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与人的价值
教育分好多种的,有全日制的教育,非全日制的,现在提倡的多的是终身教育。
总之,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一种教育。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两个方面。
两者的关系: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个性化(即教育的个性个性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及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三个方面)和个体社会化(即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的社会化,以及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个方面)。
2.关于教育的论文
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广泛提及,政府主管部门更是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放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予以高度的重视,这应该说是好事,因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确实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就是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要求高等教育结构与类型的多样化,同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服务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大量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也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教育的目的与核心究竟是什么?”,今天大家纷纷扰扰谈论职业教育的情景使我想起前几年人文素质教育被大家广泛关注的情形,许多事情人们往往容易走极端,我担心今天人们关注技术教育的工具性会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所以想谈谈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对我影响颇深: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
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我国著名学者徐葆耕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就两个极端而言,孤立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可能会造就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教育对于人类的价值,不仅仅是知识传播和扩散的活动和机制,它关乎人类作为一个类存在物的生存与未来,所以教育的理念必须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理念紧密联系,而从20世纪以来,通过无数的痛苦实践,人们已经日益意识到科学不可能解决人类最终的安身立命问题,必须要有人文精神的导航,才能保证科学的发展不至于反过来反对人类自身。因为科学强调的是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所以启动科学的是欲望,是对自然的占有,对物质与权利的无限追求,而摇摆于各种欲望之间的人是毫无幸福和安宁可言的;同时,规定科学活动的方向和目标的是现实,而且是当下的现实,一个为现实所束缚的人是不可能实现超越的,而追求超越现实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首要标志,因为只有动物才会被动地适应现实。
人类追求超越的内在本性决定了人类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是不可能取缔的。我们看到,当人类高举科学技术的大旗一路凯歌的时候,自然界却为我们拉响了一连串危险的警报: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能源危机、战争危机……尤其是遍布西方发达社会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和人们普遍的沮丧、焦虑、困惑与理想失落……科学并没有带来人们期待的幸福和满足。
许多西方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强调必须要批判和反思科学主义及科学主义导致的工具理性,指出科学主义在技术工具方面的发展,伴随着一个失却人性的过程,“这样,进步就有要取消它应实现的真正目标———人的思想的危险”。与科学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价值取向不同,人文精神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类在满足现实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发掘和坚持人的精神价值、道德价值、美的价值、信仰的价值以及超越的价值,而现代科学技术就因为一度丧失了人文精神的导引,才使人类自身陷入了困境,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个体教养的艺术,它关乎人类整体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人生态度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毕业论文
有关机构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学习中面临的真正压力,恰恰来自于关爱自己、呵护自己的父母。许多时候,父母在孩子备考的过程中扮演的不是一个减压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压力的施加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孩子压力的主要来源。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切实减轻孩子的压力,让他们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气氛中完成考试呢?
传递孩子良好情绪
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行为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自己的孩子。
一般说来,初三年级学生家长,都已经人到中年,在单位是业务骨干,在家庭是顶梁柱,这个时期,家长的负担也是最重的,既要照顾父母和子女,又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还要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承受的各种压力也比较大。因此,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带有情绪的家长,往往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不仅对孩子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还会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今后的一个月里,家长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做到让温馨的亲情弥漫全家,给孩子一份愉悦的好心情。
家长和考生严肃的谈话固然会给考生压力,然而故作轻松的话语同样令考生感到沉重。临近中考,考生们自身心理压力大,对任何事情都十分敏感。这种情况下,要想自己的言谈举止不给学生带来任何的压力,唯有家长真正从内心认为,孩子的健康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停止补偿与攀比
作为家长,要及时纠正自己内心的补偿心理、攀比心理。很多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及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味地督促孩子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实际上是有两种错误的心理观念在作怪。补偿心理也好,攀比心理也好,都是一种极度自私的心理状态。作为家长,不能够把自己理想的实现,把自己虚荣心的满足,建立在对孩子的极度自私的管教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之上,孩子没有承担这样沉重负担的责任和义务。
中考重要但不决定命运
要解除独木桥心理给孩子造成的心理负担。不少家长面对社会上的就业压力,认为自己的孩子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进不了名牌大学,那一辈子就完了,就不会有出息了,把孩子一生的希望寄托在考试这一独木桥上。
家长需要明白,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一样,成长经历更是千差万别。诚然,好高中、好大学是提高人、锻炼人的好地方,从这里更容易走向成功,但有些人尽管在学习方面差一些,但在其他方面却有较高的天赋,更容易成材。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将使孩子的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家长不仅要明白这些道理,还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孩子沟通。
期望值不宜太高
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水平与孩子的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字型曲线关系,即压力过低或压力过高都不利于学习,只有适当的压力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压力适当既能充分调动个人潜能,又不会导致身心疲劳。家长要给自己确定合理的期望值,给孩子确定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究竟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的期望值,究竟该给孩子提出怎样的奋斗目标呢?一方面,这个目标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期望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自己的头上,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了。心理压力过大,孩子就会产生放弃的心态,产生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能太随意、太宽松。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低,甚至是一种放任的态度,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势必会产生一种惰性。
4.急需一篇关于教育的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明理导行教学初探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不可否认,品德与社会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如鱼得水,也会使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当今部分青少年身上,却难以看到这种美的延续和光大。
有些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动辄顶撞父母,自私任性,不关心、不孝敬,这些都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试想,一个对父母漠不关心的人,能够爱人民爱祖国吗?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从关心父母入手,使学生学会爱妈妈,爱爸爸,进而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品德,是思想品德教育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内容。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爱我的家》一课,三维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通过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情贯穿课堂,让学生于情中明理。
因为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情感的形成过程要经过酝情、入情、动情的自然过程,而思想教育便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同步进行着,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以课本为依据,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因素,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做到创设情景引发情,针对实际强化情,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为一体,建立情感体系。
一、创设情境引入 引发学生带着真实的情感进入课堂,必将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首先,我问学生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吗?继而让他们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并让学生放开嗓门动情地喊爸爸、妈妈。
一声爸爸,一声妈妈蕴含了父母子女之间最真挚的亲情,学生仿佛正面临自己的爸爸、妈妈,热爱之情自然流露而出。 爸爸、妈妈辛苦吗?作为儿女应怎样做?在老师激情的提问感召下揭示课题,学生的感知更加鲜明起来。
二、入情明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必须挖掘和揭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共鸣。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认识,受到感染。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到同学家去玩或参加什么活动去了都把去的地点,回来的时间跟父母说清楚。
在这时,我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如果不跟父母说清楚,父母会怎样?让学生感受父母焦虑不安的心情,从而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为父母着想,为他人着想。 入情始于境。
在教学中我采取观图、导读等形式,创设,渲染情景气氛,使学生目视耳听,口诵心动,进入情景,产生共鸣。 首先,我充分利用课本第6页中插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观看图后,我针对学生实际设问,“我们是独生子女,爸妈很疼爱我们,我们不做家务活儿,他们会责怪吗?”而小主人公却抢着做家务,为什么呢?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要主动分担家务?学生的思维扩展,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最佳态势,我见机引导学生观察小主人公妈妈生病的插图,学生的同情心,爱父母之心油然而生。这时我逆转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生病了或受伤了,希望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什么? “我希望爸爸给我讲故事。”
“我希望妈妈给我弄点儿好吃的。”…… “爸爸、妈妈生病了或受伤了,你又会怎样做?”我适时设问引导。
“我会给他们唱歌,讲笑话。”“我要给爸妈做饭,做最好吃的。”
“我会给爸爸妈妈买药。”“我要好好学习,更不能让他们担心。”
滚烫的话语,美好的想法,学生脱口而出,他们于动情处晓理,而晓理必有正确的行为 三、动情导行 学生对关心父母有了正确的认识,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又进了一层。教师要有的放矢地为其感知及时提供素材,让学生辨析。
当观看小主人公因玩游戏未完成作业,遭到爸爸批评又不服气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小主人公的行为,同学们都非常生气,纷纷指责小主人公是一个不理解父母良苦用心的孩子。
“如果换成是你们会怎样做呢?”适时指导行为,并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为了延伸主题,为了表达儿女的爱,让学生把心中最美的诗、画、歌献给爸爸妈妈,让学生的心灵在轻松愉快而又充满深情的氛围中得到陶冶,并启迪学生今后怎样关心父母。
一个懂得关心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那时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充满爱,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更好。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人的学习生活到集体的校园、社会生活,从个人的行为准则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道德规范,从为人处世、品格修养到尊老爱幼、拥军爱国……这其中包含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教师要发挥。
5.以教育为话题的议论文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
名校陪读多疯狂
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
起跑线上多疯狂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爱好,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
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6.求关于生命教育的论文
大学生不喜欢过去的生活观,又没有自己的生活观,所以,我们陷入了深深的空虚之中。逃课、同居、网恋似乎样样和大学生有关。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而言仅有一次,是父母的给予和上苍的恩赐,拥有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悠远的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又是短暂的,总有一天会走到终点,千金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学习了生命教育课程,让我学会了很多。
人生要修养好心灵。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高山不动,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坚守自己的一份信念。面对世间的种种庸俗事,心如磐石不随波逐流;面对权贵张扬过市,而自如雪峰般坚守自己的那份高洁。这就是勇敢,就是骨气。不艳羡他人,不轻看自己,虽身处红尘,而心早已超脱,短短一世,活出自我就是一种精彩,干吗还在意别人说什么呢?这就是洒脱,也是一种境界。
人生要有所追求。追求事业,追求爱情,追求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生活才会更精彩,世界才会更美好。人还要有一颗平常心善待自己,要知道,我们的大多数都是普通普通的人,伟人只是少数,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渺小的。客观的存在,不会因为你我而改变什么,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也只能接受,不管你是被迫的,还是心甘情愿的!既然都要接受,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试着放松自己,快乐的去面对每一件事呢?不刻意地去追求,也不去回避,顺其自然,知足长乐,平平淡淡才是真。
人生要学会豁达。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挫折、苦难面前,能否拥有一份豁达的情怀,能否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是对你胸襟、气度的考验。逆境是磨炼你的意志的最好的刨床,你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失。感受了孤独、寂寞、甚至是失败,才是你成功的起步,也或许是你生命历程中所积淀的财富。正如蚌之含砂,在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人生也一样,不经历风雨,那能见到彩虹?
人生要学会感恩。人处世间不容易,短短几十栽,你想活得幸福快乐吗?告诉你,“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你热爱自己的生命吗?那么就请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不要感慨生命的漫长,不要以为岁月的时光会在前方等待我们、会允许我们从头再来。生命中的每一分钟,虽有时给我们带来惊喜、激情,但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遗憾,让我们终生难忘……记得一位好友的母亲出门买菜,被迎面而来的车辆撞倒,就此撒手人间。子女们没有料到,自己劳累一辈子的母亲竟是用这种方式离去。他们痛哭流涕:“妈妈啊,您怎么一句话没有交代就走了!”其实,他们忘了,妈妈每天都在交代。就跟天下的母亲一样,无非是“天冷了,注意多穿点”、“多做工作,少玩点,多顾点家”等等。对于老人的这些话语,我们只不过平时听得太多、太多,直到母亲闭口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生命是如此地短暂、又是如此地无奈啊。正是应验古语“子欲孝而亲不在”,人生何必要留那么多遗憾呢?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钟,就是让我们真心地将自己要表达的爱、孝心和祝福,及时地向亲人、朋友奉献出去,一刻也不要放松啊,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生命很脆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圆满度过自己的一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这个缤纷的社会环境下,随时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都足以可能导致生命的结束。正因为如此,我经常想,有什么可以比生命还重要呢?没有了生命,所谓的一切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可贵,除了万念俱灰失去生命的意义以外,否则,生命高于一切!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只是还没有形成人们思维的重要内容,仅限于一时的感叹。过了这一时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把她忘了,从而一切不如意又由然生起。如果真的让人选择,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可惜人们经常忘记这种比选。
尽管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永远是春光明媚,但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我最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多么坦然的一种心态!是的,许多事的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铭感自己的博大。
我们不但要珍惜生命更要尊重生命,是因为我指的生命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我说的生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我以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看待生命,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才会使生命与生命之间和谐有序.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必修,成年人同样需要补课。
7.生命教育文章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叶澜 ( 一 )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
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美意个活者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
然而基于这一朴素事实作进一步思考后的出的结论,即主动性是生命活动重要本质特征的结论,却并非被每个人意识,认同和付之实践。人们往往只是在自然生命的意义上接受这个结论。
因为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基本表征,就是他能自动地呼吸;当肠胃发出饥饿信号时,能主动进食和消化;机体能自动地进行复杂的新陈代谢。 没有这些自动和主动,生命就不能自然维持和生长,人就将走向死亡,这是明白无疑的。
但是,当问题扩展到认得精神生命发展等领域时,这一结论却常常被人遗忘,丢弃,甚至违背,践踏。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被剥夺,在我国几千年的教派与传统中表现的十分突出,哪怕是在20世纪末的今日的学校里也还顽强地存在就是一例。
如果我们经常到中小学去走走,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室里,学生不仅按课程表的规定和拿到的教科书上课,而且按教师的没一个指令行动,没一个问题作大:教师清楚没一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和叫什么,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教师是没日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 当然,在课堂上也有一些教师会要求学生上课时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独立的思考,但最终大多还是纳入教师预设的框架;他们会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规定的和现成的知识 ,但很少会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 ,发现问题,创造解决困难的方法,去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同样是主宰者,他主要根据学校领导的规定去制定一学期、一星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按照他对学生的评价去选拔班干部, 把一项项工作分配给在他看来合适的学生去做;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大多数情况下总是由他最终作出。教师似乎永远代表着正确,会错的总是学生。
在这样的班级生活中,学生所期望的是被教师喜欢、表扬和选中,害怕的 是被教师讨厌、批评和忽视。总之,在学校里,课堂和班级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成长被教师控制,教师可以决定学生如何发展,甚至恨不得代替他们去活,去成长。
这种剥夺 因其不会带来自然生命的死亡而被忽视,甚至还因所谓教师的好心和善意、学生的物质和幼稚、需要承认教导等理由而被视为天经地义。 但是,在我看来,恰恰是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在学校中如此的生存方式,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中最宝贵的精神火力和创造力销蚀了,把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可能性扼杀了。
然而,事情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人怎样生活,就会成为怎样的恩。
如若几十年的学校教育、养成了依赖、等待、随从等对待生命的消极态度,那么,走上社会以后他们还是依然期待着有决定生命的人来决定自己行动。 而且,提单他们拥有了决定权,还会无视生命发展的主动权应属于每一个人,还会同样以主宰者的身份去控制所能管辖的他人。
可见,这种限制、剥夺学生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的学校教育基本形态,不仅会制造个人精神生命发展的悲剧,而且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它是保守、发展缓慢、强调登记控制的社会之产物,具有保存、支撑着类社会的功能。
它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给我们的遗产之一,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半个世纪,尽管我们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学生在校实际生活的这一基本形态却仍无大的变化,在许多学校中村存留了下来。之所以如此,从大的方面来看,是因为以往 中国 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还没有达到非改变它不可的地步。
何况,教育的变化总是相对滞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 (二)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刻在世纪转换之际到来。
自本世纪90年代起,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改革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粒度和深度明显加强。“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最强主题,深刻的社会转型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顺利推进。
21世纪,中国、要实现的是一个世纪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现代化强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何谓“复兴”?那就是民族精神的昂扬、经济生活的反逃难感、科学技术和文化 艺术的再辉煌。
它需要亿万中国人民生命潜能的迸发,需要有一代代生气勃勃、富有主动干净身和创造火力的新人来实现。
现存的教育形态能满足这样的社会发展需要吗? 我们的回答是不能。在一个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的社会里,教育不可避免地本身也要转型。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教育,不可能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还安然无恙地生活在过去的年代,教育的滞后也知识在一定的时段内,它不可能一直滞后。 当社会发展出现朝着人类文明进步和解放的方向,进入转型、迁跃式发展的时期,地狱从事教育活动的人而言,更重要的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去创造反映时代发展精神的新教育,而不是惧怕这种变化,或无动于衷。
当今的时代对于教育来说。
8.“历史”,“生命”,“教育”和“人生”这四个词为中心,能用于论文
笔者找了一些资料供楼主参考,希望对楼主有用
1、毕淑敏也许想告诉我们:人活着,要吃,要住,要穿,要行,要沟通,要发展;人活着,有欢乐,有苦恼,有顺境,有逆境,有体会,有看法;人活着,孝敬父母,培养子女,结交朋友,创造事业,实现理想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可另一方面哲人却告诉我们:随着生命的结束,其意义会变得“虚而又虚,万事皆虚。”由此看来,从本原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都有追求超越满足肉体需要的东西,或者更准确地说,都有追求生命过程完整性的情感、理智、意志和行为。但是另一方面,每个处于特定时空区域的个体所经验和感受到的,又是生命过程的不完整状态。宗教信仰的需求,正是源自对生命过程完整性的渴望同人的现实生命过程的不完整状态之间的张力。
2、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当今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与书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一句格言就像波涛中的灯塔,为海上的航船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一篇美文就像初春的微风,吹开寂寞者紧掩的心扉;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为濒死的人送去生的希望。古往今来,数不尽的名士伟人从与你的交谈中汲取着营养,并最终名垂青史。而如今,我透过你得以与那些伟大的灵魂接触,与那些高尚的心灵对话,从那些瑰美绮丽、流传千古的文字中谱写出生命的交响曲。
3、新华字典里是这样说人生的:人生本神秘,当万物复出的那一刹那,就已注定人生要饱受,喜,怒,哀,乐之感,万物轮回之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都是必然的……,但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卡耐基在他的《卡耐基智慧全书》中说人性的弱点并不是能改变,只要从书中掌握了解认识人性的弱点,就能外向成功的人生。
4、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但海伦并没有悲观,更没有向命运低头。在她的家庭教师沙利文的帮助下,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了说话,并且学会了五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世界著名的哈佛女子学院,此后她将毕生的经历和心血都投身于慈善事业。一个盲聋人居然会有这么大的成就,难道不让人惊讶吗?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不用知识和学习改变命运,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可怜而又愚昧无知的寄生者!但她却与不幸的命运做斗争,她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不断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教育与人生毕业论文(教育与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