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洋务运动的论文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基础、政治因素、思想文化渊源和有利的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析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具体阐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的产生、内涵及其评价。
关键词:洋务派;中体西用;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资本主 义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
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
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
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
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2.我要写一篇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论文
历史议论文: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
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3.求《试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的论文一篇 不要大众化的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
经过30余年的洋务运动,在1895年的 甲午战争 中被证明破产。李鸿章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黄仁宇 在《 中国大历史 》指出,所谓“洋务”乃由于 西方社会 注重效率,与中国传统社会习惯大相迳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之约束,而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响。如开办各类实业工厂,社会上需要有各类商业组织作配合,如零件、银行、保险等等,但这些在十九世纪的中国都全付阙如;会计没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会计帐目不能有效核实;人事管制漫无标准,盖因传统文化欠缺现代人事管理思维。
不过洋务派在抵制商品输出、促进思想解放、刺激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等方面依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论赫德、海关近代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连心豪;詹庆华 <正> 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是同洋务运动最有关系的一个人”,中国海关的近代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它们为洋务运动史研究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赫德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 无论什么运动都需要一个舆论准备和发动的过程。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开明分子为了解救清政府于内忧外患,主张采用西方利器以谋求自强,于是形成贯穿晚清的洋务运动。
【DOI】:cnki:ISSN:1000-422X.0.1993-01-009【正文快照】: 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是同洋务运动最有关系的一个人”,①中国海关的近代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它们为洋务运动史研究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
赫德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 无论什么运动都需要一个舆论准备和发动的过程。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开明分子为了解救清。
5.关于 洋务运动与民治维新 的小论文,600到800字
洋务运动既是清政府保皇自救的一种手段,也是晚清政府为了改革创新,积极地适应社会的潮流,为日益腐败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使晚清平民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看到了自身的差距。
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地,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有限度的阻止了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为后来民国时期的中国工业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洋务运动中留学输洋这一条,为中国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如詹天佑、鲁迅、顾维钧(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民族英雄)。
太多太多。还有就是北洋水师、马尾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开平煤款、滦平煤矿、汉阳军工厂(汉阳造,很有名的)等,总之,洋务运动的积极性贯彻了中国一百多年,直至抗日战争时,汉阳造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军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开平煤矿仍是中国最大的煤矿,江南造船厂,今天还是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
总之,洋务运动的伟大使中国人至今受益。 明治维新是如本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所进行的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很显然地,明治维新已经超出了当时日本统治者所期望的需求,它带来的方方面面使国贫民弱的日本转瞬间跨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0到300多年的历程,所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对日本,甚至与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明治维新与中国的鸦片战争发生在同一时期,但不同的是,中国选择了拒绝,而日本则选择了门户洞开。结果,20年之后的甲午战争将两个国家彻底区分开来,日本从此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直至在大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轴心国组织,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6.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论文
总体大纲有这几个应该,。
第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 的一部分,
第二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第三洋务运动 是地主阶级为主导的一次中国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例如慈禧太后,挪用军费起建颐和园,又极力阻挠洋务运动的发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所谓「洋务」乃由於西方社会注重效率,与中国传统社会习惯大相迳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之约束,而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响。如开办各类实业工厂,社会上需要有各类商业组织作配合,如零件、银行、保险等等,但这些在十九世纪的中国都全付阙如;会计没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会计帐目不能有效核实;人事管制漫无标准,盖因传统文化欠缺现代人事管理思维。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也有一定成就,影响日后中国的发展。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中国在洋务运动其间引进西学,促进思想开放。而引入西方科技,则令中国开始现代化。期间创办的同文馆,培育不少人才,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习得技能,这些学生对西方科技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中国日后发展有莫大帮助。
7.求以洋务运动为主题写史纲论文
对于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一点探索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更多的有人说是失败的。
其实,都只是见仁见智了。这是一场无奈下处于压迫后的运动。
不论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不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也不论是部分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总归不能避免一个事实:处于被动中的中国,被历史无情的推向了一个自己必然要经历的考验。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走到了1840年,必然将酝酿着一场变革。
持续的文化传统可能就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注定要受到冲击。鸦片一战,致使中国的思想界猛然觉醒,至少意识到了一点我们在纯粹技术方面的差距。
至此,我们终于在被动的情况下产生了“自强”的意识。虽然只是思想界的开始,但是这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开展多少起到了一些理论上的奠基作用。
个人认为,1840年的那次是最早的直接原因,其后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不过,就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来说,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发展必然性造成的。
(也就是一种历史必然)这里暂且不去追究李约瑟问题的求解,就事论事的说,洋务运动的确是一场影响颇大的社会有识之士的积极探索。具体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曾李左张等四人的努力。
或许这正是人们所诟病的那样,这局限于一种社会小范围的改良,没有真正成为全民的运动。不过这其中的辛酸可曾是人们所想到的?首先,真正的统治阶级是要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
在某种条件下,我们看待这种运动可以是接近一种类似于“恩准”的含义。其次,也是书中所提到的那样,西方列强并不是真心愿意帮助中国发展洋务。
最终的攫取资源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由这点来看,这种不得不进行的“自强”却也有了一点悲壮的色彩。
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看,洋务运动是一种必然,而“小众范围”下的维系也是一种必然。大规模的开展不仅会触动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会令外国势力不满。
后者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的目的只是更进一步便于控制中国罢了。其实,归根结底是中国没有深厚的基础区开展一次健全的技术革新运动。
这里所指的“技术”应是一种从操作层面上说的,与深层次变革相对应的“革新”。新式学堂是开办了,但那只是为了培养表面意义上的技术施行者,而并不是技术的开发者、探索者。
我们每年的确是引进了很多西方先进技术,客观地说,这位开拓国人视野和中国最早期的民族资本起步都做出了一点贡献。但这种起步并不是由底蕴的资本开始。
由学者说过,近百年来,真正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地方只有西欧,只有那里才是真正具有开创力的。对于中国来说,一味的简单移植,不仅忽略了本国的国情,也使国家的发展因此畸形的产业而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现在看来,至少以我们眼中的历史观来判断,那时的思维却有些天真的成分。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高层内部确有的无奈,但是至少可以说,那种改革离真正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可能是一厢情愿罢了,西方资本主义者可不会有如此简单的头脑。甲午一败,看起来是我们内部指挥有问题,因为从纯技术角度上说,北洋水师比不比对手差。
但是除了指责那些旧派作风的官员外,的确还应该考虑一下深层次的问题。的确,基础太薄弱,不具备深层次开展的条件,一切表面上的努力依然只能是为表面上的饰金而已。
比如,具体从科技方面来说,那时的我们只能是学习西方,而很少有自己开创性的东西。也难怪,封建落后的制度早已让中国的科技传统失去了紧跟世界的步伐。
况且,在当时环境下,任何施行方式都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科学产业化要求学者们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在19世纪末的欧洲,已经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而中国呢?让“阳春白雪”们投入生产实践,礼教不许,成何体统!可以这样说,西方的研究是真正为了研究而研究,而中国只是为了某个现实存在的实体去“研究”。这样,进步与发展也只能是局部的,并且会受制于人。
中国不仅仅没有这个方面的科学传统,也缺少其他很多现代化的传统。然而一切的一切,只是自己固有的传统无法再与世界去匹配了。
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走向共和》,看着看着就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壮之感。尤其是当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真的是无可诉说的样子。
是指挥的错吗?不完全是。是统治者的错吗?不完全是。
那么是李鸿章的?显然也不完全是。可以说谁都有责任,但又不能完全推于某个具体的责任人。
看着有些凄惨、无奈、悲凉、壮烈、郁闷、苦痛……可以想出很多词语来描述这种心情。内心中无法阐释的不悦满腔,但似乎又没有什么办法。
从历史的角度看,突然又猛地觉醒:这就是一个多世纪以前中国的命运,本应如此的,这是无法避免的。自从数百甚至上千年前历史埋下的分水岭开始,这一切就是迟早要发生的。
人类的性格总归就是那样,没有选择。从宏观来看,洋务运动是被压迫者的一点被动的尝试、一声呐喊。
可这声呐喊已经太迟了,这种性质总归是要退缩为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而已。社会的大手术才刚刚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毕业论文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