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瓷器的论文
陶瓷艺术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 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初期,中国的先民在从事渔、猎、农牧的同时,伴随着火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中使用。
便出现了中国古文化最具代表的劳动艺术创造物——陶瓷。一、陶瓷的历史和现状纵观陶瓷发展的历史,陶瓷一直作为重要的商品和达官显贵的奢侈品而存在各个历史阶段,古有“陶于政通”的说法,从而体现陶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而自明清以来,更是大设御窑厂,专为皇家生产宫廷用瓷。大量的人务和丰裕的资金,促使中国的制瓷业得到空前规模的发展,也创造了一个以制瓷而闻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在国内的高速发展,给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经济带来更多的实惠,高高在上的陶瓷不再是昔日王孙庭前燕。在解决了温饱以后,人们开始便由主要的实用功能用瓷转为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艺术瓷。
现代生活中大量的陶吧在各大中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出现又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行为,或是某种潮流引发,或是人们心中压抑已久自由创造精神的本能流露。由此可见,陶瓷既可以实用亦能育人,是一种集精神实用生活化的商品。
二、陶瓷本身的构成因素:古有云:“计一坯工,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泥做火烧,靠天吃饭”等来形容陶瓷成型的工艺难度。由于其制造工艺的复杂,以至长期以来,在许多工艺材料中,便以陶瓷为最显价值的品类。
而在传统文化思维中,火是人类由蛮荒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古希腊的普罗米修便是由盗天火以济世而至今令人称颂。因此,火便被赋以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力量,由火和泥制作而成的陶瓷其根本价值可以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显现出来,由此可说:“陶瓷文化内涵主要核心是精神因素”。
在现代工业社会,高生产力,高机械化,高统一的模式标准。无不制约着人类社会日常生活的自由,自然的天性和本能,故而一件由手工制作,极富精神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的陶艺作品,能使人从繁重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解脱出来,使人们不必通过旅游等方式也能体会感受到心灵与大自然的沟通。
放松疲惫不堪的重负身心,通过人瓷对话达到精神上的最大平衡。目前社会上流行二个字“绿色”。
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戴帽,柴米油盐及至生活环境都无污染,于人体无害为最高所选,取材自然的矿土,经1380度高温烧制而成的陶瓷日用品,在其生产制作中,无铅无毒,在所有日用材料中最为环保,以其易清洁环保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采用。充分满足了人们更健康,要绿色,要环保的要求,更被广泛的适用于航天、医疗等各个领域。
三、陶瓷在生活中的存在价值以上从陶瓷的实用、审美、社会功能等几个侧面印证了陶瓷丰富的内涵和特性,陶瓷本身无与伦比的实用性和人文亲和力,为陶瓷在生活中存在提供了无可辩驳的事实依据。综上所述,陶瓷自产生以来,始终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领域,日常生活中,现代陶瓷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开始新的精神价值取向,而促成陶瓷在精神实用领域的新生,陶瓷人更要继承传统,把陶瓷这门“现代最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2.求关于瓷器的论文,3000字左右,急用!
我就是学习瓷器学的,呵呵。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
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
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
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
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
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
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
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
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
3.求教求关于瓷器的论文?求教求关于瓷器的论文,3000字左右,急用
我就是学习瓷器学的,呵呵。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
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
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
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
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 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
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 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
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 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
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
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
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
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 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
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 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
4.关于青花瓷的论文?
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角度剖析“青花热” 作者:郁虎妹 时间:2009-4-3 17:02: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北京奥运的青花系列的礼服,把人们对青花瓷宠爱推向极致。
对传统文化瑰宝的爱慕,值得欣喜,但是其推崇方式,从传统文化的量变式和质变式的继承创新角度分析,值得担忧。下文,笔者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量变式 质变式 青花瓷 正文: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一直是炎黄子孙的华夏情结,政府及学术界都很关注这个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的实施可见一斑。然而,如何继承创新却是个争论的话题。
一般意义上来说,艺术的创新是指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它在艺术生命中起着变化、促进、增长、更新的作用。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分为量变式的创新与质变式的创新两个方面。
量变式的创新主要是指在一种艺术范围里其发展只是一些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质变式的创新则是指突破了原有艺术的性质和范围,创作出了完全新的艺术作品。
笔者认为这两者关系可以理解为形似和神似的关系。保护、收藏、修缮、翻新、展览只是一种保存标本的方式,就像把熊猫放到保护区精心喂养以供参观是一样的,物种的苟延残喘而已,不是继承,更不是创新发展。
目前的演绎的“青花热”潮流,足以窥见我们的方式深值疑问。 青花瓷,作为中国瓷(China)中魁冠,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花色清新明丽幽静雅致,釉色光亮洁净白中泛青,气质典雅清新,极具中国传统墨画之神韵。
其对于中国文化的阐述,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我们希望青花瓷作为民族的骄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影响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仰,并能在现代工艺、现代文明的环境下传播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文化效益。
青花瓷是艺术殿堂的瑰宝,是文人艺术家手中的爱物,是收藏家的猎物,是博物馆的珍品,是东方中国的传统文化标签。从荧屏热播赵雅芝主演的《青花》到风靡大江南北的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从奥运会水上项目的“青花瓷”系列颁奖礼服到北京地铁10号线北土城站的“青花瓷”立柱,“青花瓷”已更多地成为彰显中国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青花瓷如飓风卷入寻常人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掀起一股“青花热”潮流。随着大量“中国元素”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亮相,以“青花瓷”这一闻名世界、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设计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
以下,取几个代表性的实例来展开分析: 一、量变式创新,即形的简单模仿。 1、直接对传统青花瓷产品形态的现代翻版。
下面四个例子是对传统青花瓷工艺品或日用品的直接拿来利用。其中图一是以王步为代表的文人画风格的青花,仍属于量变式的创新。
具有青花瓷本身的大致形态,只是做了基本的形态的突破和装饰图案的创新。 2、直接借用青花瓷具象的形态纹饰进行二次创作。
以下图例依次为青花瓷地毯、扬帆青岛的广告招贴、相机制造商Lomography 合作推出Diana 青花图案相机、北京10号线的北土城站与奥运支线相交入口、座椅及手枪纹饰、DVD的包装设计、惠普的青花瓷打印机。不禁惊叹从家具用品到电子产品、从宣传招贴到公共设施、从服装品牌到手枪纹饰,虽材料造型功能各异,但皆采用青花瓷的原本具象图案。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你第一次或单独看到他们时是多么的振奋与欣赏,可是在此处当它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敢说“豪无创意”反似小儿科的贴图。让蕴含深厚文化的古典隽永高雅的青花瓷,变得象一阵流行的时尚风。
二、质变式创新,即神的提炼升华。 下图依次为:坐落在“绿色家园媒体村”的“青花瓷”ATM自动提款机、奥运礼仪服装和瓷质便筏概念设计。
脱离了传统青花瓷的造型图案,现代视觉中多了份宁静、大气与优雅,透出的仅仅是青花的经典气质,然而每个设计却又明确告诉人们自己的功能与特色,透过自身设计展示自己的魅力,而不是借助青花瓷形态。我们不会感叹这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神的提炼,因为在传统文化分析中前辈早已对青花瓷的风格气质做了最凝练的叙述,但是我们赞赏设计师们能在理解吸收,并在现实的设计中把这些灵魂结合产品功能诉求用设计的形态视觉语言表达出来。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出生于苏州的国际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很现代,很中国,很苏州的古老的现代建筑。他以绝妙的艺术手段用现代手法展示了苏州园林及建筑的景致小巧、移步换景、假山池沼、动静虚实等典型气质。
传承并升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用现代清新的空气水分滋养的生长于传统文化沃土上的艺术形式,是可持续的。 结语: 诚然,在青花瓷的传承创新中,只有量变式的模仿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存古人的文明,实属拿来主义的做法,但是我们并不能为此全盘否定之,其存在是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原始最基础的方式。
质变式的创新升华,是传统文化的实质性的传承,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民族文化史的进步,在该项实践中,可以挖掘现代人的文化潜质,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留下至深的脚印。所以,青花瓷艺术的真正生命力不可能在于天价。
5.关于中国陶瓷艺术鉴赏的论文
原发布者:yingyuchuzhon
中国陶瓷论文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论文关键词:陶瓷发展史发展前景正文:一:陶瓷简介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二:陶瓷的发展史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
6.关于中国陶瓷艺术鉴赏的论文
陶瓷工艺学. 马铁成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00陶瓷及其复合材料 周张健编著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00陶瓷生产工艺知识问答 张长海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陶瓷工艺学 张光等编著 轻工业出版社 1961
《日用陶瓷工艺学》李家驹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现代陶瓷艺术》夏德武 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陶瓷》陆明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工艺美术史》 朱和平 湖南大学出版社
把这些书看了,论文就真的差不多了,我的毕业设计是做的三个朝代的陶瓷里的纹理运用,不是写陶瓷的,主要是写陶瓷上的纹理在现代书籍上的运用,所以可能帮不了你什么忙~~但是你一定要看看书,去运用一些句子和段落是可以的
7.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谈谈你对陶瓷的认识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8.求一篇关于陶瓷的论文,3000字
概说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
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缉顶光雇叱概癸谁含京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观胎辨釉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造型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
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
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
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
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
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
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
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
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 辨别款识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
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
9.有关古陶瓷鉴赏的论文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以黏土作原料,搓成泥条盘筑成形后再抹光、装饰、焙烧而成。
它们有红陶、灰陶、黑陶、彩陶和夹砂陶。红陶、灰陶的颜色是由于黏土中含有铁的成分和焙烧时火焰中含氧不同的自然条件所形成。
夹砂陶、黑陶和彩陶是人们根据自己实用的需求和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在不断实践和改进中所制成的器物,虽然在原料的选择、加工、焙烧温度、气氛控制等方面还有其原始的一面,但在器物造型、装饰纹样的便化、纹饰的组合设计加工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们可以选取一个形象用作纹饰母题,以二方连续的形式组成带状作为器物的装饰,也会用一个主题和几个相关的形象进行便化组合,根据器形设计成一个有层次的单独图案。用刻、划、镂空、描绘等方法装饰在器物身上,使它们成为既可实用又有观赏价值的美丽艺术品。
这种艺术品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们不仅显示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证实了距今七千多年前祖先们已经掌握黏土掺水后经高温焙烧可改变成坚硬牢固的陶器的技术,由此掀开了文化科学史上化学学科的第一篇章,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祖先们的社会生活,使它们成为我国史前文化史上最可靠的实物资料。在这些器物上,我们还能看到先祖们在制作这些陶器时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严谨熟练的制作技术和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以及自由的创作精神,使这些器物与目前市场上的赝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黑陶有夹炭黑陶、黑皮陶和泥质黑陶,夹炭黑陶是在制陶的黏土中羼入植物茎叶的碎末或谷壳,搓成泥条后盘筑成形,用较柔软的草抹光胎面,再选择各种纹样组成纹饰,用刻、划、锥点等方法装饰在器物上,晾干焙烧后使它们成为坚硬美丽的黑色陶器。如河姆渡文化类型的双系夹炭黑陶罐(图1-1),这种黑陶的优点是在陶器胚胎晾干和焙烧时不易变形或碎裂,但胎质疏松,渗水性强,它们的黑色,只是在人们粗粗地观看时视觉上有一种黑色感觉,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看时,它的胎壁实际上是灰红色的,只是中间夹有未完全氧化的植物茎叶碎末所形成的炭的微小颗粒,它们粘附在器物胎壁内餐使器物形成黑色,这种黑陶,从目前资料看,它们在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址中出现较多,如距今七千年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但在以后的崧译、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很少见到。
…… 。
10.求一篇关于民间陶瓷的论文主题的《民间陶瓷》,求一篇关于这个主题
试谈民间陶瓷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民间陶瓷是指那些在民间烧造的,并用于民间 日常生活的陶瓷制品,民间陶瓷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 用,是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基础,也为历史上著名的官窑 奠定了方向,官窑陶瓷是在民间陶瓷肥沃的土壤里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但是官窑陶瓷的发展不能取代民间陶瓷,也 无法替代民间陶瓷,民间陶瓷直到今天仍然在人们的日常 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同时给人 民的生活带来方便,并以其质朴的美的创造给人们以精神 上的满足。在现代工业发达的今天,这种古朴,直率而又 充满人情味的民间陶瓷,不仅因为具有特殊的实用功能而 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追寻,返朴归真 的审美心理的发展,更需重视、保护、研究和发扬民间陶 瓷的优秀传统,中国民间陶瓷的发展有其漫长的历史,而 且其烧造地区的分布是及其广泛的,在我们中国辽阔的大 地上,每一个 省和每一个地 区,都有民间 陶瓷生产作坊 分布,这主要 因为陶瓷原材 料在中国大地 上蕴藏丰富, 特别是制陶的 原材料更是取 之不尽,用之 不竭,成为最 普遍最廉价的 原材料,同 其他工艺材料相比,也是最便于加工制造的原材料。
所以 在民间陶瓷中以陶器为最多,瓷器则相对较少些,而且多 是粗瓷,见不到像官窑那样质地纯净,加工精致的细瓷, 这是由于民间窑场的诸种物质重要条件和实用情况所决定 的。当然,我们不会因为材料的价值来影响对民间陶瓷艺 术的认识和评价。
民间陶瓷产地分布广泛的重要原因,是 由于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需要用陶瓷,长途运输、供不应 求,需要量大,易于破损,更何况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 地区,陶瓷运输更是困难,再者,每个地区由于生活习惯 不同,所需要的陶瓷制品的造型有所不同,每个地区的民 间陶瓷都是根据当地需要制造的,其造型形式结构有各自 的特点,解决各地区需要的陶瓷制品最好的方法是“就地 取材”“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陶瓷生产,满足当地以及 附近地区人们生活的需要。 由于各地区的生活习俗不同, 审美意识的多样化,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又有一定的差 别,形成了各地民间陶瓷的不同风格特点,并从总体上又 构成了中国民间陶瓷丰富多彩的风貌。
老百姓是民间陶瓷的创造者,他们生活在山地或平 原,在辛勤的劳动中,利用空闲的时间,烧造日常生活所 必需的各种器皿,本着务实的思想,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 发,来创造陶瓷制品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尽可能地符合具 体的使用要求,为生活带来便利,以实用为第一性,功能 效用为根本,这是民间陶瓷的主导方式,同时,按美的规 律去创造,相应地把美的形式与实用功能结合。 在可能的 条件下加以装饰和美化,给人们的生活又带来精神愉悦, 为使用者所喜爱,这正是创造者所追求并达到的目的。
民 间陶瓷是以实用为前提的,每一件陶瓷制品都有其实用价 值,而单纯地为欣赏的民间陶瓷是较少的,老百姓是朴实 地生活,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放弃实用去装饰点 缀,民间陶瓷是服务于民间生活,它的形式美感都是在符 合实用要求的前提下发展。 民间陶瓷创造者们遵循着事物 的客观规律,以实用功能为主导,善于驾驭设计构思,充 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精神,成功地把陶瓷制品的功能效用 和形式美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例如: 在民间陶瓷中,有一种在各地都比较多见的陶壶,是用来 装油等东西的,这种陶瓷壶的造型形式结构各地大体都基 本相似,但整体风格又各具特点,陶壶的造型属于多体量 的组合——口部呈漏斗形,颈部较细并有一定高度,肩与 颈之处装有把手,应该说这种陶壶是由瓶类造型演变而来 的,形式多样而美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给人的视觉是 比较深刻的,仔细分析和认识这种造型基本结构的形成因 素,可以明确地看到,功能效用在起着重要作用。
饱满的 壶腹是造型的主体,基于获得较大容量而形成的,细长的 颈部是由于盛装液体物质,便于控制不易洒落而演化来 的,漏斗形的口部是为了向外倾倒时液体物质的流向集 中,在“流”的相对一面装有把手,是为了提携和端拿的 方便。从上面造型的诸种形式特征形成的原因,可以看到 造型的基本结构是由功能效用决定的,从实用出发,同时松畅达的恬适,行云流水般的韵律,在直观感受方面一定 程度上反映着原始的朴素的美,在朴素无华之中以鲜明、沉重、强烈的方式加以表达,在粗犷、豪放之中充满着热 情,它不追求奇巧,在平凡和易于为人们接受的造型和装 饰中,寻求新的表现方式和亲切的比例尺度,把最普遍的 陶瓷原材料的美,不加掩饰地展示出来,那质地和色彩都 散发着生活的气 息,令人想到大自 然。
如今在现代工 业产品充斥生活各 个角落的时候,民 间陶瓷以其独特的 美,为人们的精神 上留下了一片绿 洲。 民间陶瓷是 民间文化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物质文 化的创造,也是精 神世界的表现,同 时又是民间生活的 反映和象征。
民间陶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已经超越了自 身泥土材料的自然属性,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这种独特 的文化形态与其他民间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是所利用的材 料不同,表现方式不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瓷器景观毕业论文(有关瓷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