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光南简介
施光南(1940—1990),祖籍浙江金华市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
施光南1
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
2.施光南为何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再过半个多月, 即8月22日就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诞辰71周年的日子(1940.8.22——1990.5.2)。
1990年5月2日,作曲家施光南倒下了,累倒在工作伙伴——钢琴旁,人到中年正是音乐家成熟、多产的黄金时期,可惜,他停止了生命,停止了他的音乐创作,时年仅49岁。至今,21年过去了。
人们缅怀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因为他留下来很多很多,不仅仅是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还有十分可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音乐界尤为可贵。缅怀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就是要学习他的刻苦学习、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充满热烈的爱、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对待音乐创作严于律己的态度。
一、费尽周折、从头学起;施光南从小就有自己编曲的天赋,初中毕业,施光南执意要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而父母希望他按部就班学完中学课程,他被劝阻住了。于是他只能直接报考音乐学院本科!作曲系的招生简章上规定:考生要具有相当水平的乐理、和声知识和一定的钢琴水平。
乐理知之甚少;和声,一窍不通;钢琴,没有摸过,连五线谱还不太熟悉呢,能行吗?“考!一定要考!”妈妈知道儿子未偿的宏愿后,深深地感动了:“一切从头开始。学习钢琴。”
这时,离考期仅剩半年时间了。施光南临阵磨枪,买了本《拜尔钢琴初级教程》,寻找钢琴教师。
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一位私人钢琴教师林太太。带上学费和礼品,赶到了林老师家,当林看到17岁而身材高大的施光南。
淡淡地说;“他?我从来不教这么大的人。喏,手指早僵了。”
母亲一再解释,林太太无动于衷,母子只得从原路返了回去。一晃半年,施光南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考场。
乐理和声笔试,生平第一次,不知所措。第二关是面试。
音乐学院江定仙副院长说:“先弹一首奏鸣曲吧。”“我只能弹的莫扎特《G大调小奏鸣曲》。”
考场一阵骚动。这样简单的曲子,只是考音乐小学的程度!就是这样简单的小曲,施光南还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死抠出来的。
施光南有些心虚,手指颤栗,不断出错,整个乱了套,只弹了四分之一就再也弹不下去了。 ……企望金榜题名,偏偏名落孙山,施光南看榜后,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家了。
正当他处于山穷水尽之时,突然接到了江定仙教授的一封书信:“施光南同学,你的基础知识较差,但考虑到你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和作曲才能,建议你去附中插班学习,打好基础。就这样他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3.施光南的社会影响
新中国乐坛上成就卓然的作曲家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
施光南既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识,又熟悉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且善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和体裁多种多样,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1980年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等联合举办他的声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京、津演出,反映强烈。
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
施光南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充满热烈的爱。他说:“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有一次他出国访问回来,大家请他吹吹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的第一句话是:“看来看去还是我们的祖国好。”这几年,音乐界的大批才子流往国外,光南夫人洪如丁从小在新加坡长大,有人劝他们也“出洋去过过”,光南听了很生气:“我的根在中国,”他说,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一点,但我能为11亿人写歌,新加坡才一千万人,有几个人听我的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才得了30元稿费,有人不平,光南自己也诙谐地说:“才够买一张流行音乐会的入场票。”他在1989年底全国青联常委会的一次夜谈时说:“不论社会上有多少让人不满意的事,我总是对我们的国家充满希望,要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充满希望的人,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呢?”他不是空谈家,他用他的歌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王立平说:“他干起活就像头牛,可以一整天坐在钢琴上不下来。”
4.施光南的介绍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1990年05月02日),被称为“时代歌手”,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祖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父亲施复亮是共青团早期领导人,母亲是重庆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获奖作品有:《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朱逢博首唱的《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
5.介绍英年早逝的作曲家施光南
施光南(1940—1990) 生平简介 施光南,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
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祖籍浙江金华县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父亲施复亮是解放军少将,母亲是重庆江津人。
施光南1948年回源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在父亲影响下开始学习作曲,1957年中学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959年转入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
先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补习两年,再转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64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
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剧院任创作员。1970年前后创作了《最美的赞歌献给党》、《赶着马儿走山乡》、《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清新优美的抒情歌曲,流畅上口、具有浓厚民族风味,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但也因这些作品,他在文革中被扣上了“修正主义”、“靡靡之音”、“黑色回潮”等帽子。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施光南与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一道沸腾起来,他把民众的扬眉高歌的心情和自己的一腔喜悦化成了一曲《祝酒歌》,这首歌传遍了华夏大地,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成为一代颂歌。怀着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爱戴,施光南用泪水谱写了《周总理,你在那里》,以独特、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千千万万人积聚已久的悲痛和思念,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此后,他的创作灵感尽情喷发,先后创作了《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1979年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后任副主席。
同年又被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后任副主席;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的歌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
除了创作歌曲外,他还创作了多部歌剧、芭蕾舞剧、京剧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剧《百蛇传》等。 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
去世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人民音乐家”,重庆南山公园内建有施光南广场以示纪念。施光南档案文献遗产中的作品,包括了《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屈原》、《周总理,你在哪里》、《高举亚运会的火炬》等著名歌谱11篇,施光南生平的工作和生活照片86张、信封7份,关于音乐创作的文章和讲话稿7篇,报刊介绍评论19篇,相关书刊19册,磁带、CD、节目单、奖杯、奖状、日常生活用品和遗物若干,这些捐赠物品,系统地反映了施光南同志作为一名人民音乐家历经磨难、投身音乐事业的光辉一生,非常珍贵。
施光南曾多次作为团长率青联文艺慰问团深入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又多次率全国青联代表团出国访问,增进中国青年与世界青年的友谊。
曾获天津市海河建闸工程劳动模范、天津音乐学院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歌剧音乐《伤逝》,电影音乐《幽灵》,京剧音乐《红云岗》,河北梆子音乐《红灯记》,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海的恋歌》,歌曲《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立功喜报寄回家》、《台湾当归歌》、《摇篮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漓江谣》、《火车司机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剧《屈原》等。
其中《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 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台湾当归谣》等。
在1980年中央电台和《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听众喜受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中,他有三首作品获奖。其他如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电影《幽灵》的配音等也有一定影响。
除此,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伤逝》的音乐。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选》等。
被誉为“时代的歌手”。 音乐人生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
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施光南既掌握了西。
6.施光南民族风格是怎样形成
从施光南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努力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使自己的创作风貌尽可能地丰富多彩。
在他的作品中,他探索出多种多样的乐曲表现方法,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至少数民族特色的音调;从山歌、劳动号子风格到说唱音乐、戏曲唱腔的风格;从短小精炼的分节歌到长篇的艺术歌曲,施光南的歌曲着重创造美的、流畅的旋律。他从不去简单地模仿某一地方风味的音调,而总是经过吸收、融汇以后,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同时大胆借鉴西洋创作技法,运用西方的作曲手段,融化了传统原则,使传统声乐作品向更完美的方向发展。
7.施光南的后世纪念
施光南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上个世纪70年代,施光南的《祝酒歌》 抒发了亿万人民的心情,传遍了大江南北。而施光南的名字也同他的作品一起被广大音乐爱好者熟知,他的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不仅旋律优美,民族风格浓郁,同时具有很强的生活底蕴。1990年5月2日,年仅50岁的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与世长辞,使中国音乐界失去了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作曲家。
施光南的《祝酒歌》和《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成为广为传唱的最流行的歌曲,而著名歌唱家李光羲、杨洪基、韩芝萍和关牧村等在世纪剧院重新唱起施光南创作的这些熟悉的旋律。除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多情的土地》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外,音乐会上还演唱了两首过去在音乐会上没有演唱过的歌曲《最美的赞歌献给党》和《赶着马儿走山乡》。
施光南曾经说过:“‘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在施光南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对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无论是在改革开放阶段,还是在建设祖国的繁荣时期,或是在中国迈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施光南的作品始终传达着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并不断唤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他为此也成为新中国1949年建国后唯一一位被国家授予“人民音乐家”称号的艺术家。
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品音乐会曲目:
1.祝酒歌 李光羲、于爽
2.打起手鼓唱起歌 罗天婵
3.草原花海 丁毅
4.在欢乐的日子里 王燕
5.苦菜花开在三月 万山红
6.一抹夕阳 选自歌剧《伤逝》 沈娜
7.校园多美好 宁馨锐、宁馨磊
8. 我的祖国妈妈 杨洪基
9. 龙舟竞渡 聂建华
10. 桔颂 选自歌剧《屈原》 王静
11.洁白的羽毛寄深情 陶红(宁馨锐、宁馨磊)李谷一原唱
12.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关牧村
13.月光下的凤尾竹金曼
14. 冬天来了 选自歌剧《伤逝》 宋昕宁
15.马铃声声响 韩芝萍(陶红)
16. 多情的土地 佟铁鑫
17. 最美的赞歌献给党 金顺爱
18. 海南素描 于丽娜
19. 假如你要认识我 关牧村
20.山鬼 选自歌剧《屈原》 黄华丽
21.烈火熊熊 选自歌剧《屈原》 张积民
22.在希望的田野上 殷秀梅 施光南1940年8月22日出生在重庆,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在短短50年的时间中创作了近千首歌曲,但流传下来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据此次音乐会总指挥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史志有透露,当他去施光南工作室搜集乐谱时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施光南生前曾给自己策划了三套大型音乐会,包括133首曲目,其中100多首从没有问世过,这些歌曲都有完整的总谱,搬上舞台很轻松,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诞辰70周年暨逝世2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2010年8月在北京、天津相继举办。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浅析施光南作曲家作品风格及特点毕业论文(施光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