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医结合论文咋写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
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
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
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
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
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
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
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 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
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
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1.6%左右。
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
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
2.求一篇关于中医内科学的小论文
2010年07月,29(4)中医教育ECM肖永华,女,博士,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临床见习带教工作,是中医内科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医诊疗技能的掌握。临床教学中,应突出中医四诊方法的应用,加强“望、闻、问、切”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路,深化和拓展课堂理论知识。临床带教过程中,有意识帮助医学生进行从“学生”到“医师”的角色转换,也有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让学生朝着成为具有时代感的中医医师的方向努力。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紧密结合的桥梁,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医药院校学生今后的中医临床水平。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1]39。教授学生应用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是贯穿中医内科教学的核心问题。
我校中医内科学科是教育部最早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学经验丰富。长期以来重视实践教学,除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特别强调临床见习不可或缺,一贯提倡中医药院校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应用中医药知识的技能非常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448。
研究显示,加强临床见习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甚至希望能增加临床见习时间[3]。因此,如何改善现有的临床带教方式,高效利用临床见习学时,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值得认真思考。
1强化中医四诊,提高“望、闻、问、切”采集技巧中医内科是实践的医学。让学生掌握中医“望、
闻、问、切”四诊技巧,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灵活的临床应用技能,是中医内科临床带教的重点。
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和敏锐的交谈者是21世纪的医生必须具备3项基本素质。与病人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医生必须掌握核心技能之一。问诊的训练,正是针对这项技能的训练。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和病情变化,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和相关知识,缓解其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应结合具体病例的讲述,加上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问诊技巧。
相对于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医学科特色。教师应预先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的解释工作,争取其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放手不放眼”,着重训练学生应用中医四诊方法诊察疾病的技能。应提示学生在中医内科的学习中,充分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望诊中,强调“望而知之为之神”,提示学生从接诊患者的第一印象中,尽可能得获取包括“神、色、形、态”和“闻诊”在内的多种信息;舌诊时注意提示学生从舌形、舌态、舌质、苔色、苔质、舌底络脉等各个角度观察、比较;切诊时一边结合患者的典型脉象,一边让学生复习相关脉象的文字描述,让书本知识落到实处,让学生确实通过亲身体会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和中医素养。
2突出训练中医辨证思路,掌握临证方法
中医学尊重个性思维与认知,着重于在特殊、
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本质。临床见习与课
3.求一篇关于中医内科学的小论文
2010年07月,29(4)中医教育ECM肖永华,女,博士,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临床见习带教工作,是中医内科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医诊疗技能的掌握。临床教学中,应突出中医四诊方法的应用,加强“望、闻、问、切”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路,深化和拓展课堂理论知识。临床带教过程中,有意识帮助医学生进行从“学生”到“医师”的角色转换,也有助于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让学生朝着成为具有时代感的中医医师的方向努力。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紧密结合的桥梁,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医药院校学生今后的中医临床水平。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法。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1]39。教授学生应用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是贯穿中医内科教学的核心问题。
我校中医内科学科是教育部最早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学经验丰富。长期以来重视实践教学,除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特别强调临床见习不可或缺,一贯提倡中医药院校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通过实践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实际应用中医药知识的技能非常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448。
研究显示,加强临床见习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甚至希望能增加临床见习时间[3]。因此,如何改善现有的临床带教方式,高效利用临床见习学时,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值得认真思考。
1强化中医四诊,提高“望、闻、问、切”采集技巧中医内科是实践的医学。让学生掌握中医“望、
闻、问、切”四诊技巧,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灵活的临床应用技能,是中医内科临床带教的重点。
耐心的倾听者、细心的观察者和敏锐的交谈者是21世纪的医生必须具备3项基本素质。与病人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是医生必须掌握核心技能之一。问诊的训练,正是针对这项技能的训练。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和病情变化,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和相关知识,缓解其焦虑、疑惑等不良情绪,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应结合具体病例的讲述,加上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问诊技巧。
相对于问诊,望诊、闻诊和切诊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医学科特色。教师应预先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的解释工作,争取其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放手不放眼”,着重训练学生应用中医四诊方法诊察疾病的技能。应提示学生在中医内科的学习中,充分应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望诊中,强调“望而知之为之神”,提示学生从接诊患者的第一印象中,尽可能得获取包括“神、色、形、态”和“闻诊”在内的多种信息;舌诊时注意提示学生从舌形、舌态、舌质、苔色、苔质、舌底络脉等各个角度观察、比较;切诊时一边结合患者的典型脉象,一边让学生复习相关脉象的文字描述,让书本知识落到实处,让学生确实通过亲身体会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和中医素养。
2突出训练中医辨证思路,掌握临证方法
中医学尊重个性思维与认知,着重于在特殊、
具体的直观领悟中去把握事物本质。临床见习与课
4.中西医结合专业怎么写论文啊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 关键字:患者 治疗 临床 结石 排石 疗效 积液 输尿管结石 黄芪 金琥 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疗效观察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教院云阳教学部中西医结合2005级 熊树林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5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8例,予以自拟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对照组74例,予以黄体酮、消炎痛、心痛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B超或X线腹痛部平片的变化,两组均以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痊愈61例,有效13例,无效4例,痊愈率78.2%,有效率16.7%,总有效率94.9%;对照组痊愈49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痊愈率66.2%,有效率13.5%,总有效率79.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尿路结石 黄芪金琥排石汤 尿路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笔者自1999年9月至2007年8月采用黄芪金琥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取得满意疗效。
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治疗组共78例,均为门诊病例,男55例,女2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7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2年。
结石部位,肾结石48例(结石直径0.3~0.8cm),输尿管结石28例(结石纵径0.7~1.0cm,结石横径0.4~0.8cm),膀胱结石2例(结石直径0.7~1.0cm),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22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液25例。对照组74例,男54例,女20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8岁。
病程最短半天,最长3年。结石部位:肾结石47例(结石直径0.3~0.8cm),输尿管结石26例(结石纵径0.7~1.0cm,结石横径0.3~0.8cm),膀胱结石1例(结石直径0.9cm),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19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积液21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或结石大小等比较,经统计学处理, 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标准: l 有腰痛、肾绞痛、血尿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或无以上临床表现; l 经影像学检查(B超、X线腹部平片)证实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 l 除使用阿托品、山茛菪碱、黄酮类平滑肌解痉药外,未使用其他排石剂; l 患者肾功能良好,肾积液患者肾积液程度在中度以下者; l 排除结石横径>0.8cm,纵径>1.0cm,有证据表明为较长时间输尿管梗阻性肾病,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严重负氮平衡及精神病患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内服黄芪金琥排石汤处方黄芪60g核桃仁20g金钱草30g海金沙(包煎)30g鸡内金20g金砂牛(研末冲服)10g郁金15g琥珀(冲服)3g地龙15g牛膝20g木香(后下)5g ,加减:湿热蕴结加石苇15g黄柏10g;瘀血内阻加桃仁15g赤芍15g;肝郁气滞加香附15g;血尿者加小蓟15g白茅根15g;脾肾不足加党参20g杜仲20g补骨脂15g。每天一剂,用2500ml冷水浸泡15分钟,煎取药液1000ml,共煎2次,取药液2000ml,每天分4次口服。
2.2.对照组肌注黄体酮20mg,每天2次;消炎痛25~50mg,每天3次;心痛定10mg,舌下含服,每天3次。 若疼痛严重时,两组病例均使用安热静2支肌注(年幼及年老体弱者酌减,安热静每支含安乃近0.25g、冬眠灵10mg)或者杜冷丁60mg肌注,山茛菪碱10~30mg,维生素K120~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合并感染者使用敏感抗生素,两组患者均以治疗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两个疗程之间停药3~5天。
两组患者每次用药后半小时均作跳跃及倒立运动15分钟左右。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l 痊愈: ⑴结石排出,并收集到结石标本,复查B超或X线腹部平片,结石阴影消失; ⑵虽未收集到结石标本,但在某次排尿过程中有明显的结石排出感,复查B超或X线腹部平片阴影消失; ⑶虽无明显结石排出感,但经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多次复查B超或X线腹部平片结石阴影消失。
l 有效: ⑴肾结石通过输尿管第一狭窄降入输尿管上段,或输尿管结石自上段降到下段或多发结石部分排出; ⑵结石虽无移动,但经治疗后患者肾积液明显减少,或连续X线腹部平片或B超观察,结石变小或结石出现裂解溶碎现象。 l 无效: /paper_a1gq5l/。
5.中医毕业论文怎么写
中医毕业论文是由高等院校中医专业毕业生(本科、研究生)撰写,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方面。
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各种知识,通过论文写作得以加工融合,而转化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学习环节。 毕业论文要表明作者己经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具有从事中医药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这种论文涉及的课题难度并不太大,毕业论文与学位(士)论文不完全等同。学位论文(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是学位申请者为了获得学位而撰写,用于答辩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是考核学位申请者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我国1980年颁布的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课程成绩优良,学士学位论文成绩优良,达到一定学术水平即可授予学士学位,目前国内医学教育界尚未设立独立的学士学位论文,一般认为,撰写学士学位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 1)掌握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具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对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体会)。
一、中医论文的基本格式 论文格式是由论文内容决定的,中医论文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论文的范畴。撰写格式要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和规定,国家标准是《GB7713—8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际标准是《ISO8—1977文献工作—期刊的编排格式》。
作者要随时关注有关期刊对中医论文写作格式的最新要求。根据现行的有关标准,中医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部分:题目、摘要、导言、正文(临床资料、材料方法)讨论、小结、致谢、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因学位级别、专业类型的不同,其结构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是由标题、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结论)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组成。
学位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药论文文体,但它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学术论文,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在: 1、作者单一:学士学位论文是由大学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并以此考察申请人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是研究生,或未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中医药研究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同等学历者)。 2、篇幅不限:由于学位论文要显示作者已经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应的工作能力。
论文要体现一定的工作量,故论文篇幅不受限制,但不宜太短(5000——10000字)。 3、用于申请学位:学术论文是用于传递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多为公开发表、或会议宣读交流的形式。
但学位论文的撰写目的是用于答辩,申请学位,或向学位授予部门递交的论文。 4、学位的考核依据: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业,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论文的写作水平。
全面考核申请学位人员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反映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成绩,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6.中医学毕业论文
中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医学实验类的文章。开始也不会弄,还好关键时刻寝室同学给的雅文网,有专业的帮忙轻松多了
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医饮食调护对压疮疗效的影响
浅谈中医特色整体护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
图式论框架下的中医英语教学管理模式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再论
浅谈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与时俱进 春华秋实 “十五”期间河南省中医事业成就显著
借鉴循证护理理论发展循证中医护理
sars辨证论治及其中医现代化琐议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研究
我国中医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调查分析
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
中医针灸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验案4则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
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模糊学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
钼靶x线征象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分析研究
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培训难点及其对策——“十一五”农村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述评
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设中医特色课程的调查研究
城市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和中医防治知识需求情况分析
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治疗观察
对中医活档案的认识与探索
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
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
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
北京民众对中医看法的简易调查分析
社会需要铁杆中医
制约中医内涵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研究
“李约瑟难题”与中医发展之难
中医的科学性
全面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中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评价
中医发展路径思考
汉中市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质量现状调查
成立中医护理专项小组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与效果
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可行性探讨
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与思路
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7.医学生的毕业论文该怎么写
毕业论文啊 临床医学啊 首先你要确定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你们学院应该会给你确定好几个方向 而且给出了一些可选的题目 比如我们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设置的意义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研究方向 (一)、内科学研究方向1、呼吸内科研究方向: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进展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分析4) 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应用研究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研究6) 肺结核的用药管理7) 肺结核与耐药的研究8) 肺结核发病现状分析9)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10)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研究进展11) 支气管哮喘的诊治体会12) 支气管哮喘的健康教育研究13) 老年人肺炎的病因分析14) 老年人肺炎的诊治体会15) 小儿肺炎的诊治体会16)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分析17)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或进展18) 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19) 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20) 肺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21) 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2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23)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治体会24) 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研究25) 呼吸系统疾病误诊报道或分析26) 呼吸系统少见或罕见病例个案报道2、心血管内科研究方向:1) 心力衰竭病因分析2)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体会3) 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4)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分析5) 高血压治疗的临床体会6) 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研究7)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研究及进展8) 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体会9) 心电图检查在循环系统疾病中的临床价值研究10)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的临床研究11) 冠心病的临床研究12) 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体会13) 心律失常常见病因临床分析14)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体会15) 心脏瓣膜疾病临床研究16)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体会或研究进展17) 心肌病的临床诊治体会18) 循环系统疾病误诊分析19) 循环系统疾病罕见病例个案报道3、消化内科研究方向:1) Barret食管的研究进展;2) 食管癌的内科治疗研究进展;3) NSAID与慢性胃炎;4) 自身免疫与慢性胃炎;5) HP感染与慢性胃炎;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或临床研究);7) HP与消化性溃疡;8) 消化性溃疡病因学研究进展;9)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研究进展;10) NSAID溃疡的预防与治疗;11) 胃癌病因学研究进展;12) 胃癌的早期诊断;13) 胃癌的内科治疗;14)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的探讨;15)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16)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现状与展望;17) 克罗恩病的发病原因探讨;18) 克罗恩病的治疗现状与展望;19)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探讨;20) 结肠癌诊断的研究进展;21) 肝硬化病因流行病学研究;22) 肝硬化的治疗新进展;23) 肝硬化病人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24) 轻微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新进展;25) 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26) 心理测试在肝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27) 原发性肝癌的内科治疗新进展;28)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内科治疗新进展;29)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30)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评估;31)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新进展;32)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新进展;33) 癌性腹水的相关治疗新进展;34)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35)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误诊分析;36) 消化系统罕见疾病个案报道综合征(如Peutz—Jeeghers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8.中医学论文范文
痛经的临床治疗体会 【关键词】 痛经 1 病因学 痛经(dysmenorrhea)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 原发性痛经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
继发性痛经是指病人经双和诊发现盆腔器官有病变者为继发性痛经。常由于局部异常体征尚不明显时误诊为原发性痛经,因而对痛经开始于初潮后3年以上者,应考虑继发性痛经之可能,应进一步检查。
青年女性继发性痛经之常见原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它与原发性痛经症状极相似。 如果病人有进行性痛经或内膜异位症家族史(母或姐妹中有患此病者),应早做腹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早进行保守性手术治疗,以保存生育能力。
2 临床表现 原发性痛经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因此一般在初潮后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 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青年妇女。
如一开始出现规律性痛经或迟至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均应考虑有其他异常情况存在。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1/2~2h。
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约持续12~24h。 经血外流畅通后逐渐消失,亦偶有需卧床2~3天者。
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约有50%以上病人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症状,如恶心、呕吐(89%)、腹泻(60%)、头晕(60%)、头痛(45%)及疲乏感(85%),偶有晕厥及虚脱。
原发性痛经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3 诊断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主要在于排除继发性痛经的可能。
应详细询问病史,注意疼痛开始的时间、类型及特征。根据初潮后1~2年内发病;在出现月经血或在此之前几个小时开始痛,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48~72h;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妇科双合诊或肛诊阴性,可得出原发性痛经之诊断。
继发性痛经的诊断反复盆腔炎症发作史、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过多、放置宫腔节育器、不育等病史有助于继发性痛经之诊断。通过双合诊及三合诊,可发现一些导致痛经之原因,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盆腔炎块等。
肛诊扪得子宫骶骨韧带结节状增厚,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尤为重要。 其他检查如血沉、白带细菌培养、B超盆腔扫描、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刮宫,最后应用宫腔镜、腹腔镜检查可及早明确痛经之发病原因。
4 治疗措施 4。1 原发性痛经 4。
1。1 一般治疗 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平日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营养及充足睡眠。重视月经生理的宣传教育,通过解释说服,消除病人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
加强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防止受寒。 4。
1。2 抑制排卵 如病人愿意控制生育,则可口服避孕片(复方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孕酮片)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首选药物。
应用口服避孕药物,90%以上症状可获得缓解,可能由于内膜生长受到抑制,月经量减少,PG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导致子宫活性减弱。治疗可试服3~4个周期,如疗效满意,可继续服用;如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加用PGs合成抑制剂。
由于要在整个月经周期用药,而发生效应仅在周期末1~2天,除非需要同时避孕,一般不受病人欢迎。 4。
1。3 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PGSI) 对不愿避孕的病人,则宜选择PGSI,它抑制内膜的PGs合成,显著降低子宫收缩的振幅和频度,但不影响垂体-卵巢轴功能,也不会发生像口服避孕药那样的代谢性副反应,只要在疼痛发作前开始服用,持续2~3天即可,为其最大特点。
但须试用一个阶段,来确定每个人疗效最满意的药物、种类及最适宜的剂量。适用调整阶段有时可长达半年。
常用的PGSI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以下几种:吲哚吲唑类:如消炎痛、炎痛静(benzyrin)25mg,日服3~6次或50mg,日3次;灭酸类:甲灭酸亦称扑湿痛(ponstan),初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h 1次。 氯灭酸亦称抗炎灵或氟灭酸,初次剂量400mg,以后200mg,6~8h生1次;苯丙酸衍生物:对异丁苯丙酸亦称布洛芬(ibuprofen),400mg,每日4次。
甲氧萘丙酸钠盐亦称萘普生(naproxan),首次剂量500mg,以后250mg,6~8h 1次;保泰松类: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首次剂量200mg,以后100mg,6~8h 1次。 上述4类药物都能很快吸收,在行经的头48h内服用即可,但因月经来潮时间常有差异,一般宜在应届月经的前3天给药,以保证疗效,缓解率在70%左右。
如将上述药物更换使用,有效率可达90%。有消化道溃疡及对上述药物过敏者禁忌。
副反应较轻微,多数均能耐受。 其中只有消炎痛肠道反应发生率较高,还可发生头晕、疲乏虚弱感、头痛等症状,以致治疗中途停药者较多。
灭酸类或苯丙酸衍生物一类药物,尤其甲氧萘丙酸作用持续时间长,其钠盐在血中迅速达到高值,因而发生作用快,。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中西医内科毕业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