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墓志书法鉴赏论文3000字
话说唐人喜欢在写墓志的时候贴金已不是新闻,墓志铭中各种隐恶扬善、粉饰乾坤、无中生有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唐人自己对此也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大凡为文为志,纪述淑美,莫不盛扬平昔之亊,以虞陵谷之变,俾后人睹之而瞻敬。
其有不臻夫德称者,亦必模写前规,以圃远大。至天下人视文而疑者过半,盖不以实然故绝。”
通观这些墓志可知古人写墓志时往往最讲究两点:一是为逝者讳,不揭其短;二是为逝者捧,乃至无中生有为其贴金。白居易的《秦中吟·立碑》一诗就对这种现象作了嘲讽: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茕嫠。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石碑上记载的都是些功比姜太公、德如孔仲尼之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流传后世,而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干的人却因为没有立碑吹捧,只能任名声淹没在岁月中,最后也就只有当地人知道。
白居易此诗正是讽刺了这种为了立碑而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人为了给逝者求得一篇好墓志铭,往往要出很大的一笔价钱专门找人来撰写,而撰者为丰厚的利润所驱使,也不管逝者的为人品德事迹究竟如何,只为了应付所需,随手就能写出功德和姜太公孔子一样伟大的为贤者嗤、令后代疑的文字。
《旧唐书·李邕传》中就有记载:“邕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賫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李邕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尤其擅长歌功颂德的碑文,也正因为有着“鬻文获金”这样强大的生活技能,所以李邕虽然经常被贬官,但生计并不成问题,甚至还能用这些润笔费来应付结友交游所需的巨大开销。刘禹锡也曾在祭韩愈文中说过:“公鼎侯碑,志隧表阡。
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提到韩愈因为善写碑文,经常通过给别人写碑文而赚取巨额稿费一事。
事实上韩愈曾为王用撰写了墓碑,于是得到了“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作为报酬。韩愈还在《平淮西碑》大力称赞了韩弘的贡献,因此得到了韩弘的“绢五百匹”,即相当于四百贯钱,而韩愈当时一个月的薪水仅二十五贯钱,一年也不过三百贯,由此可知这种润笔费极为可观。
至于韩愈其他的“谀墓”之作,颇受时人讥讽,他的朋友刘叉曾十分眼红韩愈写碑文赚的这些润笔费,拿了他数斤金子扬长而去,还振振有词道:“你这是谀颂死人得来的,不如送给我当生活费。”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后也收到了价值六七十万钱的“臧获、舆马、绫帛,泊银鞍、玉带之物”,虽然白居易念及与元稹之间的情谊本不愿接受,但推辞不得之下便将这些财物捐给了香山寺,以作修缮寺庙之用。
正因为撰写墓志的报酬是如此的丰厚,在这样巨大的利益驱使下,这些墓志铭的执笔人也就不能不为逝者粉饰贴金,乃至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了。不过这种“鬻文获金”的行为总是不大令人瞧得起的,《太平广记》中便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宰相王玙好与人作碑志。
有送润毫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就连杜甫也曾作诗嘲讽过李邕这些以撰写墓志换取巨额稿费之人:“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
丰屋珊瑚钩,骐驎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
可见时人对这些好撰墓志铭之人的鄙夷态度。当然,在墓志上贴金并不是唐人才有的习惯,而是自古已有之。
早在北魏时就有人明确指出这种墓志贴金的现象了,《洛阳伽蓝记》中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时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碑文墓志,莫不穷天地之大德,尽生民之能事,为君共尧舜连衡,为臣与伊皋等迹。
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尘;执法之吏,埋轮谢其梗直。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妄言伤正,华辞损实。”
一个人活着时不过是中庸之辈,但他死后碑文墓志里无不搜罗尽天地之间的大德,和活着的人所能办到的各种好事。如果这个人是君王,那么就能与尧舜相抗衡;如果这个人是臣子,那么就与伊尹有着相同的政绩。
所谓活着时是大贼盗跖,死后却能粉饰为伯夷叔齐一样的人物,这些都是在借助虚妄华丽的辞藻损害事实真相。而墓志中这样隐恶扬善、粉饰乾坤、无中生有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史书记载唐玄宗的皇甫德仪很早就失宠了,皇甫德仪病重期间唐玄宗正忙着宠爱武惠妃,武惠妃则忙着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瑶等几个皇子,而皇甫德仪所生的李瑶也因为生母失宠无法为自己说话而惶恐不安,但这并不妨碍墓碑上将皇甫德仪吹捧成绝代宠妃:“上以之服事最旧,佳人难得,送药必经於御手,见寝始迥於天步。
月氏使者,空说返魂之香;汉帝夫人,终痛归来之像。”皇甫德仪的墓碑上称其病重时,唐玄宗每天亲自送药给她喝,等她安然入睡后徘徊在宫殿门口迟迟不肯离去;皇甫。
2.如何书写元桢墓志铭
字都有种向左下走的倾向,要把握字的走势。
字体笔画略显饱满
还有字在格子里的空间位置,再是每笔画之间的空间,每笔的长度,倾斜度都要注意。
虽然注意的地方有很多,但是要比较放松的来写毛笔字,让字显得自然,生动。
我是艺术专业的,大二才修过书法专业,也临过墓志铭,因为是绘画专业的所以字的空间关系,感觉还抓得蛮好的。其实书画书画··都是有共通之处的。多写写,会抓住感觉的。
加油哈-0- 艺术哇 -0- 追求哇 -0-
3.魏碑中元桢墓志的特点是什么?
魏碑中元桢墓志的特点是时间古老,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字体劲拔,意态恣肆,气势雄奇。
北魏元桢墓志,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是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十七行,行十八字,共三百零六字,高71厘米,宽71厘米。1926年夏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东南,后经于右任先生收藏并移存西安碑林至今。
元桢(446年~496年)拓跋晃第十一子,孝文帝元宏之从祖。皇兴二年(468年)封南安王,加征南大将军,中都大官,内都大官。孝文帝即位,任凉州镇都大将,都督西戎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领护西域校尉,仪同三司,凉州刺史。征为内都大官,出为使持节,侍中,开府,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
后因“不能洁己奉公,助宣皇度,方肆贪欲,殖货私庭,放纵奸囚……”等罪,削除封爵,以庶人归第,禁锢终身。后孝文帝南伐,桢从至洛,议定迁都,复封南安王,出为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
太和二十年八月二日逝于邺。享年50岁。谥曰惠王。该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葬于邙山,《魏书》《北史》均有传,此志是元魏宗子志石时间最古的。
4.元桢墓志铭全文
使持节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南安王桢,”恭宗之第十一子,皇上之从祖也。
惟王体”晖霄极,列耀星华,茂德基于紫墀,凝操形于天”仪。用能端玉河山,声金岳镇,爰在知命,孝性谌越,”是使庶族归仁,帝宗攸式。
暨宝衡徒御,大讯”群言,王应机响发,首契干衷,遂乃宠彰司勋,”赏延金石。而天不遗德,宿耀沦光,以太和廿年”岁在丙子八月壬辰朔二日癸巳春秋五十薨”于邺。
皇上震悼。谥曰惠王,葬以彝典。
以其年”十一月庚申朔廿六日乙酉窆于芒山。松门已”杳,玄闼将芜,故刊兹幽石,铭德熏垆。
其辞曰:”帝绪昌纪,懋业昭灵,浚源流昆,系玉层城。惟王”集庆,讬耀曦明,育躬紫禁,秀发兰垧。
洋洋雅韵,”遥遥渊渟,瞻山凝量,援风烈馨。卷命夙降,未黻”早龄,基牧豳栎,终抚魏亭。
威整西黔,惠结东氓,”旻不锡嘏,景仪坠倾。銮和歇辔,委榇穷茔,泉宫”永晦,深埏长锔,敬勒玄瑶,式播徽名。
5.关于啃老族的论文
所谓“啃老族”,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成年之后仍“吃定”父母的人。
两年前,“啃老”一族刚在媒体上露面的时候,以为“啃老”现象不过是少数子女一时的意气用事。没想到,两年过去,“啃老族”还真成了气候,队伍有越来越壮大之势。
有研究表明,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从失业“啃老”到买房“啃老”,“啃老”一族渐成社会病。 有人把“啃老族”的出现归结于民生多艰,认为是高失业率和高房价之下的必然现象,笔者以为,这多少有点“脚不正赖鞋歪”。
很多“啃老族”抱怨工作不好找——这个工作却是有条件的:高薪酬,低工作量;高福利,低压力;高自由度,低责任心;末了,还要加一条,符合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想像。据说,不少不肯工作、呆在家里等待创业机会的高学历年轻人就是为了“坚持人生理想”,不肯向现实“妥协”,才迫不得已“啃老”的。
至于买房“啃老”的说辞也站不住脚。本来,房价之不合理是一个问题,“啃老”是另一个问题。
但是,如果非得一工作就买房,而且非“三室两厅”不考虑,那必然会将“房价高”与“啃老”联系在一起。 笔者以为,“啃老族”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有关。
许多父母的教育动机一向不够单纯,一个孩子的成长培育寄托了来自父辈甚至祖辈的梦想和期望,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有个体面的职业,足以炫耀的社会地位及高收入,做父母的不仅面上有光,连将来的物质生活也有了保障。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他们强调的并不是孩子的独立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家庭投资意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眼下的“超女”选秀。有多少家庭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又有多少家长拿出了血汗钱助爱女奔向“一夜成名”的目标?有被“PK”下的“超女”妈妈悲情控诉:“家有‘超女’是场灾难!”可是,当这个“超女”家庭拿出近10万元去买选票、做海报、打广告时,难道仅仅是赌气于“超女”比赛的不公平吗?或者,仅仅是为了博女儿一笑的不计成本的溺爱吗? 父母的教育投资意识反射到孩子的身上,就是就业的高不成、低不就,是急功近利,以及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把人生看成一场投资,每走一步,都计算着自己的投入产出。
一旦他们认为自己独立生活是负效益时,便缩回父母的“哺乳袋”里,等待更好的投资机遇。 因此,在笔者看来,“啃老族”社会病的病根并不在“啃老”一族,而在于他们的父母以及形成这种教育观念的社会环境。
其实,在给那些“啃老族”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时,也该给那些不惧“啃”、乐于被“啃”的家长们上上课。至于“啃老”怨民生多艰的看法,不仅无助于“啃老族”自省,怕只会让他们“啃”得更理直气壮。
6.求关于元代书法家杨维桢的论文,非常感谢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
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他生活在元末大乱之际,浪迹在山水之间,行为放荡,与陆居仁、钱惟善被称为“元末三高士”。
他的书法取法很高,来源于汉晋,对索靖的章草很有领悟,而且能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意熔于一炉,并加以发挥。他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
如果说把赵孟頫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书法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充分的张扬。
这从他的作品《城南唱和诗册》,《真镜庵募缘疏卷》可以看出。元中,书坛依然笼罩于赵孟頫书风之下。
直至康里巎巎、杨维桢出,书风始令人耳目一新。康里巎巎行草书见长,尤得章草笔意,通篇视之,有"大刀斫阵"之声势,其代表作有《书李白诗卷》、《述笔法》、《渔父辞》等。
杨维桢书法杂和众体,以行楷书见长,布局参差,用笔狂放,墨法大胆,代表作有《张氏通波阡表》、《真镜庵募缘疏》、《题邹复雷画春消息卷》等。康、杨之外,尚有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张雨、郭畀等书家。
元中,书坛依然笼罩于赵孟頫书风之下。直至康里巎巎、杨维桢出,书风始令人耳目一新。
康里巎巎行草书见长,尤得章草笔意,通篇视之,有"大刀斫阵"之声势,其代表作有《书李白诗卷》、《述笔法》、《渔父辞》等。杨维桢书法杂和众体,以行楷书见长,布局参差,用笔狂放,墨法大胆,代表作有《张氏通波阡表》、《真镜庵募缘疏》、《题邹复雷画春消息卷》等。
康、杨之外,尚有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张雨、郭畀等书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元桢墓志的毕业论文(墓志书法鉴赏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