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 雕塑系的 论文大纲怎么弄,如何去写??
这是我的论文,我也是雕塑系的(河南)你可以借鉴 论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 --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 - -*** 摘要:对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造型语言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以二者艺术风格的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分析古代"胡人美术"的艺术特色,找出霍去病墓石雕在造形语言上与"胡人美术"的共通之处,以图像学、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汉代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形成的真正根源于对古代"胡人美术"造型语言的吸收和运用。
并将霍去病墓石雕作为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美术现象,进一步以历史的、文化的视角看待艺术语言在形制表现上的发展与演变。 关键词:兵马俑;霍去病墓;胡人美术;民族心理 在世界艺术史上,中国古代美术可谓是整个东方美术的代表,中国美术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数十种古老人类文明相继消失,而中国美术的艺术特色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仍旧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特的艺术内涵,这和中国美术的传承性是不无关系的。
纵观整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艺术形式、风格特色的发展与变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根源,朝代变迁、外来文化的融合,都对中国古代美术的形式与风格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通过对各时期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我们也都能从美术作品本身的风格特点上找出上述的成因。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秦汉时期的艺术作品时,却发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秦汉短暂的朝代更替,艺术的形式与风格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很难找到其历史的承袭性,尤其是在秦汉时期的雕塑作品上,以秦代兵马俑和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为例,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前者严谨写实,尽极人工之美;后者粗犷夸张,有如浑然天成。很多美术评论家、史学家都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也都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寻找其差异的成因。
而笔者认为,就其整体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应更多的从造型语言本身和民族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差异性的根源所在。设计在线.中国 1.秦兵马俑 在秦代以前,中国美术在造形艺术领域里最大的成就体现在青铜艺术上,而雕塑则更多的表现为青铜工艺的附属装饰,极少出现大型独立的雕塑作品。
整个先秦时期的雕塑展现的是一种稚拙、神秘的艺术特色。秦兵马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艺术特色,秦统一六国,集天下之权于一人之手,势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昭示其权力之大、地位之极,而这些影响必将在艺术领域得以沉积,最具有代表特色的便是兵马俑了。
其鲜明的时代和艺术特色宣告了中国古代美术在艺术风格发展上一个新的开端。秦兵马俑一改前代雕塑夸张、神秘的艺术风格,并使雕塑从工艺美术中脱胎出来,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无论严谨写实的艺术手法,还是空前宏大的规模,都蕴含了崭新的艺术精神。秦兵马俑的创作手法相对写实,结构严谨,雕塑的比例、大小都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的人物形象。
秦兵马俑的人物形象逼真,可谓是一千个陶俑一千张面孔,并且人物的衣着、年龄、地域、职务的细微差别都被很好的表现出来,其庞大的群体阵容,整齐的阵列形式展示出秦代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在当时精湛的艺术水平[1]。 2.霍去病墓石雕 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甚至希望在思想文化上能够一统天下。
但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秦王朝覆灭的几十年后,中国在艺术发展上很快的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霍去病墓石雕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暗示匈奴必败的命运。
石雕采用整石雕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在形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并在细节表现上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力。马下的匈奴人的特征处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虽然整个人物形象造型简练,但在发式和胡须等面部特征的处理上进行了夸张的刻画,体现出了当时汉人对胡人形象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马上并没有将军的形象,而这一点却恰恰体现出了汉代雕塑之美的内涵--意至而形不至。艺术家以立马的彪悍和马下匈奴人的狼狈来暗示马上将军驱敌胜利的威武姿态,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可以说,这件雕塑作品所展示的既不是彪悍的战马,也不是垂死的匈奴人,它所展示的更多的应该是马上战功显赫、所向披靡的青年将军,甚至是整个大汉王朝国力的象征和代表,这也正是汉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特色--形式语言的象征性。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塑的造型语言也都应归结于此,《跃马》、《伏虎》等等都并非表现的是马、虎,而是用来象征青年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
整个雕塑群以简练、夸张的形式语言,展示了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使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大汉王朝的巍巍国势。设计在线.中国 图一 马踏匈奴 3.比较分析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 很多美术史类书籍和相关评论都将秦、汉雕塑归为一类,但实际上。
2.与雕塑有关的论文
我眼中的罗丹一提起罗丹,我便不想去谈论他有关雕刻的技法和形式的精妙,不想去讨论他对人体解剖结构的了如指掌,更多的是去感受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本能和情感的真。
罗丹是真正让我感动的一位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位雕塑家。他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
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
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他之所以伟大,不在于有多么高深玄奥的思想观念,而是他个人对于个体生命的理解与这个充满悲意世界的哀叹,从而创造的那一尊尊透人心魂的雕塑所散发出的壮美的气息、无与伦比的力量和生活的真。 他偏爱悲悯或是感伤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
例如《加莱义民》《地狱之门》《思想者》《欧米哀尔》《乌谷利诺》等等作品。 《欧米哀尔》曾是一位年轻貌美、姿色过人的妓女,而她对如今的丑陋感到羞愧! 《罗丹艺术论》中这样描述着:“他雕塑的那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缩的老妓女,正在悲叹她的衰老的身体,她弯着腰,偎踞着,移动着绝望的眼光。
在两乳和干瘪的胸膛上,在布满可怕皱纹的肚子上,在那长满筋节犹如枯干的葡萄藤的臂上和腿上……”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所有雕塑家创造的女性形象都以丰满圆润优美的造型给观赏者提供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诸如《维纳斯》。当然,由于历史、宗教、美学等一些社会环境因素会自然而然形成“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于是古典雕塑始终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惟有罗丹的这件作品令人目不忍睹,可是它却是罗丹雕刻艺术的杰作,是他独特美学思想的体现。罗丹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自然中人们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些认为美的更能显露出她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巴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展现出来。罗丹先生正是从又老又丑的妓女身上,挖掘出她内心世界的痛苦和灵魂深处的悲哀。
3.美术类关于雕塑的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急!急!
04级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计划安排
一、性质和目的
毕业设计(实习)阶段是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等特点。通过这一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去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这三年来所学知识的综合考察,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成果的最后体现。
为了顺利完成此次毕业创作,做为指导老师,在此期间做以下计划安排,希望同学们积极配合,期待做出质量做出水平。
二,毕业设计选题
1, 企业(品牌)vi手册设计
(数量:30p以上,尺寸:a4,采用数码直印,并装订成册;配套展示海报一张,规格:80x60cm,版面内容可为关键图形及创意理念表达。可以挑选部分内容制作成实物进行展示。)
2, 海报设计
(数量:3张,尺寸:80x60cm,数码喷画并裱kt板)
3, 系列包装设计
(数量:5件套,尺寸:50x50x50cm以内,需做成实物,自备展示陪衬物;配套展示海报一张,规格:80x60cm,版面内容可为实物拍摄图片及创意理念表达。)
4, 摄 影
(数量:不限,色彩:不限。但必须展示在3张80x60 cm 的纸张之内并裱kt板)
5, 插 画
(数量:不限,但必须展示在3张80x60 cm的纸张内喷画并裱kt板)
6, 书籍设计
(数量:30p以上,尺寸:16开,采用数码直印,并装订成册)
7, 动画设计
(长度:一分钟以上,带故事情节的动画片或产品广告片,刻录成光盘,对光盘外盒进行包装,并配置展示海报一张,规格:80x60 cm,版面内容可为关健帧图形及创意理念表达。)
8,网页设计
(数量:30个页面以上,刻录成光盘,刻录成光盘,对光盘外盒进行包装,并配置展示海报一张,规格:80x60 cm,版面内容可为关健帧图形及创意理念表达。)
9,自报选题
※ 以上方案主题由学生自行选择其中一项进行毕业创作。所有设计作品需装帧完整后方可上交。
二,毕业创作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与调查阶段(第一、二周)
本阶段2周,即07年3月7日~3月16日;进行毕业社会考察,考察地点(广州、深圳),考察结束时完成考察报告并为接下来的毕业设计命题做好相应的准备。社会考察报告(1000字左右,规格a4)
2、设计课题讨论选定阶段(第三周)
本阶段2天,即07年3月19日~3月20日;学生上缴考察报告和各自毕业设计所选题目。设计课题及题目内容须经指导老师审核通过才能开始设计方案的构思。
3、设计方案确定阶段(第三~四周)
本阶段2周,及07年3月21日~3月30日;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草稿,并上缴由指导老师审核。(并附毕业设计内容目录一份,规格:a4纸)
4、设计方案制作及完稿阶段(第五~八周)
本阶段4周,即07年4月2日~4月27日;毕业设计制作时间,逢每周星期1、3、5对方案进行审核修改。这个阶段最后一周各班须重点做好作品打印、装帧、实物和展板制作的工作。
5、毕业设计结题布展阶段(第九周)
本阶段1周,即07年4月30日~5月4日;星期2之前需上缴所有毕业设计作品并完成装表,星期3~星期5做好作品展览前准备,并布置展厅。
三、毕业设计作品包含项目
1、毕业考察分析报告或实习报告;
2、毕业设计目录;
2、毕业设计作品(含电子光盘、毕业设计作品册、展板、模型、实物等);
3、设计说明书(须单独提交一份,要求300字以上,打印于a4纸上,4号宋体字);
4、如作品被社会机构或企业单位采用可出具作品使用证明。
注:同学们每阶段都需按所规定时间及时上缴方案作业,供审查修改,可用电子邮件或qq形式随时与我保持联系及发送方案作品,我的qq号码是:1656865,电子邮件是:sorcer@163.com。所规定的审查时间及过程都将记录备案作为毕业设计成绩衡量标准之一,请同学们保质保量按时上缴,严肃对待!最后祝同学们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取得优异成绩。
指导老师:卢礼浩
4.“物之道”(雕塑)的结构分析
《物之道》在雕塑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是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点、线、面运动变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以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典型形式--线的单纯、简洁,绵延不断的性质和螺旋线生生不息的运动视觉效果来表达正负电子对撞机核心普仪螺线管线圈的科学技术特征。
即用一根不断延伸的线在同一圆心做涡线旋转运动,使一根线的两头生为两个极点,向外延伸,向内回归作为基本语言。螺旋线具有生生不息,无限延伸的性质,它可以圆心的极点为中心,作点和线的发射。
线的无限延伸构成体积和空间的无限变化。我们在材料的利用上使象征阳性的镀铬发光,象征阴性的处理成亚光,并将雕塑基座定为金字塔的形式,意味坐落在金字塔之顶端的雕塑所表达的科学最高境界。
为了体现物质的运动变化及雕塑的丰富视觉形式,将雕塑设定为每36分50秒旋转一圈,象征物质运动的时空观念。李政道先生在为这件雕塑题写说明时,以富有诗意的哲言说道: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
5.与雕塑有关的论文
双林寺,是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尤其是寺中两千多尊彩绘泥塑,更令人称道不已。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这些彩塑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乃艺术史一大幸事。
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概括之约有三点: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夸张变形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韦驮像的艺术特色,使这个人物具有性格特征而活了起来。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应强调指出,即韦驮静态典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不动之动,这也是韦驮像之所以取得生动气韵,达到传神效果,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由于是寺庙中的圆雕,观赏的最佳视点被巧妙地安排于一进殿门的位置,这既是由于当时宗教活动的形式所限,以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从此视点看韦驮像的构图,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此外,我们通过对韦驮像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种时间的节奏性和动作的连续性。韦驮腿部动作为正面站立,身体重心立于左腿,右腿放松微向外伸出,这种姿态是符合为佛站岗护法的特定身份的,但这样处理,―般极易被塑造得呆若木鸡。双林寺韦驮高明之处,就在于匠师不落俗套,打破了一般程式的限制,使韦驮上身向右扭曲,左臂抬起,似乎发现了捣乱不法的妖魔,正欲振臂大呼而击之,用上身的动作打破了下肢的静立呆板,形成了连续性的第二动作。而最为精彩的是韦驮眼神与头部方向的反向关系。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动作,头部向侧面扭转时,眼珠总是转向同一方向,即头部向左侧扭转,眼睛必向左侧看,头向右侧扭转,眼珠也必然向右侧转动。这不但在方向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时间上也处于同一节奏。而韦驮眼珠位置的处理恰恰又打破了这种常规,其头部、身躯皆向右扭动,而眼睛却偏偏望着相反的左方。这样,在时间上就又增加了一个节奏。如果我们试着模仿一下韦驮像的动作和眼神,就能体会到这确实是神来之笔。我们纵观韦驮整个身姿,从下肢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动作节奏,极大地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韦驮塑像的“不动之动”产生了。这一艺术真谛,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早有深切体会:“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因为在移动视线的时候,发现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它的运动”。这是对韦驮塑像动感的绝好说明。
这些作品的创造者,我国古代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们,世代相传技艺,勤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具有十分深厚的艺术功底,双林寺彩塑就是他们各骋奇思、惮精竭虑,倾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的不朽艺术杰作,有许多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称为艺术神品当之无愧,,双林寺文物精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蕴含有极为丰富、可供借鉴的营养,认真批判地继承这笔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其艺术成就,对今天的新美术创作或许能有某些启示作用。
6.毕业论文要写“景观雕塑的作用及意义”哪位仁兄能提供一些素材或资
我认为雕塑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视觉的愉悦性、内容的深刻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体验的丰富性与持续性。艺术产生于语言的结束之处,在这一点上雕塑是极其显著的,没有杰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杰出的作品,这种情感绝非普通意义上的喜怒哀乐,而是一定具有对宇宙万象的潜在哲学情怀的表达,雕塑和一切其它艺术一样,作品的真正价值来自于文化意义上的进展,没有对事物的质的理解,就不可能产生具有文化推动意义的作品。没有对文化的推动,作品就不具备艺术上的真正发展。因此作品的好与坏重在情感的体现,意象造型是手段就必然要服从于作品的情感和主题。不是所有的雕塑作品都需要意象造型,它不是作品走向成功的万能钥匙,要根据作品的内容而定。运用得当会锦上添花,反之则适得其反。七拼八凑的作品让看上去就觉得眼熟,很像那种自来熟的人,面目没什么特点但很有“亲和力”。这些作品的作者把一切的环境因素、创作思路都归纳为程式化,咀嚼他人的已有思路并改头换面,导致自我创作意识的弱化乃至消失。艺术创作是有感而发的,也是理性的,没有触动、没有充分的酝酿,没有对雕塑本身规律深入的理解和探索就失去具有创造力的可能,这种探索包含感知各种直接与间接的相关事物,整理由此形成的感受,对传统的学习和分析,形成雕塑特有语言以及表现技法。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形式感的探索如果脱离了具体感受的营造,就难免舍本逐末。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意象造型和雕塑本身是互为依存的。它服务于雕塑作品的情感主题同时又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它可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发挥到极至并满足于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作者易于表达观者易于接受。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没有过去和未来,这个论点是就艺术的实质内核而论的。所以艺术也只存在肤浅与深邃,而不存在先进与落后,一切的感知的累积与整理及形式的运用都在逐步形成我们的相对完善的心灵,而这个“心灵”在每个个体中独立存在,个体之间虽然存在差异,却在不断接近一些东西,那就是本真或者说真理,不同时代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对自然神秘力量的体验和思索,时代氛围造就了可以应证法则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形式,这就是不同历史时期虽有各不相同的面貌,但艺术却具有高峰和低谷的原因。
7.求一篇关于雕塑的论文3000字的
雕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雕塑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以静态的美传达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而两种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同一种艺术形态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从题材、表现手法、造型手法、材料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艺术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归纳和比较,并作以简要评述。
如果说历史是人类谱写的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那么雕塑艺术就是其中一部精致而独立的乐章。雕塑是造型艺术种类中最早出现的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建筑艺术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实体空间的艺术。
雕塑是有三维空间的由人类创造的存在于实际空间的立体形象。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中国的四大石窟、兵马俑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雕塑永远表现动态,甚至完全静止的雕像也被看作具有一种内在的运动,一种不但在空间、也在时间上持续的伸展的状态。人们可以从这一瞬间的造型中想象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想象行为的连贯,持续的活动过程,从而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
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根植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颗常青树。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题材差异 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文明,使人与自然及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因而中国早期雕塑题材以动物为主,《四羊方尊》、《莲鹤方壶》等就是其中的杰作。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宗教佛像也成为中国传统雕塑的表现对象之一,最有名的当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和敦煌石窟这四大雕塑群,此外还有大量的寺庙造像。同时在中国厚葬习俗的影响下,君主及达官贵族大势修造陵墓及陪葬品,使得陵墓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上的又一珍宝,最具代表性的就属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对比之下,西方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教性的商业社会,城市化的生产培养了西方人的外向性和冒险性的性格,再加上海上,陆路交通发达,同东方交流广泛,这一切都有利于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神话传说是两方雕塑题材之一,如希腊人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力量显现的结果,人和神是同源的,神就是人最完美的体现,神同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
不同的是他们长生不老、神通广大而已。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产牛了关于缪斯、阿波罗为主神及其统率下的缪斯的神话。
对人体美的表现也是两方雕塑家们的又一题材。体育竞技和大型的敬神是古希腊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竞技大多以裸露身体的方式进行,这也许是为了在竞技比赛的同时显露强悍,优美的体型。
这种社会风尚的流行无疑给雕塑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和创作的环境,给比赛胜利者雕像也成为雕塑家的一项任务。如米隆的《掷铁饼者》。
二、精神追求上的差异 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这种思想的必然结果即自然的入化和人的自然化,确信人们心中所要抒发的东西,都能在宇宙世界找到相应的事物,并以其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汉代霍去病的陵墓,墓前有十多件石雕,如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野猪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踏匈奴》。
为了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作者别出心裁的雕造出一匹气势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马的神情果断沉着,仿佛在时时刻刻警惕着,防止被踢翻在地的匈奴败将挣脱而逃,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坚定意志。虽然没有直接雕造霍去病的形象,但是通过《马踏匈奴》整个作品不难体现他的品格与精神,使人联想到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似乎听到击败匈奴的胜利呼声。
其它石雕也分别体现出将士们不顾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所乘六匹战马的雕刻形象,艺术家概括地塑造了六骏的立、行、奔、驰的健美姿态,并显示六匹骏马那英勇而温顺、刚毅又善良的性格。
造型饱满剽悍,神韵充沛飞扬,层次转折有力,在外光映射下富于变化,具有节奏感。雕刻的是马反映的是人,象征唐太宗李世民的品格,歌颂了李世民的伟业丰功。
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例如清代十三陵,墓前的石象背加鞍鞯,上托宝瓶,头施笼佩,四足平衡,完全依照皇帝的仪仗,其寓意为“太平有象”——动物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活力,成为皇权的象征。
以上以物喻人,“天人合一”的例子在中国雕塑艺术中举不胜举。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
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
8.谁能给我篇雕塑艺术品的小论文
我眼中的罗丹(笔者论文) 一提起罗丹,我便不想去谈论他有关雕刻的技法和形式的精妙,不想去讨论他对人体解剖结构的了如指掌,更多的是去感受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本能和情感的真。
罗丹是真正让我感动的一位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位雕塑家。他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
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
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他之所以伟大,不在于有多么高深玄奥的思想观念,而是他个人对于个体生命的理解与这个充满悲意世界的哀叹,从而创造的那一尊尊透人心魂的雕塑所散发出的壮美的气息、无与伦比的力量和生活的真。 他偏爱悲悯或是感伤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
例如《加莱义民》《地狱之门》《思想者》《欧米哀尔》《乌谷利诺》等等作品。 《欧米哀尔》曾是一位年轻貌美、姿色过人的妓女,而她对如今的丑陋感到羞愧! 《罗丹艺术论》中这样描述着:“他雕塑的那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缩的老妓女,正在悲叹她的衰老的身体,她弯着腰,偎踞着,移动着绝望的眼光。
在两乳和干瘪的胸膛上,在布满可怕皱纹的肚子上,在那长满筋节犹如枯干的葡萄藤的臂上和腿上……”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所有雕塑家创造的女性形象都以丰满圆润优美的造型给观赏者提供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诸如《维纳斯》。当然,由于历史、宗教、美学等一些社会环境因素会自然而然形成“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于是古典雕塑始终批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惟有罗丹的这件作品令人目不忍睹,可是它却是罗丹雕刻艺术的杰作,是他独特美学思想的体现。罗丹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自然中人们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些认为美的更能显露出她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巴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展现出来。罗丹先生正是从又老又丑的妓女身上,挖掘出她内心世界的痛苦和灵魂深处的悲哀。
(接下贴)。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雕塑设计毕业论文结构(请问雕塑系的论文大纲怎么弄,如何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