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浪县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的论文
庄浪高抬属岁时节令习俗的传统娱乐活动,原本是民间社火的一种,最早来源于古代先秦时期的傩戏,人们聚集在神庙,装扮成各种神仙,在音乐扮奏中表演,后来 走出神庙,串街走巷,因观众太多,看不清楚,就出现了高抬。
据清乾隆《庄浪志略·风俗》载:“立春之先日,迎土牛、扮戏彩,以导芒神,士女竟观。”,由此 可见,庄浪高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每年正月十二为纪念宋代刘沪将军,庄浪人民都会而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1994年,被县政府命名为“庄浪艺术节),每个乡镇或村子的高抬汇集在 水洛城,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一片欢腾,场面十分壮观,祭奠后,各高抬按照固定好的路线串街行社,经过精 心化装的剧中人,巧妙而牢固地附在高抬上,飘飘然凌空展现,惟妙惟肖,大有从天而降之势,有的如“飞燕凌空”,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像“白鹤亮翅”, 其妙,其高,其险,岌岌可危,惊心动魄,当高抬遇到电线树木等障碍物时,各高抬旁有两人用高杆彩条制作的架拐,为高抬开路护驾。
长河漫漫,古韵今风。高抬源于元末明初,以明清最盛,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庄浪人民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表演形式由人抬架子改成马车,拖拉机、汽车; 内容上也出现科教兴国、高效农业、党建教育、新农村建设的主题,这种创新精神,让庄浪高抬融生活、艺术于一体,富有现代质朴、粗犷热烈的艺术个性和文化底 蕴,在漫漫的时间河流中沉淀下来,承载着庄浪人不熄不灭的文化传奇,演绎成了陇原文化艺术上的奇葩瑰宝。
2.傩戏现存有哪些搬演形态?如何看待其文化遗存?
嘿嘿,中华文化的同学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各地的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1武安傩戏,2池州傩戏3·侗族傩戏4沅陵辰州傩戏5德江傩堂戏。
3.谁知道关于傩戏的知识?
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傩堂戏又名傩愿戏或傩坛戏,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属于傩戏的一种。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堂戏。 贵州是我国傩戏品种最多的省份,是发掘研究傩文化遗产最早的省份,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有“中国傩戏在贵州”之说。据有关资料记载,贵州省德江县最迟在明代中期便已有傩的活动,其风格与川东、湘西土家族地区颇多相似之处,傩戏活动在德江境内流传甚广。90年代初德江县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傩戏之乡”,是全省五十个艺术之乡之一。 德江,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东邻湖南,北毗湖北、四川,为多省结合部。乌江从南至北流经其境,全长48公里,东岸属武陵山脉,西岸属娄山山系,为典型的山地环境。由于是连接荆楚和西南边陲的纽带,自古享有“黔北门户”之美誉。 德江是一个老、少、边、穷地区,在数千年历史过程中,一直没有建制,为“蛮夷之地”,是历代统治薄弱,鞭长莫及的地域,历代主流文化对之冲击甚微,为傩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客观条件。 德江历史上是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本土少数民族夜郎文化的交汇地区。世代生息繁衍在德江境内的各族人民,是傩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他们身处蛮荒之地,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傩仪活动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傩戏,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从事傩仪和傩戏的老师充当了人与神的桥梁,他们把人们的愿望通过傩仪转达给神灵,又把神灵的“庇护”转达给人们,从而构成了祭祀性的酬神内涵。傩仪从歌舞活动中逐渐发展了傩戏并逐步加以完善,注入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加上惊心动魄的傩技表演,构成了傩戏娱人的内涵。酬神与娱人二者有机地结合,满足于人们求助神灵的愿望,满足了人们文化生活需求。傩戏有了存在的价值,具有了坚强的生命力。 德江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明代中期,德江傩堂戏已发育成熟,在民间占有了生存空间和价值。德江傩堂戏原始古朴,源远流长,除傩艺人口传历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傩艺人墓志碑记;有传代数百年的师传名单位,《师坛图》和代传《金谱》。由于师传不同,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之分。师公传授者为茅山教,师娘传授者为师娘教,二者的“师坛图”上都共同顶敬“玄坛会上赵侯圣主傩公大法师”。茅山教与师娘教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内容和风格则有一定的差异,师娘教的文戏、正戏较多,茅山教的正戏、插戏较多;师娘教柔美细腻,唱腔婉转,舞步轻盈;而茅山教则粗犷豪放,唱腔质朴,舞步骄健。或者说,一是充满阴柔之美,一是充满阳刚之气。
4.中国戏曲的源头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待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
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均唱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腔调。除湖南沅陵等少数地区用唢呐在句尾伴奏外,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
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
人物按身菘煞治?某肌⑽浣?⒗衔獭⑸俑尽⑸裣傻取1硌莸幕?静椒ㄊ悄薪亲哒?健十覆剑??亲咚椴健⒃撇健S捎谫邢肥谴髯琶婢弑硌荩?识?鞣?却螅?绺窆牌哟轴睢?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各地的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 傩戏(拼音:nuóxì),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也称为傩舞,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
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京应试,因权相杨国忠作梗,不中,愤而身亡。玉皇大帝悯其刚正不阿,敕封判官,统领天下鬼怪;青黄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闹,被钟馗降服。
傩戏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
极具原始舞蹈风格。 [1]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中国的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
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 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均唱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腔调。
除湖南沅陵等少数地区用唢呐在句尾伴奏外,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傩戏的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
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
5.我家乡的傩戏作文
这里有一座山,叫钟鼎山,山峰虽不奇,山路也不险,可它那挺拔的山体,却象个永不言败的巨人,饱经风雨沧桑,呼唤着人间的巨变。
这里,就是被喻为“天麻之乡”的德江县。她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插沿河、务川之间,总面积2071平方公里。
全县辖20个乡镇,355个行政村,总人口43.7万人,聚居着汉、土家、苗、仡佬等16个兄弟民族。德江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西部,东与印江毗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插沿河、务川之间,辖15个民族乡、5个镇、355个行政村、总面积2071.9平方公里。
乌江从南至北流经其境,是全国革命老区。著名的傩戏之。
6.萍乡傩戏 作文
,河水不急;清清的河水绵亘数千年,涤荡了多少历史尘埃,沉淀着多少美丽的故事。
这里有一座山,叫钟鼎山,山峰虽不奇,山路也不险,可它那挺拔的山体,却象个永不言败的巨人,饱经风雨沧桑,呼唤着人间的巨变。
这里,就是被喻为“天麻之乡”的德江县。她位于贵州高原的东北部,东与印江相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插沿河、务川之间,总面积2071平方公里。全县辖20个乡镇,355个行政村,总人口43.7万人,聚居着汉、土家、苗、仡佬等16个兄弟民族。
德江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西部,东与印江毗邻,南与思南接壤,西与凤冈交界,北插沿河、务川之间,辖15个民族乡、5个镇、355个行政村、总面积2071.9平方公里。乌江从南至北流经其境,是全国革命老区。著名的傩戏之乡,天麻之乡。水路乌江与长江相连相通,陆路国道326、省道303油路贯通其境,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杭(州)至瑞(丽)、包(头)至北(海)高速公路纵横其境,交通便捷。自古享有“黔东北门户”之美称,属巴楚文化圈和“梵净山——大乌江”旅游区。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德江旅游文化产业是实现德江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大举措。
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德江是一个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的好地方。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神奇壮观的自然风光、乡风浓郁的民族风情、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德江独特的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很高文化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7.贵州镇远土家族傩戏的来历、形式、特点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人口为一千一百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遍布全省各地。
古代的贵州是“蛮夷之地”,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深受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 贵州在历史上较少受到各种外来干扰,又有巨岭恶瘴作自然壁垒,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留下很多古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贵州傩戏傩文化。
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有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
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型,是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虽与傩祭密不可分,但戏剧因素不继增长和完善,是向单一的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
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 贵州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
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作为傩戏傩文化调查研究的群体,贵州在研究队伍和调研成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贵州主要有三支发掘、研究傩戏傩文化的骨干力量,即省文化厅系统、省文联系统和省民委、省民族学院系统。这三方面的队伍,各有优势,有分有合,十分活跃。
近十年,发掘出三种体系、三个发展层次的傩戏傩文化。贵州傩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有一支持之以恒的研究骨干队伍,依靠群体的力量,以丰硕的成果,打开局面,奠定领先的学术优势。
仅出版的专著就有:《地戏简史》(高伦)、《安顺地戏》(沈福馨)、《贵州傩戏》(高伦)、《傩戏傩文化》(庹修明)、《信仰、艺术、生命交响——中国傩文化研究》(李子和)、《傩与艺术、宗教》(邓光华)、《傩文化刍论》(柯琳)、《中国面具史》(顾朴光)、《冲傩还愿》(张建建)、《祭祀戏剧志述》(宋运超)、《戏曲乐谭》(宋运超)、《德江傩堂戏》(李华林等)、《思南傩堂戏》(卢朝栋等)、《贵州面具艺术》图册(王恒富、皇甫重庆)、《安顺地戏面具》图册(沈福馨)、《中国巫文化——贵州面具艺术》(顾朴光、潘朝霖、庹修明、孔燕君)《中国傩戏傩文化图册》(庹修明、姜尚礼)等。 此外,还出版了编著、论文集、资料集、图册数十种;发表论文几百篇。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扎扎实实的研究、发掘成果,贵州傩戏傩文化才能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并享有盛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学者、旅游者前来考察、观光。 贵州各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学、人类学的“自然博物馆”,贵州的诸如傩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事象,有着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学术界颇具盛名。
然而就其在国内外的影响而言,似乎贵州傩戏傩文化稍领风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贵州傩戏、傩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实力比较雄厚,成果丰硕;二是对外开放,加大了宣传力度。
这是贵州地域文化建设走出贵州、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证。
8.写七擒孟获的论文需要参考的书目,帮忙下
[1]刘宁,李根. 完胜背后的完败——七擒孟获的再认识[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239. [2]王鸿儒. 七擒孟获:《三国演义》的搞笑版[J]. 文史天地,2008,11:49-52. [3]李明. 诸葛亮“七擒孟获”传说的文化内涵初探[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10. [4]吴彬. 让戏曲回归本体——越调《七擒孟获》与京剧《泸水彝山》之比较[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01:166-169. [5]张冬云. 论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J]. 南都学坛,2010,03:47-50. [6]李娜. 浅析申凤梅表演艺术的风格特征[J]. 大众文艺,2010,20:112-113. [7]廖培,李霞. 库区旅游开发研究——以向家坝为例[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24-27. [8]刘铭. 《三国演义》中“七复情节”的运用及其美学意义[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60-63. [9]吴彬. 越调《七擒孟获》的风格特征——兼论河南越调的发展趋向[J]. 阅江学刊,2009,04:129-132. [10]高岩. 说服——管理者的攻心术[J]. 刊授党校,2010,12:30-31. [11]石颖. 吉利并购演绎现代版“七擒孟获”[J]. 东方企业文化,2011,05:70-71. [12]李淑扬,齐菲. 浅析“七擒孟获”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68-69. [13]姜南. 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张红波. 明清三国戏曲研究[D].北京大学,2011. [15]李宏. 姚安县重点保护和修复三国时期古遗迹[N]. 楚雄日报(汉),2011-07-22004. [16]本报记者 尤莉 本报通讯员 陆扬. 从“三顾茅庐”到“七擒孟获”[N]. 江苏法制报,2011-11-02A01. [17]贯井 正. 《三国志演义》诸葛亮形象生成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18]张应二. 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6. [19]罗云. 越调《七擒孟获》的当代审美视角[J]. 中国戏剧,1993,04:14-15. [20]王保钰. “七擒孟获”真有其事吗?[J]. 史学月刊,1987,02:94-95. [21]李廷贵 ,陆显禄. “七擒孟获”可能真有其事——兼与王保钰同志商榷[J]. 史学月刊,1987,05:88-89. [22]罗荣泉. 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辨——兼论对孟获七擒七纵之不可信及传说失实之原因[J]. 贵州文史丛刊,1988,01:46-54. [23]李孝堂. 七擒七纵与伏波显圣——《三国演义》战例分析之一[J].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6:63-68. [24]周良沛. 《南国风》吹来的清风[J]. 中国戏剧,2003,05:25-26. [25]峰. “七擒孟获”新说——中国京剧院排演新编历史剧《泸水彝山》[J]. 中国京剧,2003,08:7. [26]陈雪阳,李桂芹. 论历史普及读物《三国演义》[J]. 社科纵横,2005,01:123-124. [27]龚敏. 清刊全本《新编三国志鼓词》考述[A].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第二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2007:15. [28]李福锁. 浅议霍州威风锣鼓[A].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3. [29]许汝贞. “诸葛亮文化专题旅游线”的设计与开发[A].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大学.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大学:,2009:4. [30]李伟. 涉县赛戏考[A].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傩戏学研究会:,1998:8. [31]紫烟. 效仿三国诸葛亮——《赤壁·车战无双》七擒孟获战场全攻略[J]. 电脑迷,2012,02:86. [32]蔡大方. 例谈解答名著题的策略[J]. 写作,2008,22:27. [33]张祖涛. 三国蜀汉的彝族民族英雄孟获[J]. 文史天地,2012,05:53-55. [34]邓沛.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J]. 军事历史,2002,02:76-77. [35]江玉祥. 论彝族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的孟获形象[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3:62-67. [36]薛琳. 关于诸葛亮南征的主战场[J]. 云南社会科学,2001,S1:257-260. [37]. 关于“七擒孟获”的史学研究——学术研究动态简介[J]. 遵义师专学报,1994,01:2. [38]原静,牛学武. 谈新编历史剧《七擒孟获》的艺术特色[J]. 中国戏剧,1995,09:9-10. [39]博一. “七擒孟获”的启示[J]. 冶金政工研究,1995,01:30. [40]赵俊. 石棉栗子坪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41]刘大印.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2]张鸣. 人态审美场的竞生之美[D].广西民族大学,2012. [43]李国帅. 近现代三国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4]黄绮炜. 叶逢春刊《三国志传》版本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5]李灿. 《三国演义》的情节结构分析[D].宁夏大学,2005. [46]李娜. 申凤梅唱腔与表演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7. [47]主任技师 金慰鄂. 七擒孟获中的瘴气[N]. 家庭医生报,2003/03/10009. [48]记者 高晓军 舒玮. 诸葛亮羽扇纶巾图惊现荥经[N]. 雅安日报,2009-05-31001. [49]记者 高晓军. “诸葛亮七擒孟获”留下民间传说[N]. 雅安日报,2009-11-15004. [50]. 京剧舞台“七擒孟获” 《泸水彝山》首演成功[N]. 中国文。
9.求一篇关于余秋雨散文特点的论文(2000字),要求原创,感谢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
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
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
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场千年的收伏战。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单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
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辰州傩戏毕业论文(庄浪县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