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舆论 论文怎么写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
2003年8月16日,有关媒体报道了刘涌二审被改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其团伙成员宋健飞被核准死刑并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的消息,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关注。网民纷纷撰文抨击司法黑暗,间接促使中国最高人民法院50年来第一次提审普通刑事案,并罕见地推翻沈阳高法的判决,改判死刑,立即执行。
此外,在美伊战争、反腐倡廉、为农民工“讨工钱”、三农问题、教育乱收费、学术腐败、处女卖淫、“宝马车撞人案”等事件与讨论活动中,网络舆论都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以至于有人把2003年称为“网络舆论年”。
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
但是,尽管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网民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可这类网络言论是由网友自由随意发言、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而且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社会舆论分散、网络色情问题、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导致妖言惑众、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国外文化入侵等问题相继出现。
2.新时期提高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建议论文,怎么写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2009年02月27日 星期五 下午 02:26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论 文 选 题 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 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 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 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 对《环球时报》经营模式的一些思考 地市级党报的广告经营初探 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盈利模式探析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中国媒介购买公司发展历程探究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 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今传媒的启示 中外讣闻报道的对比分析 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 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研究 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运营前景探析 博客现象研究 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象及前景分析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网络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 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构建与培育 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业与发展对策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研究 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 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 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 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 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试析解读新闻中的"解" 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 新闻发现与综合新闻 工作报道与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 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 谈文学期刊的时尚趋势 论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 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 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 论采访的技巧 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 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本专业选题要求紧靠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选择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进行论文书写。
以下选题供参考,希望大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与写作,特别强调的是本科选题不要太大。 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 评“用事实说话” 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 012 马恩新闻思想研究 013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014 刘少奇新闻思想研究 015 近代新闻思想研究 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 论新闻客观性 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21 《都市快报》之我见 022 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023 邵飘萍研究 024 韬奋研究 025 范长江研究 026 旧中国的百科全书??《申报》研究 027 浙江新闻史研究 028 建国以来新闻史专题研究 02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研究 030 邸报、京报、小报的研究 031 近代外报研究 032 维新报刊研究 033 近代新闻业务研究 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 035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研究 036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研究 037 鲁迅、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现象研究 038 中共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研究 039 国民党各个时期新闻政策研究 040 略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深远意义 041 大众化报纸研究 042 十九世纪廉价报纸成功的原因 043 美国著名报人和报纸研究 044 客观报道、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评析 045 西方著名新闻媒介研究 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 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48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走向 049 西方报纸商业化(或垄断化)之我见 050 试析鲁珀特.默多克的经营特点 051 竞争中的美联社(或路透社) 052 报纸与网络 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 采访技术初探 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 略论新闻导语 066 新闻背景初探 067 新闻结构探讨 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 略。
3.关于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措施问题,求教了,论文急需
真正的能够化解舆情危机的方法,还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汇总舆情,再进行有效的疏导。也即是:网络舆情监控 堵不如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以行业常用的乐思舆情系统为例子: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 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舆情监控,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4.高分求论文提纲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各种情绪、意见和态度。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又容易形成网络群体事件,即网民为了某种相同或类似的目的,自发地、无组织地利用网络大规模地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的信息,制造舆论、发泄不满或发表评论,以达到轰动效应或实现某一诉求。 如何理性对待网络舆情,尤其是如何合理定位网络舆情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应当说,网络事件是由“合力”促成的。笔者认为,对权力缺乏信任感以及网络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是网络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
首先,民众对公权力缺乏信任。一般而言,民众对公权力信任程度源于个人长期的生活体验,是自身对已往历史之经验沉淀的结果。
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增多,权力机关或官员行为失范现象不断曝光,许多民众通过自身的感受或间接的方式,已经积累了对一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为了质疑公权力,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地发布和传播事件中公权力瑕疵之处(或者没有瑕疵,只是制度本身不合理),以制造舆论、发泄不满,最终形成网络群体事件。
其次,对公权力监督的失灵。权力导致腐败;为了防止腐败,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在我国,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方式包括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等。毫无疑问,这套监督体系对规范权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必须承认,有些监督对于防止权力越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在权力监督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形下,民众开始利用网络围绕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炒作并扩大其影响,形成规模浩大的网络舆论大潮,尝试以舆情监督公权力,最终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一些案件中,如“周正龙拍虎案”、“许霆盗窃自动取款机案”、“邓玉娇案”,网络舆情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其初衷。 对权力的监督,除了来自权力体系内部的监督外,权力之外的监督也不可或缺。
舆论监督,尤其是报刊、广播与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监督,应当是权力体系外监督公权力的主要力量。相对于网络,传统媒体在信息传递速度和广度方面有其自身弱点,如报纸新闻报道要经过采访、成稿、编辑、刊发等程序,而且其空间有限决定了其承载的信息量有限,电视广播同样也具有上述特点。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具有传递信息快、受众面广、承载信息量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网民自由公开发表信息、表达意见的渠道,网民们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
再次,集体无意识也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这种“无意识”往往表现为冲动、易受暗示、轻信、缺乏理性思考等。它隐藏在网络群体成员内心深处,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就会出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态度。
以网络为依托,民众发表各种言论与意见,当某一事件出现了具有吸引力的、引导性的言论时,就会有人跟帖表示赞同。随着跟帖人数的增加,群体之间不断强化着心理暗示,受到感染的民众往往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而只有目标基本一致的舆情指向。
舆情与司法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舆情监督司法是民众舆论监督的体现。现代民主国家都承认舆论监督是民众的基本权利。
我国法律也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宪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第41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司法是现代法治的基石。
司法活动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包括裁判者应直接与当事人、证据接触,控辩双方有同等机会举证、质证,裁判结果只能来源于具有可采性的证据等,这些决定了司法活动不能受外界的干扰,否则裁判过程以及过程产生的结果就会失去正当性。我国宪法第126条也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可以说,在所有的国家机关中,司法机关与民主之间的距离是最值得斟酌的。 不可否认,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本身的性质之间存在着冲突。
舆论监督诉诸公民的情感和常识,具有浓重的道德色彩。另外,一般大众并不直接接触当事人和证据,对某个事物的评判往往凭借他人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具有单方性。
一件有影响的案件或事件曝光之后,一些帖子(包括评论甚至抨击性语言)在网民活跃的论坛、社区以及博客等公共空间中通过反复转载或者通过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迅速形成舆情。随着信息在网络上大规模的扩散,最终演变为网络群体事件,如刘涌案、黄静案、邱兴华案、周正龙案、许霆案、习水嫖幼案、邓玉娇案等。
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均有对案情具有倾向性的引导和未审先断的评论,容易造成法官屈。
5.你能不能帮我写一份论文提纲,论文题目是浅析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
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探析郭婷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在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都会产生许多社会舆论,而舆论又会反过来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整个社会舆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走向对于危机的进展起着深化危机或缓解危机的重要作用。鉴于网络舆论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并研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公共危机 网络舆论 舆论引导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对公共危机的定义在我国,“非典”危机发生之后,学界开始普遍关注“公共危机”这个概念。公共危机的涵义可从公共和危机两个方面来理解。公共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共同,即社会的共同领域、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危机是属于组织危机,而且关系到全
6.政府在重视网络舆情方面有哪些措施
我想问一下省长,如何重视网络舆情,有没有具体的执行计划和载体?比如说建立专门的机构或网络平台,倾听网民意见建议。
姜大明: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加强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山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网络舆情,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省、市、县三级政府网上信箱以及省内重点新闻网站的“网上民声”类载体,认真听取广大网民的意见建议,建立了完善的留言回复办理机制,切实保证广大网民的合理诉求得到妥善解决。当前,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已经成为广大网民熟知善用、反映社情民意较为集中的平台,与之相呼应,目前,山东已有不少部门和单位相继开办了政务微博,各级“政务微博”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崭新姿态,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跪求
论大众传媒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 【文章概述】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传播速度愈来愈迅速。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大众传媒的权力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的影响展开讨论,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大众传媒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
【关键字】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传媒权力 【正文】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①。
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 作为一种社会化机构,大众传媒的权力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传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或显著或隐性的社会控制功能。 一在社会政治方面,大众传媒发挥着传递政治信息、参与政治决策、进行舆论监督与引导的作用。
大众传媒可以使信息在几分钟之内传遍全世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收看世界各地的政治新闻。信息传播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其任务是将信息、政令准确而迅速地传播给受众,以达到服务受众、影响受众的目的。
大众传媒通过自己在沟通信息、传递信息上的独特作用,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延伸了政治活动及其影响的范围。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在政治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在竞选活动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另外,统治者要使自己确立的意识形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也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政治信息从权力的金字塔尖向下一直传输到最底层民众,这就需要控制各种传播媒介使其为统治者做各种舆论上的宣传,使人们接受统治阶层的思想文化,从而巩固其统治。
马克思曾经说过,“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再者,大众媒介作为舆论公器,可以通过为公众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来使社会舆论得到表现。
大众媒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现实,反映公众意见和呼声,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政治发展起到制约和限制作用。正如社会学家C·库利的著名断言——“印刷意味着民主”,所表达的正是大众媒介所具有的解放思想和舆论整合的民主力量。
不仅如此,大众媒介还可以通过对公众进行议程设置来引导舆论。200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法籍华人高行健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高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华人作家。
这一事件在国内主流媒体上鲜有提及,甚至有人惊问“高何许人也”,这与传媒对大众的日程设置不无关系。 二,经济方面,大众传媒既是广告传播的主要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消费习惯和方式;其本身又是一种产业形式,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政治活动一样,经济活动与大众传媒同样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借助信息传播这一基本的社会过程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而对于经济活动中的社会管理控制,更是离不开大众媒介。 其一,任何广告想要发挥其作用,都必须借助于传媒作为其传播的载体。
就广告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而言,大众媒介应当是全部机制的核心部件。因此,“广告经济影响的实质,是媒体对社会的经济控制的一种形式”。
首先,通过广告这种营销性质的传播活动,媒介成为社会经济生产的重要一环。离开传媒和以其为载体的广告信息的传达活动,现代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转。
再次,媒体上的广告通过宣传某种价值观而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例如,都市白领之所以喜欢到星巴克喝咖啡,讲求的是一种品味与情调;爸妈说“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其二,上世纪30年代以来,媒介产业化趋势明显。在西方,媒介作为一种产业已有了相当长的历史。
这种产业不仅包括原有意义上媒介集团,还包括了具有广告代理、信息咨询和物流配送等相关事业的完整产业链。如默多克的传媒帝国掌控着全球52个国家的780家企业,覆盖地球1/3的人口。
他拥有美国福克斯电视新闻网等22家电视台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控制着英国30%的报纸发行量;他拥有香港卫视和凤凰卫视,有3500万个中国家庭可以通过卫星收看到他的节目。其经营业务之广,覆盖人数之众无人能及,真正实现传媒资源互动、连锁运营。
其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又为媒体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信息产业前途无可限量。
不夸张地说,把握了以传媒为主的信息产业也就掌握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
8.求:舆情 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我国从事舆情服务的主要机构 目前,我国从事舆情的服务机构按其依托的平台及工作侧重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党政机关和准政府组织舆情服务机构、学校和科研单位等学术团体舆情服务机构、重要新闻媒体成立的舆情服务机构、从事舆情监测系统开发的软件公司及调查机构。
这四类机构及其成员在研究上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化的舆情研究环境。 一是党政和准政府组织的舆情服务机构。
它依托中央和地方宣传思想工作系统,专门组织开展全国性舆情信息的汇集、分析,并以咨询报告的形式报送至相关决策部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类有官方背景的组织基于其垂直的组织结构和拥有的行政资源,为社情民意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不少便利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政府网络舆情毕业论文(网络舆论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