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笔花鸟画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一般强调综述性,不需展开新的论点,只需将某一论点论述清楚祥细即可,但不可以抄袭。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毕业创作或平时的技法学习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点来论述。
论题的选择有一定的技巧,比如,选择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或流派或作品,但要选择一个新颖的点来展开论述。
举例说明:
例1:《论宋人花鸟小品构图特点》可以从总的特点谈起:比如小而精,再结合作品分类谈,如折枝构图,如花与鸟的比重,如色彩在构图中的分配等。
例2:《陈之佛花鸟画中撞色法的运用》可以总的谈撞色法的源起,然后讲陈之佛在撞色法中的创新,其一是平面化,其二是装饰化,其三是枝干中独用等。
总之,论题不必创新,但论点要新鲜,教材上讲过,但又讲得不透的点是最好的论点。
2.有关山水和花鸟的论文,越多越好!谢谢!网站,文章都行!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与吴历、恽寿平六人在清初并称为画坛“六大家”,其中,四王的擅长、崇尚、画风相近,形成“四王”画派,占据了画坛的正统地位,吴历也以山水闻名,恽寿平则以花鸟见长,在他们各自的影响下,都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祖父王锡爵为明代相国,崇祯初,王时敏以荫仕太常寺卿,人称其为“王奉常”。
少年时与董其昌、陈继儒往来密切,为“画中九友”之一。入清后隐居不仕。
工诗文书画,擅山水,并富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并受董其昌影响,致力于摹古,于黄公望追摹尤多。
但因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多经意于笔墨章法之变化,而面目较为相近。传世作品较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24岁时摹写宋元古迹而成的《山水大册》,上海博物馆也藏有相类似的《仿宋元六家》册。
早期绘画比较工细清秀,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云壑烟滩图》轴,37岁时作,用黄公望法杂以高克恭皴笔,干湿互用,墨色苍浑。晚年时,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
故宫博物院藏其《落木寒泉图》轴、《仙山楼阁图》轴、《山水轴》,分别作于72岁、75岁、84岁,可见其晚年山水面目。他也是“娄东派”的开创者 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
明末官廉州太守,故有“王廉州”之称。入清后隐居不仕。
亦是“画中九友”成员,富收藏。常与王时敏切磋画艺,与王时敏风格相近,是“娄东派”首领之一。
其山水多仿古之作,专心于“元四家”,尤其崇奉董、巨,功力较王时敏深厚。其山水运笔沉着,用墨浓润,风格沉雄。
亦擅青绿山水。在他的传世作品中,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仿古山水屏》12幅和广州市文物商店藏的《仿古山水》册,堪称他仿古作品的代表作。
晚年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画山水多布景繁密,矾头众多,皴法细密,墨色层次丰富,风格苍莽,吸收巨然和王蒙画法较多,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梦境图》轴、《夏山图》轴、《仿叔明长松仙馆图》轴、《仿梅道人溪亭山水图》轴等作品。其青绿山水是以石绿、淡赭、润墨融合一起而成的,代表作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夏松风图》轴和《青绿山水图卷》等 王翬(1632-1720),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
出生文人世家,祖辈均善画,秉承家学,曾拜同乡张珂为师,后被王鉴及王时敏收为弟子,遂得二王指授。40岁后,画技成熟,成为一代大家,是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者。
以35岁至60岁之间的作品最为精彩,时人誉为“海内第一”。60岁时,被康熙召幸,主持绘制了堪称巨制的《南巡图》。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山草堂图》轴,绘制于他42岁时,画中山色郁茂,笔法繁密,林壑繁复而不失明爽之致。既传达了王蒙原作的精髓,而细秀的用笔,浓润的墨色又显示了自己的特色。
但晚年的王翬由于名声显赫,求画者日多,所以传世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或代笔画。故宫博物院藏其81岁时所画《秋树昏鸦图》轴,写茂林群鸦,高士于水阁中对话。
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有变化,为晚年精品。宗法王翬画风者很多,形成了“虞山派”。
早期虞山派的杨晋是其中的佼佼者。杨晋,字子鹤,号西亭,常熟人,工山水、人物、写真、花鸟,尤擅画牛。
王翬作品中的人物、牛马多为其手笔,并常为王翬代笔。曾参与绘制《南巡图》。
但画山水用笔较板,无雄厚之气。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牧牛图》扇。
虞山派的蔡远、胡节、徐瑢、宋骏业、唐俊、顾昉、释上睿等人,多未脱王翬格式,缺乏新意。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
康熙时进士。曾奉诏供奉内廷,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任书画谱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户部侍郎,故人称“王司农”。
画承家学,得祖父及王翬指授,致力于摹古,以黄公望为归依。喜用干笔积墨法,反复皴染,多遍始成。
因用笔沉雄,墨色淋漓,有“笔端金刚杵”之誉。形式变化丰富,但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
亦喜用墨色合一的浅绛法作设色山水。中年后从摹古中脱出,形成自己特色,笔墨比较秀润。
此特点可从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仿大痴富春山居图》轴、《仿梅道人山水》轴等看出。65岁以后,则笔墨渐趋苍劲,并追求朴拙的趣味,如69岁时所作,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仿古山水》册,显示出一种“熟而后生”的老练。
王原祁由于受皇室青睐,政治地位显赫,代笔者亦较多,主要有王敬铭、赵晓、温仪等人。追随他的人也较多,遂形成“娄东派”,几乎独霸当时画坛。
前期娄东派画家主要有唐岱、董邦达、华鲲、黄鼎、方士庶、张宗苍、钱维城等,后来还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和“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诸家。唐岱为王原祁弟子,兼法宋元,笔墨工稳深沉,时“娄东派”中的院体画家。
董邦达、钱维城上逼董其昌、黄公望,兼承松江、太仓、娄东诸派遗意。黄鼎、方士庶、张宗苍,发展了王原祁的干笔画法,多用干笔皴擦,淡。
3.有关中国国画(花鸟画,山水画)的论文怎么写??字数在400~6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25 15:41:00 ] 作者:方向军 编辑:凌月仙仙 范宽虽然也是北方人,但他则保留并发展了荆关皴如刮铁的严整风范,他和李成都同师于荆浩、关仝,但由于生活地域的差异,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都有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又奖励文艺,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一 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 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对自然山川真情感悟,总结了一系列规律,他在《笔法记》中说:“凡树万本,方如其真”“搜妙创真”,他的创作观念对“北宋三家”、郭熙画派及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画派山水画影响极大。
山水画中的“皴法”的初时是为了忠实地模拟对象而发明的,北宋诸家在“搜妙创真”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画家与画派创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 他们群星列阵,穷极造化,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迷恋与虚幻天国的向往,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
据《图画见闻志》记载“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其三人都为北方人,后继承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完成、丘纳、王诜等。
元汤垕《画鉴》云:“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暝,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洋如万顷波者,未易摹写。 如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
自王维、张璪、毕宏、郑虔之徒出,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
迨于北宋,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格法始备。三家之下,各有入室弟子二三人,终不迨也。”
关仝的画风影响了李成和范宽,而他生活于五代宋初,所以,北宋山水画坛的“三家山水”是以李、范、董为代表,其中以李成居首,范宽次之,董源对后世影响更大,在当时李成的山水是“当朝第一,”“百代标程。 ”所以,真正全面影响宋代及后世山水的宋代大家是---北方的李成、范宽和南方的董源。
二 《画鉴》又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风格各异。
李成,字咸熙,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五年,(公元919年)卒于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祖居长安,系唐朝宗室。他的祖父李鼎,在唐末是任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后从苏州迁至山东营丘,遂为营丘人氏。
他一生家道衰落,经历坎坷,才运不偶,寓兴书画,他的山水初师荆关。 荆浩、关仝以“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承唐启宋,标志着唐宋之际山水画的高度成熟,李成深受他们的影响,变荆、关雄壮浑伟之势为清劲秀润之气。
由于李成生活在不同于荆浩、关仝的山东营丘,所面对的是一派平原加丘领的齐鲁风关光,所以,他的画“近视如千里之远,”呈平远式构图的特点。 他在生活上、仕途上不得志的境况,也决定了他苦寂无奈的心境,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旷达清高,孤傲苦寂的境界。
他用墨淡润,运笔清瘦,“惜墨如金,淡墨如梦雾中,画面浑润。”黄公望《写山水诀》中载:“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
”他画《读碑窠石图》中乱石崚嶒的土岗上,几棵古木参天,乱藤攀援,清冷的旷野上一老者戴笠骑骡,仰读矗立在树旁巨碑上的碑文,碑侧款曰:“王晓画人物,李成画树。”画中土坡用笔卷动如风,用墨清淡雅致;枯木用笔中峰勾勒,寒木风骨,平正势奇,枯枝多变,壮如屈铁。
清安歧《墨缘汇观》云:“以水墨作平远之景,位置奇逸,气韵深厚,树木虬屈,坡石苍润。”画法高古,得唐人三昧。
他画树自然天成,松杆劲挺,枝。
4.工笔花鸟画论文
工笔花鸟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独特的绘画形式之一,它以细致的线条、准确的造型和精微的色彩进行严谨的创作,呈现出工整、工细与工丽的画风,具有强烈的绘画装饰性效果。
时至元明清,由于士大夫文人画的兴起和人们精神观念的转变,工笔花鸟画呈现出每况愈下、日益凋零的局面;到了民国时期,更是成强弩之末。擅长工艺美术的陈之佛在新旧中国的历史交替过程中,在吸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各种艺术形式之所长,开辟出了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新篇章,将工艺美术的装饰性和绘画的装饰性完美地融合在艺术作品中。
随着国门的打开和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和追求具有纯粹装饰性效果的艺术作品,具备装饰性的工笔花鸟画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装饰性语言。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研究的装饰性进行界定并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阐述装饰性在工笔花鸟画中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第二部分从陈之佛生平经历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包括工艺美术、日本画和传统工笔花鸟画这三方面探讨其工笔花鸟画特色的成因,分析对陈之佛作品特色产生的影响。
5.有关山水和花鸟的论文,越多越好!谢谢!网站,文章都行!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与吴历、恽寿平六人在清初并称为画坛“六大家”,其中,四王的擅长、崇尚、画风相近,形成“四王”画派,占据了画坛的正统地位,吴历也以山水闻名,恽寿平则以花鸟见长,在他们各自的影响下,都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祖父王锡爵为明代相国,崇祯初,王时敏以荫仕太常寺卿,人称其为“王奉常”。
少年时与董其昌、陈继儒往来密切,为“画中九友”之一。入清后隐居不仕。
工诗文书画,擅山水,并富收藏。精研宋元名迹,并受董其昌影响,致力于摹古,于黄公望追摹尤多。
但因缺乏对造化的真切感受,因此,作品多经意于笔墨章法之变化,而面目较为相近。传世作品较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其24岁时摹写宋元古迹而成的《山水大册》,上海博物馆也藏有相类似的《仿宋元六家》册。
早期绘画比较工细清秀,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云壑烟滩图》轴,37岁时作,用黄公望法杂以高克恭皴笔,干湿互用,墨色苍浑。晚年时,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
故宫博物院藏其《落木寒泉图》轴、《仙山楼阁图》轴、《山水轴》,分别作于72岁、75岁、84岁,可见其晚年山水面目。他也是“娄东派”的开创者 王鉴(1598-1677),字圆照,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
明末官廉州太守,故有“王廉州”之称。入清后隐居不仕。
亦是“画中九友”成员,富收藏。常与王时敏切磋画艺,与王时敏风格相近,是“娄东派”首领之一。
其山水多仿古之作,专心于“元四家”,尤其崇奉董、巨,功力较王时敏深厚。其山水运笔沉着,用墨浓润,风格沉雄。
亦擅青绿山水。在他的传世作品中,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仿古山水屏》12幅和广州市文物商店藏的《仿古山水》册,堪称他仿古作品的代表作。
晚年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画山水多布景繁密,矾头众多,皴法细密,墨色层次丰富,风格苍莽,吸收巨然和王蒙画法较多,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梦境图》轴、《夏山图》轴、《仿叔明长松仙馆图》轴、《仿梅道人溪亭山水图》轴等作品。其青绿山水是以石绿、淡赭、润墨融合一起而成的,代表作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九夏松风图》轴和《青绿山水图卷》等 王翬(1632-1720),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
出生文人世家,祖辈均善画,秉承家学,曾拜同乡张珂为师,后被王鉴及王时敏收为弟子,遂得二王指授。40岁后,画技成熟,成为一代大家,是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者。
以35岁至60岁之间的作品最为精彩,时人誉为“海内第一”。60岁时,被康熙召幸,主持绘制了堪称巨制的《南巡图》。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山草堂图》轴,绘制于他42岁时,画中山色郁茂,笔法繁密,林壑繁复而不失明爽之致。既传达了王蒙原作的精髓,而细秀的用笔,浓润的墨色又显示了自己的特色。
但晚年的王翬由于名声显赫,求画者日多,所以传世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应酬之作或代笔画。故宫博物院藏其81岁时所画《秋树昏鸦图》轴,写茂林群鸦,高士于水阁中对话。
用笔苍劲严谨,墨色富有变化,为晚年精品。宗法王翬画风者很多,形成了“虞山派”。
早期虞山派的杨晋是其中的佼佼者。杨晋,字子鹤,号西亭,常熟人,工山水、人物、写真、花鸟,尤擅画牛。
王翬作品中的人物、牛马多为其手笔,并常为王翬代笔。曾参与绘制《南巡图》。
但画山水用笔较板,无雄厚之气。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牧牛图》扇。
虞山派的蔡远、胡节、徐瑢、宋骏业、唐俊、顾昉、释上睿等人,多未脱王翬格式,缺乏新意。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
康熙时进士。曾奉诏供奉内廷,奉旨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任书画谱总裁和《万寿盛典》总裁,官户部侍郎,故人称“王司农”。
画承家学,得祖父及王翬指授,致力于摹古,以黄公望为归依。喜用干笔积墨法,反复皴染,多遍始成。
因用笔沉雄,墨色淋漓,有“笔端金刚杵”之誉。形式变化丰富,但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
亦喜用墨色合一的浅绛法作设色山水。中年后从摹古中脱出,形成自己特色,笔墨比较秀润。
此特点可从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仿大痴富春山居图》轴、《仿梅道人山水》轴等看出。65岁以后,则笔墨渐趋苍劲,并追求朴拙的趣味,如69岁时所作,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仿古山水》册,显示出一种“熟而后生”的老练。
王原祁由于受皇室青睐,政治地位显赫,代笔者亦较多,主要有王敬铭、赵晓、温仪等人。追随他的人也较多,遂形成“娄东派”,几乎独霸当时画坛。
前期娄东派画家主要有唐岱、董邦达、华鲲、黄鼎、方士庶、张宗苍、钱维城等,后来还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和“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国、王鸣韶)诸家。唐岱为王原祁弟子,兼法宋元,笔墨工稳深沉,时“娄东派”中的院体画家。
董邦达、钱维城上逼董其昌、黄公望,兼承松江、太仓、娄东诸派遗意。黄鼎、方士庶、张宗苍,发展了王原祁的干笔画法,多用干笔皴擦,淡。
6.国画毕业创作论文怎么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花鸟画毕业设计论文(工笔花鸟画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