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工业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主要学什么?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1. 主要课程:微机原理及应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化工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化工原理、过程装备力学基础、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过程装备制造与检测、过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过程装备成套技术等。
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3. 主要专业实验:过程原理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电工电子实验、机械基础实验、压力容器强度实验、压力容器稳定性实验、过程流体机械性能测试与监控实验、过程设备性能测试与监控实验等。
2.<信息论与编码>论文
《信息论与编码》,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四届,180人
《信息论基础》,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五届,1000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二届,400人
《信息论与编码》(研究生),专业必修课,4学时/周;五届,200人
《多媒体信息压缩与编码》(博士研究生),专业必修课,2学时/周;二届,12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本科课程设计,45人/年
本科生毕业设计,5人/年
硕士生毕业论文,6人/年
博士生毕业论文,2人/年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考试成绩评定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5-2006,主持
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学重点研究项目,2003-2006,第二主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体系研究,安徽省教育厅教学重点研究项目,2007-2009,主要参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5-2007,主要参与
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拔尖人才,研究生教育,2001年
卷积编码原理的解释,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年
一种BCH/CRC混合差错控制编码方法,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年
一种改进的等范数最近邻码本矢量搜索算法,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部分国外电子信息类教材编写特点,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教育厅,2007年
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教育厅,2004年
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1997年
第二届TI中国DSP大奖赛“特殊贡献奖”,竞赛组织委员会,2006年
第二届TI中国DSP大奖赛算法组一等奖的指导教师,2006年
第三届TI中国DSP大奖赛系统组一等奖的指导教师,2008年
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园丁奖”,竞赛组织委员会,1997年
首届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的指导教师,2005年
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重点学科
1.所属一级学科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专业代码:081203
省重点学科批准时间: 2001年
2.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1981年获准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86年获准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本学科在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技术、嵌入式系统与Soc、多媒体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完成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横向课题共136项总经费近40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37部。学术梯队有正高职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兼职博导2人,副高职38人。
3.研究方向:
a.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b.智能控制技术
c.网络与分布式计算
d.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e.嵌入式系统的综合与测试
f.信息系统软件理论与环境 1.所属一级学科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专业代码:081002
省重点学科批准时间: 2001年
2.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1986年获准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03年获准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本学科主要研究信号与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及应用。目前有博士生指导教师4位、教授8位,硕士生指导教师十余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863项目、军工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
3.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厚坚实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术,了解信号与信息处理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从事通信与电子工程研究、开发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能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或高新技术工作,做出创造性成果。
4.研究方向(一般不多于5个):
(1)智能信息处理;
(2)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
(3)数字信号处理;
(4)雷达信号处理;
(5)仿生模式识别。
4.汽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ABS与汽车制动系统 汽车的制动性也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
自从汽车诞生之日起,汽车的制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并且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汽车行驶车速的提高,其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明显。制动性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重大交通事故往往与制动距离太长、紧急制动时发生侧滑等情况有关。
所以,汽车的制动性是汽车行驶的重要保障。 汽车的制动性及其评价指标 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并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以及汽车在一定坡道上能长时间停车不动的驻车制动器性能称为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的制动性主要由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三方面来评价。 一、提高汽车安全性的制动控制系统 有汽车参与的交通事故中,事故的预防、事故的回避、乘客保护等安全领域与汽车的运动性能有密切的关系。
事故预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驾驶员,事故发生瞬间对乘客保护主要是汽车的被动安全设备起作用,而事故的回避则与汽车的制动控制系统有紧密的关系。在事故预防环节中人和环境的作用是主要的,在事故回避环节中车的作用是主要的。
在汽车中,提高安全性的制动控制系统除了ABS、TCS、ESP(VSC、VDS)等,另外还有BAS(Brake Assist System,制动器辅助系统)。 制动辅助系统BAS是当紧急刹车时,根据踩的速度、力度,制动系统自动感知而输出更强的制动力。
它的工作原理是,令刹车泵里的真空量增加,使你一脚踩下去,制动力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驾驶安全性。即使车子已经熄火了,它还会使刹车制动能力保持一段时间。
它的功能是在紧急制动时,提供一个附加的制动力来帮助没能及时形成较大制动力的驾驶员,制动助力加快制动踏板的移动;当司机施加在制动踏板上的制动力不太大时,增加制动力,使车辆的紧急制动性能最佳。有关调查显示,约有90%的汽车驾驶员紧急情况刹车时缺乏果断,而BAS则能从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的速度,探测车辆行驶情况。
紧急情况下,当驾驶员迅速踩下制动踏板力度不足时,BAS便会启动,并在不足1秒的时间内把制动力增至最大,从而缩短紧急制动刹车距离。 ABS虽然能够缩短刹车距离,但如果驾驶员采用点刹时,车轮往往不会抱死,ABS没有机会发挥作用。
而制动辅助BAS,则让现有的ABS具有一定的智能。当驾驶者迅速用力踩下刹车踏板时,BAS就会判断车辆正在紧急刹车,从而启动ABS,迅速增大制动力。
二、ABS系统的保养与正确使用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作为一种主动安全装置,在现代汽车上运用已经很广泛了。由于其在制动过程中的控制方式及工作过程与以往普通的制动系统有所区别,因此在使用保养方面也与传统的制动系统有所不同,否则会引发ABS系统故障。
总结多年的维修经验,笔者认为车主在使用装有ABS系统的汽车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四要 (1)要始终将脚踩住制动踏板不放松。
这样才能保证足够和连续的制动力,使ABS有效地发挥作用。 (2)要保持足够的制动距离。
当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至少要保证离前面的车辆有3s的制动时间;在不好的路面上行驶,要留给制动更长一些的时间。 (3)要事先练习使用ABS,这样才能使自己对ABS工作时的制动踏板振颤有准备和适应能力。
(4)要事先阅读汽车驾驶员手册。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各种操作。
四不要 (1)不要在驾驶装有ABS的汽车时比没有装ABS的汽车更随意。有些车主认为汽车装有ABS后,安全性加大,因此在驾驶中思想就会放松,为事故埋下隐患。
(2)不要反复踩制动踏板。在驾驶有ABS的车时,反复踩制动踏板会使ABS的工作时断时续,导致制动效能降低和制动距离增加。
实际上,ABS本身会以更高速率自动增减制动力,并提供有效的方向控制能力。 (3)不要忘记控制转向盘。
在制动时,ABS系统为驾驶者提供了可靠的方向控制能力,但它本身并不能自动完成汽车的转向操作。在出现意外状况时,还得需要人来完成转向控制。
(4)不要在制动过程中,被ABS的正常液压工作噪声和制动踏板振颤吓住。这种声音和振颤都是正常的,且可让驾驶者由此而感知ABS在工作。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汽车制动系统的形式已经基本固定下来,但是随着电子(特别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汽车制动系统的形式也将发生变化。BBW(全电路制动,Break-By-Wire)系统的出现,将会彻底颠覆使用液压油或空气作为传力介质的传统制动系统。
全电制动不同于传统的制动系统,因为其传递的是电,而不是液压油或压缩空气,可以省略许多管路和传感器,缩短制动反应时间。 与传统的制动系统相比,BBW具有很多优点:结构简单,省去了传统制动系统中的制动油箱、制动主缸、助力装置、液压阀、复杂的管路系统等部件,使整车质量降低;制动时间短,提高制动性能;无制动液,维护简单;系统总成制造、装配、测试简单快捷,制动分总成为模块化结构;采用电线连接,系统耐久性能良好;易于改进,稍加改进就可以增加各种电控制功能。
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动系统,BBW给制动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将来的车辆智能控制提供条件。但。
5.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工程
1、工业工程专业介绍
工业工程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美国七大工程学科之一,它融工程和管理于一体,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把工程的、定量的分析方法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相结合,对各种综合系统(包括生产系统、服务系统、组织系统等)进行设计和优化,以提高系统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和管理学为一体的综合交叉性学科。
工业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知识面宽广,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生产运作与管理及工业工程理论研究的,能够对复杂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和运作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目前,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已具有博士、硕士和本科层次较为齐全的办学体系,拥有二级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博士点、硕士点、工程硕士以及工业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工业工程系师资设置
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系坐落于合肥工业大学南区机械楼5层。目前,工业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和兼职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助教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
3、工业工程系科研状况
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系以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研究所为科研核心,围绕现代工业工程基础、物流工程、制造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地方政府项目和国内外企业合作项目,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
1)企业制造过程监测与控制
2)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
3)设施规划与物流工程
4)工效学与人因工程
5)企业信息化工程
6)工程统计学与质量管理
7)运筹学与运作管理
8)工程经济学与项目管理
9)生产现场管理与IE改善
4、工业工程教研室实验室建设状况
目前已经拥有或正在筹建的教学和科研用的实验室有:
1)工业工程网络工程实验室
2)工效学与人因工程实验室
3)企业虚拟运作实验室
4)先进生产系统仿真实验室
5)企业生产物流实验室
5、工业工程教研室主要承担的课程
运筹学;先进制造技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系统工程;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工效学与人因工程;企业信息化理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运作研究与作业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分析;系统工程经济学;质量管理与可靠性;成本控制理论;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等。
6.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导师信息
姓 名 高隽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3-10 最终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从事专业 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光电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 职 务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所属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
所属科室 联合开放实验室 职 称 教 授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 0551-2901393
E-mail gaojun@hfut.edu.cn
通讯地址 合肥工业大学南区98信箱
邮 编 230009
简 历
1963年10月出生,安徽省淮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5.03~1996.10: 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网络与系统理论研究所进修及合作科研;
2000.8~2000.10:在加拿大里加纳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合作科研;
2001.07~2001.08 在美国圣地亚哥参加SPIE第46届年会;
2005.01~2005.02:在德国Heilbronn University合作科研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中科院“百人计划”;
安徽省学科优秀拔尖人才;
安徽省首批建设创新团队带头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安徽省第九届政协委员, 安徽省九三学社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编委、责任编辑,《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编委,《大学图书情报学刊》编委。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光电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
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url][/url]
(1)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智能信息处理”和“图象处理与分析”研究方向;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研究方向;
教学工作
主讲本科生:《信号与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概论》;
主讲研究生:《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智能信息处理》。
获奖情况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和省自然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多项。1992年获“92"中国CT科技十大进展奖”,1994年获“亚洲CT科技十大进展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届(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获“安徽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
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
获科技成果2项,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科技奖励各1项。
主要论著
1、《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仿真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8。
2、《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6
3、《人工神经网络与自然计算研究进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10
4、发表论文100余篇
7.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迁论文提纲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合肥工业大学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3~2006年连续4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如表1所示)。
在各年的调查样本选择上,兼顾了毕业生的学习成绩、男女生比例、专业人数、综合素质状况等,调查的覆盖面较广,有效问卷回收率较高,各类学生所占的比例接近现实的比例,取样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的结果可信度较高。在数据采集的时间上,综合考察了高校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即2003年及之后的连续3年,保证了大学生就业取向变化趋势的调查研究具有较长时期的时间跨度,以增强本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综合研究2003~2006年的调查结果,发现我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具有以下特征:
毕业后的去向选择:考研与就业是两大主要选择,“考研热”愈演愈烈,创业意愿趋弱我校毕业生对毕业后去向的主要选择是继续攻读研究生与就业,各年毕业生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之和均超过了84%(如表2所示)。其中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呈下降趋势,选择考研的毕业生则呈逐年上升之势,选择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偏低,说明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好的职业需要优秀人才与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淡化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总体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政策保障、社会支持条件等;二是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足,力度不够,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欠缺,在校的创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等。
选择职业的标准:以个人发展观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调查数据(如表3所示)表明,近三年来,我校有83%以上的毕业生把“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千方百计实现自我,自我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评价上,仍然十分看重个人的发展,特别是“以自我中心”作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06年的7.6%。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即以“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2006年的人数比例为13.6%,分别比2004和2005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接受了收费教育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以“个人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这既反映了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务实心态,也表明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价值取向仍有回升的趋势,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社会、高校和家庭面临的重要问题。
8.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毕业论文怎么做
最初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就是将风力机和光伏组件进行简单的组合,因为缺乏详细的数学计算模型,同时系统只用于保证率低的用户,导致使用寿命不长。
近几年随着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保证率和经济性要求的提高,国外相继开发出一些模拟风力、光伏及其互补发电系统性能的大型工具软件包。通过模拟不同系统配置的性能和供电成本可以得出最佳的系统配置。
其中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和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合作开发了hybrid2应用软件。 hybrid2本身是一个很出色的软件,它对一个风光互补系统进行非常精确的模拟运行,根据输入的互补发电系统结构、负载特性以及安装地点的风速、太阳辐射数据获得一年8760小时的模拟运行结果。
但是hybrid2只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仿真软件,本身不具备优化设计的功能,并且价格昂贵,需要的专业性较强。 在国外对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方法进行功率的确定:一是功率匹配的方法,即在不同辐射和风速下对应的光伏阵列的功率和风机的功率和大于负载功率,只要用于系统的优化控制;另一是能量匹配的方法,即在不同辐射和风速下对应的光伏阵列的发电量和风机的发电量的和大于等于负载的耗电量,主要用于系统功率设计。
目前国内进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研究的大学,主要有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各科研单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优化匹配计算、系统控制等。
目前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的生物遗传算法的优化匹配和内蒙古大学新能源研究中推出来的小型户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匹配的计算即辅助设计,在匹配计算方面有着领先的地位,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控制在互补发电系统的应用也处在前沿水平。 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目前运行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西藏纳曲乡离格村风光互补发电站、用于气象站的风能太阳能混合发电站、太阳能风能无线电话离转台电源系统、内蒙微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