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论文关于广州发展(交通)至少2000字
学生作品——地理小论文摘要:近几年,海珠区的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给海珠区的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如人群失业、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等社会问题及更大的资源负担、污染环境等环境问题。对海珠区的人口问题的探讨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珠区人口 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1.海珠区人口数据1.1近年人口变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广州市的人口不断激增,主要在外来人口的增加。而海珠区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中。
下面的数据能够说明海珠区改革开放后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这个表列举了从1998至2003年海珠区的人口总数和部分年份的城镇人口、农业人口人数。
年 份 数 据(万人) 净增人口(万人) 1988 人口6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67万人。 ---- 1990 人口67.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44万人。
2.68 1991 人口68.49万人,比上年增加8514人,其中城镇人口62.2万人。 1.01 1992 人口69万人.增加6670人.其中城镇人口62.7万人,比上年增加5000人。
0.51 1993 人口70.2万人。 1.2 1994 人口71.0万人。
0.8 1995 人口72.7万人。 1.7 1996 人口73.89万人。
1.19 1998 人口75.93万人。 2.04 1999 人口76.94万人。
1.01 2000 人口78.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42万人,农业人口7.13万人。 1.61 2001 人口80.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5万人,农业人口7.51万人。
1.91 2002 人口82.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02万人,农业人口7.21万人。 1.77 2003 人口83.04万人。
0.81 表:近20年海珠区人口变动此表制成折线图如下:从图上可以看出,从1988到2003年间,海珠区的人口在稳步上升,而净增人口数却微有波动。由此说明,海珠区的人口,是呈不断上升的状态,不过净增人口却不是每年都在增加,所以,当前海珠区人口的总体情况是——人口基数大,增长缓慢。
1.2目前人口数据表:近几年海珠区人口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户数(户) 281412 289892 297172 303744 常住人口(人) 854358 877050 890512 907902 流动人口净增(人) 7927 14670 5236 10382 同时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海珠区外来人口总量规模大。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州市海珠区外来人口总量为474937人,其中:常住(居住半年以上)394036人,暂住(居住不满半年)80901人,在广州市十区两市中居第四,仅次于白云、番禺、天河区。
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十年外来人口增加了401187人,增长5.44倍,年均递增20.47%,而户籍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1.84 9/6。可见,海珠区十年间外来人口的增速远高于户籍常住人口。
海珠区外来人口惊人的增速及总量规模表明,外来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对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把海珠区跟广州市其他区和县级市相比较,能够知道本区在广州这个人口大城里的排名。
下面就拿1999年广州市各区、县市的人口总量和增长数、人口密度来比较 资料来源:。
2.地理作业:关于广州交通现状的调查报告(不少于800字)
一、基本情况介绍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受交通运输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机动车保有量和机动车驾驶员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道路交通参与者的急剧增长给原本捉襟见肘的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和道路交通事故也乘虚而入。
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2005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死亡98738人人,伤残469911人,直接经济损失18.8亿元,万车死亡率为7.6,居世界首位,比交通高度发达的美国还高出2%之多。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度,我县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544起,死亡136人,伤残881人,直接经济损失163.992万元,与2004年事故四项指数相比,分别上升了58.68%、下降8.11%、上升27.5%、下降9.7%,占全县所有安全事故四项指数的98%、92%、96%、95%,居各类型安全事故第1位。
道路交通事故已经严重危及我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引发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我县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建设,甚至有可能制约我县经济的进一步高速持续发展。 人口的增加,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驾驶员人数的增多,乡村道路里程的延伸,导致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日益严峻,现有的路面有效警力和交通安全管理模式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前影响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虽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道路交通流量迅速增长,但是现有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还不适应迅速发展的人、车、路的需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影响我县道路交通安全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人的因素直接影响我县道路交通安全。
2、影响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二大因素,车的因素。车是指机动车、非机动车。
3、道路条件和道路环境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三大因素。 三、调查建议 从笔者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人多、车多、路况复杂而路面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想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车辆的安全行车性能,完善道路的基础设施,笔者认为必须想方设法走出一条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之路。
走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之路,就要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要认真依法履行职责,及时研究、探索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长效机制,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道路安全畅通,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在此,笔者就推进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初步建议: 1、完善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机制。
要设立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对本行政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实行统筹协调,同时,制定交通安全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分析交通安全形势,协调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汽车产业、交通运输、道路交通基础建设等工作。 2、建立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三是建立群防群管工作机制。只有责任明确,机制科学,才能做到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3、建立科学的交通安全宣传模式。《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的措施有明确规定,要实现由交警一家唱独角戏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宣传教育的转变,使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4、建立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监督机制。要把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保障交通安全的情况纳入目标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对于交通安全措施不得力,安全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道路交通事故多发,事故隐患突出的的单位,要实行“一票否决”,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和法律责任。
5、建立交通管理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自治。为强化对驾驶员的自我安全教育管理,应成立了机动车驾驶员协会,主要由机务、安全部门负责人组成,承担驾驶员的日常安全学习教育,协助交警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行车竞赛活动。
四、结论 通过对我市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到我市的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道路交通事故依然是影响并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为缓解我市的交通压力,提高全市人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确保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安定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就必须改善我市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
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交通安全的社会化管理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市的道路交通环境,才能维护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我市经济进一步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累死去。
.希望我的答案能使您满意。
3.城市公共交通拥堵现状与对策思考毕业论文,一万字!!11.30前,谢
参考一下: 关于改善 城区公共交通拥堵状况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大力推进“两基地一中心”建设,国民经济呈现跨越发展态势,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目前,榆林中心城区面积已扩展到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42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升。新的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第四版)正式批准实施,人口规模近期50万、远景100万,城市规划区221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400平方公里的晋陕宁蒙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全面确立。
但是由于榆林城区规模的扩展,人口和车辆的急剧增加,在城区主要路段和特殊时段出现了堵车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加之城区公交基础设施和规划道路相对滞后,车辆拥堵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切实改善城区交通状况,缓解公交停车及长途客运站建设瓶颈,进一步健全城市交通体系,我们对榆林城区交通状况进行了充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城区公共交通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市主城区有常住人口42万,加上流动人口约有55万人左右,城区现有各类机动车58600余辆,其中汽车约27600余辆,有摩托车、三轮34000余辆,有非机动车约8万辆左右。区外车辆进入榆林市区的车辆日流量近10000余辆。
近年来,随着我市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区总体市容环境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城区内车辆行驶无序、乱停、乱放等现象还屡见不鲜,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已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区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社会问题。
(二)长途客运站。榆林城区现有两个汽车客运站,一个是位于榆阳中路的榆林汽车站,另一个是位于迎宾大道的榆林汽车站客运北站,都隶属于市恒泰汽车运输集团公司。
榆林汽车站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榆林最大的汽车客运集散地,主要经营发往榆林以东、以西、以南的客运车辆,日发送旅客8000多人次,多年来虽多次进行改建扩建,但由于有效使用面积较小,停车场地紧张,致使站内设施及综合服务功能落后,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且该站所处位置已成为榆林经济中心,人口密集,车流量大,交通拥堵严重。2007年为了缓解榆林汽车站停车场地紧张和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市恒泰汽车运输集团在迎宾大道旁租赁官井滩村15亩土地,建设榆林汽车站客运北站,主要经营发往榆林以北及过境客运车辆,暂时缓解了榆林汽车站的运输压力和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但该站面积狭小,综合服务功能有限。 (三)城市公交。
目前,榆林城区有公交线路13条,营运里程187公里,有公交车196部,长途客车350辆,共有出租汽车公司9家,出租汽车998部。2009年榆林公交共完成公交客运量8912万人次,运营里程达741万公里,车厢服务合格率98%,正点率97%,乘客满意度96%。
出租汽车完成客运总量2000万人次。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公交站场设施落后。
各条线路公交车基本没有场站设施,处于“马路”作业状况;二是公交线网布局不完善、站点设置不合理,部分区域公交吸引力较低。按照建设部每万人拥有12标台公交车辆的部额标准,建成区人口以42万计,中心市区应有公交车辆480余部,而榆林市公交公司目前拥有车辆还不到标准的三分之一;三是车况较差。
现有车身太短,座位太少,空间狭窄,高峰时期非常拥挤,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层次不齐,服务水平低下;五是公交建设财政投入较少,社会效益得不到显现。 二、对策建议 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公交、长途客运站及城区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推进公交及长途客运站建设。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区公交和长途客运站建设已明显滞后,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按照榆林市人民政府2010年第36次专项问题会议《关于榆林城区汽车客运站及公交车站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加快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建议加快启动城东、城南、城西、城北长途客运站及公交车站建设,达到长途客运和城市公交无缝交接,方便旅客,实现市政府“一年内缓解城区交通拥堵,三年内从根本上解决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的目标任务。
同时,制定出台具体的《榆林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确立城市公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给予公交企业财政补贴,鼓励群众乘座公交车,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二)合理改造城区十字路口,提高车辆通行能力。
目前由于主城区的人民路与文化路、人民路与长城路、榆阳西路与长城路、榆阳西路与常乐路、榆阳西路与航宇路、文化路与保宁路、文化路与青山路、文化路与柳营路等十字路口直行车辆与右转弯车辆共用一条道路,一些直行的车辆遇红灯等候放行时占据了右转弯车辆的去路,导致许多右转弯的车辆也被迫排队等候。这样,直行车辆与右转弯车辆混在一起,往往一排就是一长溜,塞车现象几乎天天发生。
经对比分析,建议对新老城区容易发生拥堵。
4.城市交通拥堵类的论文 ,应该从哪方面着手
要解决拥堵问题,必须从几方面着手:靠合理的规划和大力建设,提高道路和交通设施的能力;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如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提高运输和通行效率,让每个开车、坐车的人都能随时随地得到交通信息;加强交通管理,解决秩序问题,如靠信号控制解决排队问题,谁走谁不走,谁先走谁后走,也就是通行权的取舍。
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行驶权分配问题。我有一个观点,谁的效率低谁就让路,让乘客多的车先通行。
大载运量的公共交通效率高,所以大力优先发展公交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的必由之路。真正实现公交优先,应该在规划、用地、投入、政策上优先,更好地解决公交站场问题,在通行上优先,给公交车专用信号、专用道,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吸引大多数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的论文
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世界难题,而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是目前中国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对于这一热门课题,特别是最近民间掀起热论“迁都治堵”,在这里我想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空前繁荣,特别是近10年来汽车数量增速惊人。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仅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现已超过470万辆。
这确实使高收入人群得到了更好的享受,但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却是公共交通日益拥堵造成工作生活的诸多不便以及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这就形成了一种“以影响所有民众的利益来为高收入人群享受买单”的不和谐现象。
高收入人群享受无可厚非,但是如何既让高收入人群享受又保证全社会民众的利益不受损害,这才是我们要研究的基点,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途径。 首先我们来分析交通拥堵的缘由。
交通拥堵在城市的出现,一般表现为单位时间内路上行驶的车辆数量远超出路面的正常通行量(交通事故产生的交通拥堵除外)。要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就要控制单位时间内行驶路面的车辆数量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
我国交通方面的专家习惯套用外国成熟的经验,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等,以作为治理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虽然这些措施能限制一定的车流量,但这种“贴膏药”式的权宜之计并非大中城市的“治堵”之本。
听说最近又要出台“拥堵费”等等;这些措施在别的国家有着成功的范例,但在中国城市未必收到预期效果;这样平摊费用的方法既不公平又不合理;这种收费方式容易让百姓理解为创收手段,其效果可想而知。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用车习惯,扭转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只能成为我们的美好愿景。
因此,我认为只有改变有车族的用车习惯,让他们自觉地减少开车时间,更多的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才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所在。 我们如何改变这些有车族的用车习惯呢?根据我国国情,不能单靠政府简单的行政干涉,而必需形成一种长期稳定调控的机制——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
我认为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高油价”和“回补率” 组合机制来改变有车族当前的用车习惯,从而让路面上行驶的汽车数量长期处在正常的范围内。 怎样用“高油价”和“回补率” 组合机制来进行操作呢?我先向大家介绍 “回补率”的概念。
例如,有车主购买100元的汽油,相关部门在月末时贴补车主40元,回补率等于车主获得的补贴金额40元除以购买汽油总额100元的百分比,即40%。 在实际操作中,全国可以实行统一高油价,再根据本地区城市的“回补率”给车主补贴。
“回补率”具体要求如下: 以区域划分:一是回补率以地区城市为中心,确定其回补率;城市越发达回补率越低。二是以所在地区城市回补率为标准。
各种车辆根据它的用途等因素参考,本地区城市回补率乘以一定系数,就是该车辆的回补率。我们可以推断出,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的“回补率”最高,其次是出租车,私人汽车回补率最低。
其它车辆以实际情况而定回补率。 以车程划分:每月行驶的车程不同,回补率不同。
除公交车和一些特殊公共服务性车辆外,不同用途的车规定每月最高行程。如在规定行程之内参照以区域划分的第二条“回补率”,如超过此规定部分,降低回补率,甚至不回补。
以时段划分:时段不同,回补率也不同。 我们把一天24小时分为三个时段:高峰时段(7:00—9:00和16:30—20:00),一般时段(白天其余时间),低谷时段(20:00—第二天早7:00)。
除公交车外,其他汽车高峰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低,低谷时段行驶的车程回补率最高。这就需要汽车统一安装一种智能电子里程表,以方便统计不同时段的车程。
此外,各个城市的“回补率”可以根据各自的交通状况进行定期调整。在调整之前要通过调查取证等手段来确定是否调整,调整多少,然后才能公布实施。
在特殊时期,还可以采用更加严格的调控方式: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我们通过降低主办城市回补率,减少各车辆的当月总车行程等措施,从而达到目的。
另外,使用天燃气做燃料的汽车也可以采用这一调控机制,以柴油为燃料的运输车辆可放松调控,以降低企业或个人的运输成本。 在具体实施这一机制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在回补率高的城市购车,到回补率低的城市使用等投机行为,我们可以采用就低原则,即使用低回补率城市标准进行回补。
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公开、公正,依法办事,如有违规,必须严惩。 那么,车主又如何按车辆的“回补率”领回补贴呢? 每辆机动机在交通部门都有确定自已身份的相关信息,如:车型号、排量、用途、车主姓名等等。
相关部门以月为结算单位,根据当月行驶车程和购油发票以及车辆全部信息,结合它的回补率,计算出各车主当月的回补所得。回补方式可借鉴我国的电费收取方式——通过一卡通或现金的方式回补。
但是有人又会提出疑问:调高油价多出的庞大资金最终会流向哪里呢?如果只是简单的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广州交通拥堵现状毕业论文(地理论文关于广州发展(交通)至少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