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肖邦夜曲op48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杨英良
浅析肖邦夜曲op48.no1
周山龙
(闽江学院音乐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周山龙:浅析肖邦夜曲
摘 :夜曲作为肖邦创作的钢琴音乐体裁之一,除了旋律优美、要浪漫恬静的音乐氛围之外,还包括众多的肖邦钢琴音乐元素,如对和声的灵活运用、装饰音的点缀等。真正反映肖邦音乐的是乐曲所体现的并不是空洞、华丽的音乐外壳,而是赋予乐曲内在的思想内涵及情感表达。文章通过对夜曲OP48.NO1的和声配置及曲式结构的分析,探究肖邦夜曲表达情感的方式及音乐特质。关键词:夜曲;和声;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09)06-0100-03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九年第六期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于1810年出生在华沙的热左瓦-沃拉。父亲是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在15岁以前作为一个音乐天才,在学习生活上一直都比较顺利。7岁开始第一次的创作,8岁第一次公开演奏等等的音乐现象都展露了这位天才钢琴家的才华,因而也成为贵族沙龙的宠儿。而从1830年开始,肖邦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由于法国的七月革命,肖邦离开了华沙,来到巴黎,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这个时代最著名的
2.肖邦 夜曲 Op.32 No.1 的作品分析 大概说一下作品的背景、意义、曲式
什么叫意义?又不是小学作文。
作品32号的两首夜曲差不多是1837年写完的,这一年出版,题献给卡米耶·德·比灵夫人。没有太多书信或者日记可以佐证这两部作品是出于什么目的创作的,但学界公认是肖邦对夜曲体裁的一次尝试。
作品32之1在调性上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作品开始于B大调,结束于b小调。这种做法在音乐创作中比较特别。传统音乐创作中,开始于小调结束在大调的作品很多,但反过来的做法通常不被认可。
曲式上看,这个作品有点利都奈罗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曲式,在巴洛克时期用在戏剧作品或者器乐协奏曲中,有点类似中国音乐的“合尾”,就是无论前面的句子如何展开最终都回到同一个结尾。肖邦的这首夜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个比较明朗、单纯,是同一个乐句的变化反复构成。乐句本身只有8小节,头4小节只用主属两个和弦。5,6小节是向下属和弦的离调。第7小节通过重属和弦回到标准终止式。接下去是一个和声上非常丰富的连接句子。13小节开始变化重复第一个乐段,增加许多装饰性句子,但和声上没有变化。
第21小节开始第二个乐段,按照传统的夜曲结构,这个段落应该是三部曲式的中部。性格上和第一个乐段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旋律整体以下行为基调,同第一个乐段产生明显对比。和省上从属调开始也是明显的对比。但在35小节突然回到原调下属和弦,并且回到与第一个乐段的两句相似的结尾上。这个结尾句包括36-41小节,明显比原先要长一些。原因是肖邦用了非常远的阻碍终止(B大调属的属的属),延迟了终止式的出现。42小节开始变化重复这个句子,用同样的手法进行阻碍和延长终止。
62小节没有让终止式完成,直接进入尾声,乐曲调性急转至b小调的六级和弦(可以算作小调终止式的阻碍)。接下去是很有意思的一些“宣叙性”句子。63小节,32分音符强调b小调的调性,和弦却用强奏重申小调六级7和弦,产生调性上的对立。64小节出现了同名大小调的两个K64和弦并置,最终转入柔板速度,坚定地停留在b小调上。
这个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推翻了原先夜曲作为小型独奏体裁,自身结构封闭,调性和声稳定的特点,而增加了许多意外、阻碍、转调甚至是义无反顾地远离起点的写法。被一些评论家称作“小型叙事曲”,音乐的内容大大增加。
两乐段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为肖邦这种构思服务的。如果是传统的三段式结构,一定会产生ABA的稳固结构。肖邦用利用利都奈罗的方式,取消了ABA,换成AB(句子上可以算作a-尾-a'-尾-b-尾-b'-尾的古变奏曲结构),进一步瓦解了乐曲稳固的外框架。
华彩什么的没什么可说,倒是那个属于反复出现的尾句前面突然的休止符,意义非常重要。这种突然休止的写法在包括舒曼在内的许多浪漫主义作曲家作品中出现,表现一种意外。而这种意外又是完全为作品的进展所服务的。
3.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研究现状是什么
降E大调夜曲 有关它的研究。
4.谁来帮我写一篇关于肖邦的夜曲的作文,
钢琴音乐史上,萧邦是最出名的作曲家兼演奏家,素有「钢琴诗人」之称,其作品纤丽哀□,深为妇女名嫒所爱,华格纳曾给他一个绰号为「妇人的萧邦」。
萧邦一八一零年二月二十二日生於华沙近郊采拉左瓦维拉(Zelazowa Wola) ,父亲是波兰血统的法兰西人,曾在伯爵家中当家庭教师。母亲是贵族的亲属,萧邦幼时仰赖母教实多。
~神童再世了~ 萧邦自幼即有音乐天才,八岁时就举行了第一次钢琴演奏会。 一八一八年二月二十四日是他八岁生日后的第三天,这一天,在华沙协会的名流们所筹划的慈善音乐会上,萧邦举行了生平第一次公开演奏,在座贵族都为之倾倒。
此次演奏后,萧邦被誉为「莫札特再世」,声明传遍华沙。当时,他在酒鬼老师怀契夫琪凡尼门下学音乐,深得其心。
一八二一年,为了庆贺怀契夫琪凡尼老师的命名日,年仅十一岁的小萧邦写了一首波兰舞曲献给他。次年,他师事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约瑟夫.艾尔斯纳,正式学作曲。
萧邦从小体弱,但无损创作,中学毕业时已写下作品第一号献给校长。 ~让人灵魂抖颤的地方~ 一八二九年七月,萧邦与三个朋友连袂前往维也纳。
说到维也纳,那是海顿、莫札特的圣地,才不过一年前,舒伯特和贝多芬也在那里,年轻的萧邦为自己能把足迹印在这样的地方,灵魂抖颤不已。 萧邦在维也纳开了两次演奏会,那优美的演奏风格、那突出的即兴演奏,每每使观众爆出鼓掌与万岁声。
音乐评论对此更是频频称赞。 秋初,萧邦回到华沙,他发现那儿还有一位偷偷进入他心中的女性。
她是刚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聚美妙歌声与□丽外表於一身的康丝坦翠。 ~用音符灌溉早谢的爱苗~ 但萧邦畏怯,不敢对她表白,只能单恋,唯一剩下来可供发抒情感的,只有钢琴与五线谱了。
当「F小调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慢板完成时,他终於明白了自己的爱。 今天,全世界所有的乐迷以一种陶醉的心境所弹奏或聆听的「F小调协奏曲」,原来就是未满二十岁的萧邦在淡淡然却又激怨如火的情感下产生的。
一八三零年,俄国革命风潮蔓延到华沙,此时华沙人心浮动,革命谣言四散。萧邦的父亲及老师为了爱才,劝他离开华沙,到外地去。
最后,萧邦决定去维也纳。 ~带著一把泥土~ 据说,爱国的萧邦是带著一把波兰的泥土离去的,此次离去,终期一生,他再也没有回去过波兰了。
萧邦在维也纳住得不十分顺畅,所以决定转往巴黎打天下。在半途中他听到消息,波兰虽一度争取到独立,但为时仅九个月,旋即遭俄国攻占,他义愤填膺,一面祷告一面哭泣,写下了作品十二号C小调的「革命练习曲」。
他的练习曲编号作品十号与作品二十五各有十二曲,著名的「离别曲」、「黑键练习曲」就在其中。 一八三二年,萧邦成了巴黎音乐界的宠儿,每天都是有喜有乐,众多的女性有如众星拱月般环绕身旁。
在那里他享受了一段自由奔放的空气,一口气写下适合在沙龙演奏的夜曲三首。 一八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六岁的萧邦与李斯特一起拜访好友亚古伯爵,在那里认识了著名的女作家乔治桑(George Sand)。
~诗人与男人婆谱恋曲~ 乔治桑对纤细而品格高超的萧邦十分有好感,但萧邦对这位女扮男装、不修边幅且充满野性的女人,起初只是觉得奇异而已。 乔治桑十八岁时结婚,生有两子,可是婚姻破裂,携二儿到巴黎专事写作。
萧邦刚开始拒绝去她家聚会,后来也禁不住地前往走动,渐渐地对她感到亲密。 也是在此时,萧邦的肺病开始恶化,乔治桑对他的照顾几乎可称得上无微不至。
一八三八年,他们听从了医生的劝告,到西班牙的马约嘉岛疗养。初抵此地,萧邦对当地自然之美赞不绝口,但好景不常,雨季来临,天天豪雨,有一天,萧邦去山径散步,回程遇上一场大雨,浑身湿淋淋,染上感冒,引起气管炎。
以后他的身体一直不适。 过了圣诞节,他的钢琴从巴黎运来,久未弹琴的萧邦,竟忘了十分虚弱的病体,著了魔似地弹奏起来。
在此他完成了一部份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小犬圆舞曲」、「船歌」与「军队圆舞曲」。 萧邦自幼身体就很虚弱,个性因此十分优柔寡断、不安、敏感而易怒。
乔治桑经过七年的奉献,对萧邦逐渐感到厌倦。 他们之间没有公开决裂,可是萧邦在回到巴黎后,就再也没有回到乔治桑的家中。
~送葬曲造化弄人~ 一八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萧邦病危,一位波兰僧人为他举行最后的忏悔及圣餐礼;乔治桑得知消息,立即奔赴巴黎,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十月三十日,萧邦的葬礼在马多莲教堂举行,当时采用的音乐就是萧邦自己作的「降B小调奏鸣曲」作品三十五「送葬」的第三乐章。
萧邦享年三十九。他绝对没想到自己所作的送葬曲竟是用来为自己送葬!他更没想到竟开风气之先,使后事的人都以这首曲子安灵。
然而,我们可说,这首作品是从萧邦的一颗永远纯粹而精美的心所发出的旋律,永远能敲动人们心灵,永远让世人怀念。
摘自音乐隧道。
5.毕业论文 写肖邦要怎么写
你好阿、帅哥、好巧额、我也是钢琴专业的学生。 毕业论文也马上就些了。。 不过我要弄的是关于拉赫玛尼诺夫的、我给你点小建议阿。 其实你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去背肖邦的曲子、你看过肖邦传没有?? 你看过之后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建议你阿、可以看看网上那些关于肖邦的生平小事迹、当然比如一些著名的曲集、比如、协奏曲、练习曲、夜曲、波兰舞曲、马祖卡之类的、= = (好像都是经典) 等等等等、这些是必须要知道背景的、还需要让别人帮着弄麽- - 靠! 比我还懒 、最重要一点阿、答辩时候当然你要准备几首非常熟悉的曲子的背景、还有从细节上没一个段落的感情分析、和声分析、处理分析、还要知道他年代的和他相关的一些代表人物。 对于他的作品创作上有什么帮助和影响等、不要死记、每首作品多少年创作的、要知道为什么创作、因为什么创作、给谁创作、创作时候心里想的什么、
希望我的回答 能够帮到你、如果还有不懂的、可以给我留言、我们相互探讨( 其实我也想准备肖邦来着- - 但我更喜欢拉赫 蛤蛤)、
6.关于肖邦的夜曲
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Op.27-1 4/4拍 小广板 三段体
这是肖邦的音乐特性的一个典型作品
内心的惶恐不安 沉痛的倾诉 又有火一般的热情
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的情节而沸腾着
先从技术角度说下吧
呈示部没有过多的技术难度
要注意的 就是左手低音的进行 要保持衔接的顺畅
每一个和弦的低音在力度上要一直 并精确的利用踏板保持低音的持续 但要清晰 不能混乱叠加
还有比如第6小节出现的C#-B的低音过渡 稳定性要强 后面的地方
此类比较多
特别提到一下 左手指法 要严格按照谱面要求
不要随意变更或者省略指法 会影响连绵不断的感觉
第20-26小节 增加了对位声部 注意右手每个手指的力度
要把每个声部弹出层次感
从29小节起的piu mosso是四声部织体
所以在弹某些贯穿整个小节的声部(比如1 5指)
不能受中声部的影响而变化不连贯
力度控制是这一段落的重点 要营造出蓄势待发的感觉
不断的积聚能量 在最终爆发开来
从53小节agitato起 有明显的中音声部的运动
如何在强力度中控制每个声部的进行 是非常考究功夫的
如果这一段把每个声部弹的混为一体
那么那种经历过阴暗 憧憬明朗世界的感觉 就完全变质了
还有这一段的结尾的自由速度 需要多听大师的演奏
如何传神的接入后续部分tempo primo又回到呈示部的旋律
注意一下终止式里力度的变化
按谱面标记来
这是肖邦夜曲中结构最阴郁、最壮大的一首
第一段以柔声奏出暗淡的旋律
经种种转调后 情绪越来越不安
这个呈示部的沉思性质与和声和织体上十分丰富 与有戏剧性的中段对比
无论是在平静的朗诵 还是在激烈暴风雨般的段落里
在形式和内容的展现上 都要演奏的非常清晰
特别是在涉及到tempo rubato的时候 一定要头脑清晰 努力控制好音色和整体速度
在这个基础上 才能更好的释放情绪
中段速度转快 出现悲痛的第二主题
逐渐获得力与热而转变为憧憬的明朗世界
中段的结构的力量和声音的浓重 像是交响乐作品的总谱
所以 在表达上 要对这些声音浓重的部分的配器进行深思熟虑
这样才能把握作曲家的意图和期望的表现手法
就这么说这么多吧 关键还是靠你自己去练习 不光是弹下来
更重要的是精雕细琢 才能弹好这个作品
7.肖邦夜曲赏析
我对此行无能- -从别的地方给你拽了一首,就降E吧
歌曲介绍:
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说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
降E大调夜曲Op.9-2
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曾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8.肖邦夜曲的人文风格和音乐风格
波兰民族风, 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是世界少有的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和思想献给钢琴艺术的音乐家。
他以异乎寻常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创了钢琴创作的新风格、新学派,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钢琴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至今仍放射出夺目光彩的珍品。他的这些作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肖邦少年时在家里常接触到一些具有较强民族意识的爱国知识分子,并深受他们的影响,这对肖邦了解民族文化、开阔知识眼界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可以说他是在波兰民族文学和民间音乐的熏陶中长大的,这较好地培植了作为他终身精神支柱的爱国情感。
1830年,肖邦带着一八家乡的泥土悄然离开祖国,前往巴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但他终生都极为思恋自己的祖国。在他的心目中,波兰被高度的理想化了,祖国已经成为一种渴望的象征。
海涅是少数几个真正能够理解肖邦价值的精英人物之一,他以自己特有的理性认识和优美文笔这样写道:“肖邦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更不是德国人,他有更高贵的血统,他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的国土,他的真正的祖国是诗的国家。” 肖邦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波兰民族风格的是波罗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
在这两类作品中,肖邦吸取了波兰民间音乐中富有特色的旋律因素,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个性。其节奏也是来自民间舞曲的。
在音乐结构方面,他在波兰民间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浪漫主义结构形式。在调式和声方面,也是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养料,创造出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色彩和声和转调原则。
玛祖卡是肖邦的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肖邦在华沙的时期,时常有机会到农村去游玩,在那里他总是被质朴优美的民间音乐所吸引,特别是民间的玛祖卡、库亚维亚克等舞曲使他着迷,这些感受是他创作玛祖卡的基础。
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舒缓、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以及飞快轻盈、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末拍上的奥别列克,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肖邦的玛祖卡。在58首玛祖卡舞曲中,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肖邦把玛祖卡已提升为一种雏形的艺术形式,不管他写过多少玛祖卡舞曲,它们却很少雷同,每首里面都有一种诗意盎然的笔触,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种新颖的东西。这些舞曲中充满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情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且丰富多样,时而忧郁、阴沉,时而光明和欢快,时而悲哀、沉思,瞬息间又被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所替代。
肖邦的玛祖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比较浓厚的民间风格的;另一种则属于市民阶层类型的,曲调线非常细致,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愁善感的市民气息。肖邦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都没有间断过玛祖卡的创作。
在最早的玛祖卡创作中,肖邦还未能真正把握住民间音乐的精神,整个结构上还不很完整、成熟,鲜明突出的民间风格也相当少见。肖邦早期创作的玛祖卡中较成熟的是第六号和第七号。
这些作品是在华沙时期创作的。在这些玛祖卡中,肖邦虽然很少一成不变地采用原来的民间曲调,但是它们的旋律却与民间音乐有着紧密联系。
如在作品第十七号的第四首中,舞曲的第一段音乐具有鲜明的异国情调,忧伤而阴郁,内心充满沉重压抑;而中段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真正的波兰民间“玛祖卡”的音调。这首乐曲的内容构思无疑是与波兰农村中的犹太人的生活相联系的。
肖邦的玛祖卡的创作对后来的音乐家有不小的影响,几乎肖邦之后的每一个波兰的作曲家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作品。此外,欧洲其他国家的作曲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肖邦的创作中波罗涅兹舞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种舞曲与玛祖卡不同,它不是直接来自民间,最早是为贵族沙龙作伴舞之用,后来才被城市业余作曲家移植到钢琴音乐领域中来。
到了19世纪,这种乐曲往往已改变了原来面貌,而成为应时歌曲和爱国歌曲。因此,肖邦的波罗涅兹也脱离了它本来的贵族沙龙气息,而成为被爱国主义思想所培育的作品。
肖邦笔下的这种中速的、三拍子的、乐段结束时具有典型节奏形式的舞曲,有向宏伟的大型乐曲发展的倾向,它密集充实的、和弦性质的和声,具有浑厚坚实特点的钢琴织体,常常发出管弦乐队般的音响,在形式结构上对称严谨。在音乐的形象方面,波罗涅兹的创作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即从早期的灿烂华丽、有辉煌的技巧性的波罗涅兹,发展成真正具有比较深刻内容的、严峻的、英雄气概的、激昂慷慨的波罗涅兹。
肖邦放弃了早期波罗涅兹中浪漫主义伤感的东西,而使这种舞曲获得悲伤的、宏伟的、爱国主义的气质。如果说《降A大调军队波罗涅兹》中响着光辉灿烂的凯旋式的号角,那么《C小调波罗涅兹》(0p.40)则是一首关于民族悲剧的史诗。
肖邦的个别波罗涅兹,如《幻想波罗涅兹》,无论在内容上或在艺术上,都发展成为十分复杂的作品。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0首波罗涅兹。
1817年创作了最初两首波罗涅兹(g小调、B大调),这两首乐曲不过是孩子式的尝试,是对当时同类体裁作品的幼稚的模仿,还说不上任何独创性,艺。
9.求一篇关于贝多芬或者肖邦的论文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
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
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
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
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
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
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 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的:"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
十九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对这个斗争 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
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茨基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你只要经常记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
正象波兰有祖国的大自然一样,也有祖国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的音响,虽然并不是每一颗心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他一再嘱咐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 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 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
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
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为此,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爱国心使他想留下;事业心又使他想离去。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
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
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 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为约翰(指十七世纪的波兰围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
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
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
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
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玛祖别克、克拉可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 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 肖邦离国几周以后,华沙就爆发了起义,并获得了成功。
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心情无比激动,曾拟回国,是他的挚友梯图士苦功他不要回去。当梯图士出发回国参加起义后,肖曾雇了一辆驿车追赶,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因未能赶上而返回维也纳。
这时,肖郑在给华沙的友人马图申斯基的信中写道:"为什么我不能相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华沙起义,一度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赶跑了俄国侵略军,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撼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可是,在取得胜利后不到一年,就由于波兰大贵族的背叛,使起义的成果被断送。俄国侵略军又重新攻陷了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又是在一个寒风萧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听到了华沙重新陷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肖邦夜曲毕业论文(浅析肖邦夜曲o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