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李清照的论文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 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
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 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 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
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 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 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 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 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 人的理解和看法。
《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 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 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 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
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 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 完整、匀称。
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 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
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 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 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 板,反而又成了疵病。
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 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 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 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 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 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
要解 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 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
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 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 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
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 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 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 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
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 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 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 下设法解决。
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 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 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 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
这 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 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 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 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
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 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 事实。
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 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 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 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 学,因此要“协音律”。
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 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 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 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
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 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 用典、铺叙。
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 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 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 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 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
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 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
2.关于李清照的论文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
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
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
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
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
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
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
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
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
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
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3.有关李清照论文(至少1000字以上)
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 “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 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
以下分别论之。 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 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
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 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
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
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
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
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 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
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
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
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 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
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
4.急!!关于李清照的论文 800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绝句,不是只因其艺术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机巧,当浩然正气贯于心胸与文学才华浑然一处时,下笔之处,天地惊鬼神泣之力,是缘于她的精神凝聚,气节支撑。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人曾这样的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
从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个层面上说,我不反对这样的评说,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层面而言。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李清照本女儿之身。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此一绝句在她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中,异笔突运,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的底蕴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无法计数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华,在文学史上取得了浓墨重笔书写自己名字的资格。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钟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娇峙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在那样一个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社会中,宋代理学家们绝没想到撑起这一时期词的大厦的竟是一个“应该”被封建礼教死死束缚的女子。
生于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的李清照是幸运的,因为她出身非同一般,贵族世家,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博古通今,多才多艺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脱俗的气质秉赋,再加上漱玉泉的涓涓细流,便淘洗出了这样一位美貌多情、才华横溢的易安居士。
5.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题目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中文摘要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记录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兼豪情,一追求爱情 体现女人真挚缠绵的柔情 ;二南渡及丧夫之痛,孤苦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出国恨家仇的悲痛。关键词: 柔情 豪情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
对于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词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婉约,一种是豪放。我读诗词喜欢先了解作者,有人写东西追求华丽的词句,比之我更喜欢那些不拘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溢语出的诗人。
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情诗人,诗词中有女人特有的柔情与豪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嫁于官宦之家。
在这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李清照闺中少女和初为人妇,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阶段。此段时期李清照的词风大多向往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后幸福生活的。
“靖康之难”改变了宋朝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文人的命运。此时的李清照也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的命运,词风也为之一变,多为抑郁低沉的。
一 少女时期,聪明活泼向往爱情李清照父亲乃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长诗文。在这一个环境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对诗词极大的兴趣,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的她,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闲来没事吟诗作画,与好朋友把酒欢歌。
与人共享欢乐,像是说与别人听,也为自己以后再度品位,便用笔记下了这闲逸的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情浓时,唱出的一首欢快之歌,卧舟河塘,畅饮溪边凉亭,后醉迷归路,情景交融。隐约听到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那爽朗的笑声,飘荡了千年。
什么有趣的事,这么好笑呢?听她在回忆:在溪边凉亭里与人饮酒,一直到傍晚,迷迷的醉了,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还是人自醉?可笑到最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路,那一定是走错了路。
果然是,兴尽时已经很晚了,于是乘船归去。但因荷花开的正弄,越走越深,迷了出路。
赶紧划船抢渡,不料早已栖息的鸥鹭,被划船声惊醒,叫着飞起一片。每读到此处,似乎总能听到她对鸥鹭抱歉的笑。
李清照那活泼的天性跃然纸上。不过试想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是被封建社会的礼数束缚的,像李清照那样大家闺秀的千金,竟然能泛舟于外,兴尽才归,而且还与人把酒欢歌。
可见李清照对当时社会无言的抗拒,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一)追求爱情 展示女人独有的丰富细腻的柔情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他们都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
但李清照却描写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羞走,依们回首,却把青梅嗅。”[1]《点绛唇》)她写爱情矜持羞涩:“锈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相思,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2]《浣溪纱》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确上心头。”
[3](《一剪梅》)这些词,慢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通过咏花来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纵观李清照的所有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颂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女人感情的细腻。
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绝俗的精神气质,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
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梅更是词人最爱《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小阁藏春》等都是泳梅杰作。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
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的内容,更多时侯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
这首《庆清朝慢》通过对菊花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来表现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的芳姿的欣赏。在《减字木兰花》中更可以看出词人对自己美好面貌的赞美,“卖花担上。
买的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狠”。
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词的下句却又写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出自己的容颜之美,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充满珍爱,谁敢让郎“比并看”呢?二 初为人妇,袒露自己爱情体验和真挚缠绵。
6.论文 浅论李清照词中的凄清孤寂情怀
在词人济济的宋代,李清照之词总是被世人取与苏轼及辛弃疾相提并论。
有人称她为宋词婉约之宗,更有人说李清照是北宋第一大词人,尽管其名气言过其实,但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论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品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她的创作集《漱玉词》,不过二十余首,但首首都是精金粹玉之作。李清照一生坎坷不平,飘泊无定。
她曾经沉浮尘世之情海,得失尽是泪,又历经国家政权更迭。所以她的作品与其人生经历无不休息相关,在表现尘世之悲欢离合所突显的人的感情也有轻重。
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处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由她的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綄溪纱》)等等,这样的描写,总算能够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总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但是青春的年华,是这般容易消逝的,甜蜜的生涯,已成为过往的回忆了。
当李清照四十六岁时,明诚为其母奔丧到金陵,独剩她一个渡过孤寂的生活。后来金人又陷青州,明诚病死他乡,家仇国恨染其一身。
从此李清照便变成了以悲痛聊渡余生的老妇人了。其后期之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般深沉地为她自己喝一首悲伤的晚歌。
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样我们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
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少妇的闰阁及爱情生活。
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把作者及词里人物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联系,我们在分析李词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便具有了社会价值及审美意义了。第一 其抒情词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和那种热爱生活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活跃的生活,正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源泉。在宋代词坛,有许多作者是无病呻吟,但李清照却难能可贵地抵挡这般呻吟之风,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
她的词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一点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而在写真情实感的时候,又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她的作品字里行间包含着生动的形象,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陈,而是靠边白描的笔法,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
她虽出“名门闰女”但终有属于她的少女生活和情怀,所以在她的词里年少时代,她词里总活跃着少女活跃的激情,青春的欢娱,生活的高潮这几类形象。有如以下一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女主人早上起身后的一个生活片断,起二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
虽然这一夜,词人倾听不断放耳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何况,她还未“消残酒”呢。
所谓“浓睡”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以点出变化的突然。实际上欣欣然生气勃勃,以及受惜芳华的多情性格。
这首词前四句化用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诗意,更通过女主人公与卷帘侍女的一问一答,暗示出这个抒情形象惜春而又不伤春的内心感受。
在这一个层次上,作者曲折委婉地表现了主人公这一丰富细腻的内心变化。首先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
这里,词里的内容纯用虚笔,仅从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这种写法,与其说是为了句调安排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因为,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梦想,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
因此,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的焦虑。然而,对于女主人的这种心情,侍女的反应却是很平淡的。
她认为“海堂棠仍旧”而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
前人曾指出这首词短而曲折的艺术特征。《廖园诗评》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仍旧”答得极淡。
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妙在含蓄。短幅中含有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历来批评家评李清照此词,也多指出“绿肥红瘦”一句,加以赞扬。胡仔说“此语甚新。”
可见,李清照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传达词中主人公丰富而敏感驿动的心理世界的!从而能使一个充满着灵气的抒情形象顿时跃于纸上!出色的艺术家,最善于捕捉一瞬间的生活情景,并使之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我们这样说,人们一定立即想到优秀的摄影师,因为摄影师的创作往往是刹那间完成的。
这当然不错,然而,词人更胜于画家和。
7.论文 浅论李清照词中的凄清孤寂情怀
在词人济济的宋代,李清照之词总是被世人取与苏轼及辛弃疾相提并论。
有人称她为宋词婉约之宗,更有人说李清照是北宋第一大词人,尽管其名气言过其实,但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论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品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她的创作集《漱玉词》,不过二十余首,但首首都是精金粹玉之作。 李清照一生坎坷不平,飘泊无定。
她曾经沉浮尘世之情海,得失尽是泪,又历经国家政权更迭。所以她的作品与其人生经历无不休息相关,在表现尘世之悲欢离合所突显的人的感情也有轻重。
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处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由她的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綄溪纱》)等等,这样的描写,总算能够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总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 但是青春的年华,是这般容易消逝的,甜蜜的生涯,已成为过往的回忆了。
当李清照四十六岁时,明诚为其母奔丧到金陵,独剩她一个渡过孤寂的生活。后来金人又陷青州,明诚病死他乡,家仇国恨染其一身。
从此李清照便变成了以悲痛聊渡余生的老妇人了。其后期之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般深沉地为她自己喝一首悲伤的晚歌。
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样我们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
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多是写在少女少妇的闰阁及爱情生活。
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把作者及词里人物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联系,我们在分析李词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便具有了社会价值及审美意义了。 第一 其抒情词表现了少女真实和热烈的情感和那种热爱生活及大自然,大胆追求爱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活跃的生活,正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源泉。在宋代词坛,有许多作者是无病呻吟,但李清照却难能可贵地抵挡这般呻吟之风,大胆而真实地表现生活。
她的词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一点是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而在写真情实感的时候,又掌握了高度的语言技巧,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不是一泻无余。她的作品字里行间包含着生动的形象,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陈,而是靠边白描的笔法,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
她虽出“名门闰女”但终有属于她的少女生活和情怀,所以在她的词里年少时代,她词里总活跃着少女活跃的激情,青春的欢娱,生活的高潮这几类形象。有如以下一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写女主人早上起身后的一个生活片断,起二句是对昨夜情事的追忆。
虽然这一夜,词人倾听不断放耳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何况,她还未“消残酒”呢。
所谓“浓睡”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以点出变化的突然。实际上欣欣然生气勃勃,以及受惜芳华的多情性格。
这首词前四句化用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诗意,更通过女主人公与卷帘侍女的一问一答,暗示出这个抒情形象惜春而又不伤春的内心感受。
在这一个层次上,作者曲折委婉地表现了主人公这一丰富细腻的内心变化。首先词人整夜都在为这场风雨所引起的节物变化而担忧,所以,她一早起来,不顾残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发问。
这里,词里的内容纯用虚笔,仅从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这种写法,与其说是为了句调安排的需要,不如说是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因为,在一夜的辗转中,她有着太多的梦想,如果直说不仅词中包容不下,而且也会冲淡心灵活动的浓度。
因此,作者虽未写出问的内容,实际上却似虚而实,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的焦虑。然而,对于女主人的这种心情,侍女的反应却是很平淡的。
她认为“海堂棠仍旧”而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
前人曾指出这首词短而曲折的艺术特征。《廖园诗评》云:一问极有情,答以“仍旧”答得极淡。
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妙在含蓄。短幅中含有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历来批评家评李清照此词,也多指出“绿肥红瘦”一句,加以赞扬。胡仔说“此语甚新。”
可见,李清照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来传达词中主人公丰富而敏感驿动的心理世界的!从而能使一个充满着灵气的抒情形象顿时跃于纸上! 出色的艺术家,最善于捕捉一瞬间的生活情景,并使之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我们这样说,人们一定立即想到优秀的摄影师,因为摄影师的创作往往是刹那间完成的。
这当然不错,然而,词人更。
8.我急需一篇写李清照的论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
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
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绝句,不是只因其艺术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机巧,当浩然正气贯于心胸与文学才华浑然一处时,下笔之处,天地惊鬼神泣之力,是缘于她的精神凝聚,气节支撑。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人曾这样的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
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
从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个层面上说,我不反对这样的评说,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层面而言。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
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李清照本女儿之身。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
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
此一绝句在她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中,异笔突运,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的底蕴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
无法计数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华,在文学史上取得了浓墨重笔书写自己名字的资格。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钟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娇峙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
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
在那样一个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社会中,宋代理学家们绝没想到撑起这一时期词的大厦的竟是一个“应该”被封建礼教死死束缚的女子。 生于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的李清照是幸运的,因为她出身非同一般,贵族世家,书香门第。
父亲李格非博古通今,多才多艺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脱俗的气质秉赋,再加上漱玉泉的涓涓细流,便淘洗出了这样一位美貌多情、才华横溢的易安居士。
9.关于李清照的女性意识 的论文
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女性意识 【内容提要】 李清照以《漱玉词》在中国男权文化为主的古代文学中大放异彩,其咏花词以梅、菊等为多,蕴涵鲜明女性意识。
主要表现:情景交融凸显浓烈自我意识;女性视角彰显女性意识;女性创作主体突出女性意识。 【关键词】 李清照;咏花词;女性意识;彰显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坛著名女性作家,其词号为“易安体”。
词集名为《漱玉词》,存词约六十余首。清照词描绘了一个温婉娇媚,清秀多情的女性世界。
生活闲适的前期,词作热情明朗天真;国破家亡、流浪生活后期,词风缠绵凄苦伤感。 清照作了大量咏花词,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眼中的百花王国。
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她少妇情肠,深情相思的寄托,花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花更是她女性意识和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本文试以李清照的咏花词为线索,追寻“花”意象背后蕴涵的女性意识。
一、清照咏花词举隅 百花中被清照采集于笔的往往是格高韵远如红梅、黄菊、雨荷者,清新淡雅。例如:翻 咏梅有“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
(《玉楼春》)“莫根香消玉减,须倍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玉楼春》)“夜来沉醉缺妆迟。”(《诉衷情》)“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
《清平乐》 咏菊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多丽》) 咏梨花有“秋千苍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怨王孙》)“欲谢恐难禁。”(《浣溪沙》) 咏桂有:“暗淡清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
咏荷有“兴尽晚回舟,深入藕花深处”(《如梦令》), 还有:“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花。”(《蝶恋花》)“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饶艳态,妒风笑胃,长殒东君。”
(《庆清朝慢》)“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 上例可管窥清照咏花词之一斑。
二、李清照咏花词中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相对男性意识而言。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审美视角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绚丽多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把握和感受,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流露和表现。
“几千年来订定了种种规矩,压抑束缚,蔽塞聪躜,使女子永无教育,永无能力,成为驯服的牛马和玩物。”相应地在文学上,女性“讴歌的天才和能力,不容许表现出来,简直可以说,她们的能力是受礼教的催残而葬送了。”
嘲清照出现以前,文学几乎是男性的一统天下。清照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把李清照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审视发现,她具有极强的女性意识,她以鲜明的女性视角观察记录自己周围的世界,应说正是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使李清照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赢得世人高度赞誉。 (一)情景交融凸显浓烈的自我意识 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文学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作者应有真实情感,真切感受与自然表现。
作家反映生活时,应据其内心爱憎,将自身感情溶人客观事物,托物言志,求情景皆真的意境。李清照的咏花词就是通过情与景的交融达到心灵的抒发。
咏花词中,词人通过色彩的渲染来达到意境的深邃幽远抒发人生理念,词中突出完全自我的意识。 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继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在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作者将梅推至伴我的位置,梅成为我的抒情附庸和寄情之物。
梅即“我”,梅心惊破即我心惊破,词中借花自喻,抒发国破家亡后孤清、冷戚的心绪。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将“残枝梅萼”的凄凉与自己漂泊思归苦楚结合起来。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残蕊,更捻余香,更的些时。”这是南渡后的作品,流亡者孤寂缠绕内心。
词中“我”熔铸其中,重在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惆怅,表达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如《玉楼春·酥肯放琼苞碎》:“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技开遍未,不知酝籍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上阙重咏花,对梅花的色与态重点描绘,渲染一幅色泽鲜艳,情调热烈的梅花图。下阙重抒惰,与奔放的梅花形成鲜明对比,“词人面对生机盎然的梅花图时,心存感伤,如此娇艳欲滴的红梅,能娇艳、妩媚多久?明天风起,就要全部凋零了吗?词人触景生情,感花伤时的心态跃然纸上。”
“以乐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有关李清照的毕业论文(关于李清照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