止过粗或过细,还需写出分子式与(或)结构式;如需要配制,则应将配方与制备方法一并交代清楚,还应说明观察条件。
正常对照应说明来源、健康含义,需求迫切,意义重大以引起共鸣。3、字数一般150-300字、实验的受试对象如是病人。
试剂如系常规试剂,说明名称、中医临床研究还要注意病证结合,对动物要扼要描叙模型复制的方法。4、应说明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题目中不使用缩写词、含蓄和过大,主题、目的和总纲,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文章 内容 。
(二)内容1、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学术性解释有贡献者、批号即可;若系新的试剂、动笔前想标题,写完后定标题、核心、创造性内容。虽然字数少但内容完整、关键词和主题词(一)定义关键词、专用词、性别、年龄及有关情况。
2、受试对象若是动物。例如: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白细胞介素1/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撰写 [日期:2008-06-13] 来源。
3、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中草药还应注明学名,说明产地与制剂方法。
2、倘若以疗法作为被试因素,那么该疗法的出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全名。2、按贡献排序。
3、行政领导、麻醉与手术方法等等,简短明了,引人注目。 (四)注意事项1、文章的帽。
7.求一篇关于中医内科学的小论文
2010年07月,29(4)中医教育ECM肖永华,女,博士,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临床见习带教工作,是中医内科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医诊疗技能的掌握。临床教学中,应突出中医四诊方法的应用,加强“望、闻、问、切”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路,深化和拓展课堂理论知识。临床带教过程中,有意识帮助医学生进行从“学生”到“医师”的角色转换,也有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让学生朝着成为具有时代感的中医医师的方向努力。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紧密结合的桥梁,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医药院校学生今后的中医临床水平。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1]39。教授学生应用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是贯穿中医内科教学的核心问题。
我校中医内科学科是教育部最早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学经验丰富。长期以来重视实践教学,除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特别强调临床见习不可或缺,一贯提倡中医药院校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应用中医药知识的技能非常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448。
研究显示,加强临床见习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甚至希望能增加临床见习时间[3]。因此,如何改善现有的临床带教方式,高效利用临床见习学时,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值得认真思考。
1强化中医四诊,提高“望、闻、问、切”采集技巧中医内科是实践的医学。让学生掌握中医“望、
闻、问、切”四诊技巧,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灵活的临床应用技能,是中医内科临床带教的重点。
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和敏锐的交谈者是21世纪的医生必须具备3项基本素质。与病人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医生必须掌握核心技能之一。问诊的训练,正是针对这项技能的训练。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和病情变化,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和相关知识,缓解其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应结合具体病例的讲述,加上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问诊技巧。
相对于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医学科特色。教师应预先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的解释工作,争取其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放手不放眼”,着重训练学生应用中医四诊方法诊察疾病的技能。应提示学生在中医内科的学习中,充分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望诊中,强调“望而知之为之神”,提示学生从接诊患者的第一印象中,尽可能得获取包括“神、色、形、态”和“闻诊”在内的多种信息;舌诊时注意提示学生从舌形、舌态、舌质、苔色、苔质、舌底络脉等各个角度观察、比较;切诊时一边结合患者的典型脉象,一边让学生复习相关脉象的文字描述,让书本知识落到实处,让学生确实通过亲身体会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和中医素养。
2突出训练中医辨证思路,掌握临证方法
中医学尊重个性思维与认知,着重于在特殊、
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本质。临床见习与课
8.中药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四库网中药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药论文选题参考1、中药黄芪当归合剂对肾病综合征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代谢紊乱的影响2、中医中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3、中药中成药现代化进程4、中药虎杖的药理研究进展5、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理6、中医药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地位和存在的问题7、中医中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8、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成药中微量元素9、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及研究方向10、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及研究方向11、中药巴布剂的研究现状12、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13、活血中药对ApoE基因缺陷小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14、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15、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16、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17、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18、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19、抗氧化中药的研究现状20、试论“半仿生提取法”制备中药口服制剂二、中药论文题目大全1、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2、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3、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思考4、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三、热门中药专业论文题目推荐五、比较好写的中药论文题目。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中医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集(中医药文献检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