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马克思的论文 只要500字就够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 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
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批判性是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错误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
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
2.《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题目:
内容提要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了三大思想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想文化。
以何种方法和评价标准来整合这三大思想文化资源,成为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努力探索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正确对待三大思想文化资源的学术范式。
“马学为宗、国学为根、西学为鉴”是这一学术范式本质特征的综合体现,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范式文化自觉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胡锦涛同志曾经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瞄准学术发展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既立足当代又继承传统,既立足本国又学习国外,大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学方法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ll]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位一体,综合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实践对于思想理论的当代呼唤和要求,全面地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当代中国形态,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范式。学术范式是理论研究及其创新所普遍遵循的方向、目标、方法和评价标准。
依照中国学术的传统解释,学术范式即为学统道统,是内在的学术准则;借用当下文化的流行语汇,学术范式体现文化自觉、是内在的文化品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学术范式盔8卜尸轶确舜6舞扮伪8oSB层b6uoJ=O 渐”,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则可追溯至19世纪末,这是当时的志士仁人苦寻而来的,从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有了三大思想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思想文化,相应地就有了与民族命运相关的三大思想文化资源整合的学术范式问题。
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过程中,中国学人面对各种进步的、保守的、反动的文化思潮,高举革命文化的旗帜,谱写了中国学术新纪元的开篇之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先进分子,率先从中听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东方的强音,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这看似一种民族文化的选择,实质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但却摆脱不了被列强欺压凌辱的中国人民作出的改变命运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中,一直在探索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思想文化三种思想文化资源整合的问题。
这既是解决中国革命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解决中国学术的发展目标与方法标准的需要。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中国的体现,也是中国学术在世界历史潮流中的前进。马克思主义是空前的“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冈的科学理论。
以上内容由学位论文网整理。
3.求一篇马克思结业论文
从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的关系看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科学;哲学;辩证法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毕氏信徒研究各种类型的数,像偶数、奇数、完全数、三角形数等,他们认为数具有象征意义,并试图用数来表示几何形状。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
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
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2.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19世纪以后的数学研究,特别是20世纪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给毕氏学派的“万物皆为数”这一古老的真理注入了新的生命。
1847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创建了布尔代数。20世纪开始,数理逻辑的研究逐步深入,特别是1938年,香农发表论文描述了布尔代数可以被用来表示两种状态即二进制数系。
布尔代数中的变量仅有0和1,而仅有0和1两个数码的逻辑运算是很容易用电子元件实现的。香农的思想极大地推进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
1946年,第一台具有现代思想的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它宣告了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因此,哲学革命中概括科技成就所做出的哲学结论和科学预见,给科技发展以极其深远的启迪。
哲学家从一般哲学原理出发对客观现象或科学问题做出的推测、论断,往往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孕育着科学的胚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条件的成熟,哲学的预见就可能为科学研究证实、具体化和完善化,从而实现了认识从哲学形态向科学形态的转化。
许多知名科学家都在不同场合肯定过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如爱因斯坦就说过:“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收之后,它们常常促使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
二、自然辩证法是最高哲学“自然辩证法”,广其义而为最高哲学之名。今人仅以自然为客观物质世界,而按“道法自然”之义,自然是最根本的存在,社会和思维归根到底皆属自然。
老子言自然,本意有时间、历史、过程等义,自是自从的自,然是既然的然,意谓凡存在的都是历史的本体的,否定宇宙的外在创造者和主宰者。“辩”有语言、逻辑、思维、认知等义,先秦有名辩家;“证”与“辩”略有异同,“证”有实据、实行、经验、应用等义。
二字合用则强调知行合一、理实并重的逻辑理性之义。“法”字古义为公平标准,演为“方法”。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则以最高智慧成果为“无上妙法”。
中国化现代化的最高哲学即可袭名“自然辩证法”。目前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和相关期刊实际从事的学术也是广义的。
偏重科技则正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科技是整体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第一生产力。自然辩证法要解决两大学案:一是认识的唯实践论,二是方法的唯矛盾论。
黑格尔讲的是唯矛盾论,他说:差异也是对立。不对,中国哲学讲阴阳分合只限于系统内部的对立双方之间,时空相距遥远不属同一体系的事物之间无矛盾可言。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第一性,故凡进入其思维的可比事物皆可作观念的对立,头脚倒立而无逻辑错误。但若推之于现实事物,则导致斗争哲学,演出同志相残的惨剧,或关公战秦琼的闹剧。
三、自然辩证法对科学研究的意义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部未完成稿,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是作为科学的哲学,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极为抽象的层面上深刻地关联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而且还从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非常具体的层面上倾注了恩格斯对于人类极为浓厚的现实关怀。
恩格斯在撰写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不仅广泛地涉猎了当时的自然科学,而且在他留下来的未完成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中也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述,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这些零散的内容已经被许多学者进一步发挥成为系统的科学技术观或者科学技术论,它们对于人们理性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作用,从而又被作为科学时代的科学技术学原理。
第一,自然辩证法科学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可以为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伴随着全球问题的提出而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由此引发了宗教和各种带有浓厚宗教神学。
4.急需几篇有关马克思哲学的论文,1500字左右的,谢谢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
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
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
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
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
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
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
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
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
[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
这只要回顾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所以,马克思“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8],而不惜另外花费精力,将原理放到《共产党宣言》、《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哲学的贫困》、《雇用劳动》等著作和演讲稿中去宣示。这些著作和演说正是直接面向共产主义者和工人群众的;《哲学的贫困》虽然是批判蒲鲁东个人,但由于这个人在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群众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批判他实际上也就是向法国共产主义者和工人阶级作宣传,其意义非一般的批判可比。
这些最具科学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却具有如此明确的现实实践目的,我们由此可以想见马克思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果说,马克思在书房里研究所得的科学发现都是着眼于“改变世界”而不只是“解释世界”,那么,作为他伟大业绩的另一面即社会舞台的活动,那就更是直接从属于“改变世界”的工作了。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对于“改变世界”是直接而现实的实务,所以它才能那么强烈而大量地吸纳思想家的时间和心智。弗兰茨·梅林告诉我们,“我们事业的。
5.马克思的背景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
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除母语德文外,他先后攻下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善于独立思考。
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
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但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识界的迫害,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
于是他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
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茵莱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
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6.马克思的简介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
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扩展资料人物生平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洛宾·列维(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Heinrich·Marx),生于1782年,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早年的马克思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von Schelling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并因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未进一步答辩而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
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
7.求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论文
当前位置: 学习网(Gzu521.com) >> 论文资料 >> 社会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论文内容 论文网免费论文paper.Gzu521.com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1)马克思主义论文 点击:次 发布时间:2008-11-13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Gzu521.com -我的论文网—属于你的论文中心 和谐社会作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不仅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强烈的现实要求,更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坚实的理论支持。
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和谐社会重要的哲学基础,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理论指导。 HY2ZC})kLL~~K[?n [ 本 资 料 来 源 于 贵 州 学 习 网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 ] HY2ZC})kLL~~K[?n 一、马克思主义主体观:明确了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与发展归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更进一步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也就是说,历史活动不仅要以人为主体,同时还要以人为目的。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同时,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主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
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各种权利的实现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会有先有后,但在所有这些权利中,人的生命、人的价值是最为基本的。人不是手段、更不意味着成为了一些群体、一些集团、一些成员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人是目的,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最高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发展需要。通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正是对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展开。
从系统观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独立性,更要注重要素间的协调。社会主体的分化既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又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正处于社会主体开始分化并进一步分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不同主体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处于优势地位的主体可能会抑制处于弱势的主体。
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大的系统工程中,不同主体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是必须的,我们不能将社会主体的不同个性给抹煞掉,但也不能将其割裂开来。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充满活力的特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发展的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与生力军。
我们同样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愿望,支持他们的创造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
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始终着眼于整体与全局,立足整体。
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的统一。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大家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①德国的黑格尔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体系的“合理内核”(也称内核),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②德国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大胆的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这种思想是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
3.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结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地革命性和自觉的实验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
5.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 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7.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9.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0.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而根据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哲学又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③有神论和无神论,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立。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1.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12.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3.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延续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4. 时间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等。
15.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6.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 1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8.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题目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经济动荡不安。
各个领域的学者纷纷发表评论,腊学者萨瓦斯•迈克尔-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世界性的新名词 ,这次金融危机是近20年来新自由主义的惨败,换句话说,是新一轮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表明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历史性衰落。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球化、俄罗斯和〈共产党宣言〉》 ,作者在 1998年 6月向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组织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提交了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观点如下。阐述自己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看法。
希马特萨斯撰文认为,一、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在这次亚洲危机中 ,所谓的“虎”们的经济“奇迹”破灭了 ,随后日本经济急剧恶化 ,一个即将到来的经济灾难的幽灵正在世界徘徊。英国首相布莱尔承认 ,世界经济正面临自 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困境。
而欧盟和美国都对金融危机忧心忡忡。美国担心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利益,且还有他们的“战略利益”,换句话说,他们担心危机的革命性后续效应。
在经济灾难的幽灵背后 ,另一个举世闻名的老幽灵 ————共产主义和革命的幽灵卷土重来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推翻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 ,是《共产党宣言》的中心议题。
但是 ,在纪念《宣言》发表 150周年的活动中 ,出现了一个悖论 :一方面 ,所谓的“左派”、尤其是丧失斗志的后 1991年左派赞扬《宣言》中有关资本主义“革命化”、“全球化”趋势的描述 ,而将其革命结论轻视为乌托邦和“有害的”或“非所期望的” ;而另一方面 ,有阶级意识的右派却发现这个所谓的“乌托邦”式革命的部分才是最令人害怕的 !但事实是 ,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预言和对革命的展望是不可分割的 ,前者导致后者 ,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当《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进步性或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趋势时 ,并没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思。
这里的要旨是要从“世界历史观点”出国外理论动态出发 ,把握资本主义的运动和暂时性特征。资本主义是以交换价值为取向的生产方式 ,因此它必须不断地对生产技术进行革命化 ,并使经济生活国际化 ,建立劳动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与此同时 ,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到达一定程度的历史成熟性之后 ,便与私人占有财产和利润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发生激烈冲突。资本主义带来的世界性趋势发现资本本身是自己的巨大障碍 ,于是要克服它 ,超越它。
马克思的预言可以概括如下:和资本与生俱来的世界性 ————或用流行的术语 ,作为一种过程的全球化 ————在一种资产阶积聚到最高峰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发动作为世界性阶级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从 80年代初开始 ,金融市场的 “自由化”或“解除控制”、资本在国际间的级社会愈来愈不能控制或不能解决的螺旋盾矛命的幽灵不仅回到第三世界国家,而且在式危机中与资本发生冲突 ,当所有的宗主国本身出现。解放被压迫的全人类,赢得一个新世界。
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及在本世纪的四个阶段《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的 150年里 ,这一预言毫无疑问得到了证实。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开始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 ,现代生产力的世界性特征已经形成。
作为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作为过去 20年里帝国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卫道士所使用的神话的资本全球化 ,在我们所处的帝国主义腐朽的时代螺旋式地发展着。这一螺旋发展的每一次抑制都以资本的矛盾的总爆发、以世界经济危机而告终。
然后 ,这个螺旋扩大了范围 ,寻求危机的出路。但是 ,每一次寻求危机出路的办法 , “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 ,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当代资本主义本世纪初开始的全球化的第一阶段以世界大战和俄国 1917年革命而告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 1929年大危机之后 ,世界帝国主义如果不转向野蛮的法西斯主义和新的更具毁灭性的世界战争就控制不了危机。
但它还是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国际化凯恩斯主义框架、美元对黄金的固定兑换率、美国的资源和霸权为基础 ,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开始了。
持久的扩展和冷战是避免新危机、主要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手段。到 60年代末 70年代初 ,战后繁荣以空前的资本生产过剩危机而结束。
社会主义革自由流动、货币主义、私有化 ,等等 ,换句话说 ,与金融资本全球化相联系的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 ,是企图祓除徘徊在资本主义头顶上的革命幽灵的尝试。这一周期从撒切尔主义和里根主义开始 ,然后以新自由主义的攻势扩展到每个国家 ,而以 1991年苏联的悲剧和新自由主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休克疗法”作为复辟资本主义的最佳策略肆意强加于人的狂欢为其高潮。
但是 ,目前波及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危机表明 ,过去 15 —20年资本通过金融全球化寻求出路的企图最终悲惨地失败了 ,与此同时它对整个世界造成巨大的社会破坏 ,而为少数寄生虫带来丰厚的利润。现在 ,这一周期结束了 ————新的周期开始了。
它的第一个标志是印度尼西亚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