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研究毕业论文(有关庄子的论文)

1.有关庄子的论文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的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

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语录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

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

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庄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关系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2.请求一篇关于庄子的论文

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

故读庄子之书,多用漫画式白描语言,贵在汇通其意。

庄子一书主旨在于消除现象界的对立来体悟本体界,心,性,神,气一滚说(注意,中国哲学儒释道对四者各有解释,大不相同,不可弄混),由气保心,由心保神,由神保性。 对于外在世界主张由个人到天下,不乱动手脚,自生自长。

下面选几段随文解释,以见庄子之大概(括号内为解释): (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通为一,即无成毁,即无分别,即康德的物自身即佛教的如)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达者即真人,通为一即证知物自身,不用者,非真不用也,乃不粘滞之谓也,用后过而不留之意。)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已即过而不留,然即范畴,即分别。)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同即分别)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此为不见道之害)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是非和即无分别)。

( 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此即无分别之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此为以分别之知即知识为无分别之知之用)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这个知是分别之知,即知识,有对待,即有条件前提,科学知识皆如此)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此为不乱动手脚)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胨诲Γ牖鸩蝗取#ù宋ذ酌瑁床皇芎σ玻┦侵艿羌儆诘勒咭踩舸恕#ù宋َ薹直鹬ؼ次镒陨碇饔茫? (三)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

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明者,浮明,即知识,神,带气说,即无知之知) 以上见庄子对见闻之知即科学知识的看法。

其实其并非反对知识,而是要去除知识之执,以知养不知(即性)。 (四)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4),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实,即果实。

为政勿卤莽灭裂而民自化,此段见庄子的政治思想。) (五)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注意:此处天,性,情,心,神皆带着气说,与道教由分解之路讲三清不同。

此处见庄子对道的理解,即人受天地和气而生,本皆为大人,只因后天受到骚扰,卤莽其性,故并溃漏发。如欲复性,则需保气不受无谓骚扰) (六)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由此见庄子无用之真用,庄子无为无用之说于此可得的解) 以上三段见庄子对道和外在施设的真实态度。可见其绝非真正无为,弃世,而是通过保己之气而保天下之气,从而使天下治。

(七)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

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此段文字明白,故不释,此可见庄子非与儒家。

3.求一篇关于论语或庄子的论文,3000字以上就行

下面一文 愿有益于你! 试论《庄子》里的“道” ——读《庄子》 内容摘要: “道”是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庄子的“道”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是一种人格修养方式;庄子之“道”是高远广大无穷的一种境界,是包蕴天地的一种大聪明。

关键词 庄子 道 庄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强调个性自由、顺应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贤。在庄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整部《庄子》。

庄子用“道”的概念解释自然、解释天人关系。本文作为《庄子》一书的读书报告,打算就庄子“道”的概念本身和庄子的自然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作一些探讨。

一、庄子“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说:“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就是说“道”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无形,不可见,不可摸,也无法用语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来的。

在《天地》篇里,庄子进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万物,浩瀚广大。

道是渊深幽隐,清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庄子借几位寓言人物之口,议论什么是“道”。

泰清问无穷:“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不知。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贵,可以贱,可以聚合,可以离散,就这么一点。

旁边一位名叫无始的说:“道是听不见的,听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见的,能见的就不是道了。

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庄子》一书中,“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也是万物兴衰的主宰,它无所不在。

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种实体。这一点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处,因为“道”如果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一实体,那么它必然可见、可闻、可触、可传,那么它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成为有限的东西。

庄子正是以这种磅礴大气,创造出一种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本身。 二、自然之道 比庄子略早和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解释自然,但是庄子的描述和解释是最生动、最明智、最顺乎自然之性的。

《庄子天运》第一段文字用15个问句对天地日月及其万物的生成运转提出种种疑问:“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这些问题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凡人忧食,智者忧天。庄子不但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这些问题。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还不得不佩服庄子超凡的智慧。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今天科学家的解释有一些相近之处。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万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形互相产生的。

至于天高地广,日月运行,万物昌盛,那是依天然之理自生自成的。庄子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点。

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庄子认为,气弥漫于宇宙,它以虚无的方式存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人间世》)气又分阴阳,阴阳相对的两种气相互作用,天地的原始状态就发生变化,万物就产生出来。“阴阳错行,则天地大 ,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这是说,阴阳错乱,则天地大震,于是雷电交加,大槐树被雷电烧死。(《外物》)在《田子方》篇第四节,有孔子问道于老聃的寓言。

庄子借老聃的口说:“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相交融合就化生出万物及其万物运行的规律,却看不见阴阳的形象如何。在《则阳》篇,庄子又借少知和大公调两个寓言人物的对话,讲阴阳相生之理:少知问大公调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大公调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雌雄交合,所以万仪不绝。”

这就是庄子气聚物生,实生于虚的思想。在《知北游》第四节中,舜问一位名叫丞的人:“道可以获得并拥有吗。

4.请求一篇关于庄子的论文

庄子“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

故读庄子之书,多用漫画式白描语言,贵在汇通其意。

庄子一书主旨在于消除现象界的对立来体悟本体界,心,性,神,气一滚说(注意,中国哲学儒释道对四者各有解释,大不相同,不可弄混),由气保心,由心保神,由神保性。对于外在世界主张由个人到天下,不乱动手脚,自生自长。

下面选几段随文解释,以见庄子之大概(括号内为解释): (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通为一,即无成毁,即无分别,即康德的物自身即佛教的如)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达者即真人,通为一即证知物自身,不用者,非真不用也,乃不粘滞之谓也,用后过而不留之意。)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已即过而不留,然即范畴,即分别。)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同即分别)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此为不见道之害)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是非和即无分别)。

( 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此即无分别之知)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此为以分别之知即知识为无分别之知之用)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这个知是分别之知,即知识,有对待,即有条件前提,科学知识皆如此)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此为不乱动手脚)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此为白描,即不受害也)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此为无分别之知即物自身之作用)。

(三)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

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明者,浮明,即知识,神,带气说,即无知之知) 以上见庄子对见闻之知即科学知识的看法。其实其并非反对知识,而是要去除知识之执,以知养不知(即性)。

(四)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4),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实,即果实。为政勿卤莽灭裂而民自化,此段见庄子的政治思想。)

(五)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注意:此处天,性,情,心,神皆带着气说,与道教由分解之路讲三清不同。此处见庄子对道的理解,即人受天地和气而生,本皆为大人,只因后天受到骚扰,卤莽其性,故并溃漏发。

如欲复性,则需保气不受无谓骚扰) (六)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

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由此见庄子无用之真用,庄子无为无用之说于此可得的解) 以上三段见庄子对道和外在施设的真实态度。

可见其绝非真正无为,弃世,而是通过保己之气而保天下之气,从而使天下治。 (七)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

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

道术将为天下裂。 此段文字明白,故不释,此可见。

5.求一篇《论庄子》论文800字

论庄子寓言的独立与自觉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论庄子寓言的独立与自觉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论庄子寓言的独立与自觉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我国古代早期的寓言创作同于人类早期的艺术创作活动,都是在人类童年时期。根据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

“需要教会了原始猎人的绘画和雕刻”。需要也教会了人们用简略的形式和简省的文字记录他们的生活, 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寓言进入到文人领域,并被文人加以借鉴,改造和重新创作,成为寓言艺术的一个高峰期。

其间许多学者、思想家借寓言来表明见解,阐发理论,墨子、孟子寓言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尽管他们的寓言作品文学意味很浓,甚至被后人称作短篇小说的雏型,但在寓言发展史上,还只能看作是寓言由文学的不自觉性向自觉性过渡的产物。

而完成这个过渡的,则是庄子和他的寓言文学。 庄子的寓言,已从论辩、问对的窠臼中摆脱出来,以哲理与艺术的自然融合代替了抽象的“尾巴”。

这就表明庄子不仅注意到运用寓言说理,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意识到寓言独有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对寓言文学性的自觉,这种自觉从庄子的《寓言》篇和《天下》篇中可明确看出。《寓言》篇云: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

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所谓“寓言十九,籍外论之”,显然是指庄子创作寓言的意图,在于说明其哲学思想。这也正是概括了寓言的一个根本特点,即寓言是“寄寓之言”,在寓言中必有寓意,而且这种寓言不是作者采取直言的方式表现的,而是通过假托他人他物来表现的。

所谓“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便是指出了“藉外论之”的寓言具有比直言更易为人取信的效果和作用, 在这一点上,庄子寓言与墨子、孟子寓言是相同的。

然而,他的哲学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而要“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只能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寓言与墨子、孟子寓言的不同之处。

后者多以一段故事作为一种比喻,把寓言作为论说的附庸,作为使理论通俗、生动的工具。而前者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问题,以寓言特有的力量来寄托一种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完全以寓言的形式呈现出来,避免了单纯地从纯粹说理的目的出发来运用寓言。

这也说明了庄子明确认识到借助于假托的、虚构的寓言,才能够充分地表达思想,以寓言论说思想比抽象的思辨形式更具感染力。庄子关于寓言的理论,奠定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显示出他对寓言的本质和特点已有了相当清楚的认识。

理论上的明晰,证明了庄子的寓言创作带有自觉性的特点。 理论上的自觉意识,促使庄子在实践上“以寓言为广”,自觉地创作了大量寓言来表达他的思想。

《庄子》全书寓言多达二百则,这些寓言,可说是庄子思想的系统而形象的表述。庄子的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自由观、人性理论、美学思想,以及他对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实的种种看法,无一不以寓言的形式加以表现。

从墨子、孟子对寓言的运用到庄子对寓言的创造,这是一个飞跃性进步,也是庄子对寓言艺术的一大贡献。他使寓言能够作为一种文体,在文学史开始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并且在作家主观上达到了说理与文学性的统一,促进了文学寓言的进一步独立和发展。

《庄子》中大部分寓言具有着独立与自觉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决定了庄子寓言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庄子寓言的文学价值更为突出。以《庄子,达生》篇中的“梓庆为鐻”为例,作者创作这则寓言的意图,在于阐述养生之道,主张养生要合乎自然,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但是,这个思想并非以抽象的形式表述出来,而是通过寓言故事,通过形象、对话显现出来。

寓言中渗透了作者的思想,而作者的思想又借助寓言来体现,二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论述目的与寓言独立性、文学性的统一。我们可以看到这则寓言没有一个点明主旨的“尾巴”,也并非贯穿于对话和论辩之中,它与全文上下则寓言都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联系,人物和情节都是独立存在的。

由于“梓庆削木为鐻”寓言的相对独立性,使庄子能够在展开笔墨细致地描绘梓庆削木为鐻的过程的同时,根据表达思想的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刻画形象。“齐三日”、“齐七日”(齐通作斋)“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

这样的描写使寓言的文学性得到了发展和丰富。在庄子那里,不只是思想观念上披上了形象的外衣,他的那些政治主张、哲学命题等也都是以“作人姓名,使相与语”的“偶言”来表现的,在《墨子》、《孟子》那里,如果我们抽取了其中的寓言,那虽然也会减弱思想内容,但却可以无关宏旨,其基本思想依然可得而见。

但如果我们从《庄子》中抽掉它的寓言,系统的庄子思想便将不。

6.关于庄子逍遥游的论文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以楚国神庙中供奉的神龟为例说,龟宁可活着曳尾于涂泥之中,也不愿意死而藏于庙堂之上。

富贵不能使人全生,却是人的枷锁。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绝对的自由。

一 “逍遥”一词,在《庄子》中出现三十六次,如“逍遥乎寝卧其下”[①]《逍遥游》),“逍遥乎无为之业”[②]《大宗师》),“以游逍遥之虚”,“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业之业”(《达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关于“逍遥游”的解释很多,但是基本意思都是闲放不拘、怡然自得、了无牵挂。

“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如“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逍遥游》)“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以纯粹之心态言逍遥,这是庄子所使用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有现在精神自由的含义。

“游”与“逍遥”意义相当,但使用更为频繁。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③]“夫子与之游”[④],“吾王不游,吾和以休。”[⑤]“若夫贯日而持详,一日而曲列之,是所使夫百吏官人为也,不足以是伤游玩安燕之乐也。”

[⑥]这些“游”指的是交游、游历。与庄子讲的“游”最接近的是孔子的“游”。

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⑦]这是孔子认为通往理想人格的道路,“游”是指一种富于自由感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境界。

正如《礼记·学记》所解释的“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藏,谓怀抱之;修,习也;息,作劳休止之为息;游,谓闲暇无事之为游。从君子修养的角度讲,藏、修、息、游是必经的步骤,也是唯美人生的四个环节,其中的“游”表现出人的一种高度自由的欢乐状态。

然而庄子讲的“游”其内涵更甚于孔子所指的“游”,更赋予哲学和美学涵义。 二 前人和今人对《逍遥游》的解释不胜枚举;这里列举两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郭象的解释:“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⑧] 浦江清的解释:“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

[⑨]此外,对《逍遥游》的题旨,还有人认为它是论证唯心主义的绝对自由。一段时期,此种看法曾经盛极一时。

自汉至今,有很多《庄子》的注本。现在留存下来的,据严灵峰先生《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续编收录的历代注本,除去重出的,大约有131种。

这还不包括佚失、遗漏和不断出现的新注本。从严灵峰先生收集的历代注本看,后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纷纭庞杂,约略归纳,可以分为三类,有一种观点以“适性”解释“逍遥”。

晋人郭象是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郭象所处的时代,玄风大畅,士人皆好《老》、《庄》,但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解释并不一致。

郭象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他说: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⑩]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1]从庄子所述,这种人生境界与世人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郭象解释庄子“逍遥”,一方面指出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从“适性”角度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郭象对庄子“逍遥”的理解,并不完全符合庄子的本意。 郭象对庄子“逍遥”的误解,与他对庄子思想的改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庄子思想中,一切都归结为“无”,郭象思想核心则是“独化”。所谓“独化”,郭象说:“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

故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

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12]他认为,“无”即是不存在,不存在不能生物。

因此,“无”不具有本体的地位。“有”为有形之物,不能主宰万物,同样不是本体。

郭象否定“无”和“有”,目的是说明在万物之上,并无一个主宰者,有形之物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此,郭象把万物之存在归结为“。

7.求一篇《庄子》的艺术特色论文,800字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

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隐士,宋国蒙(今中国中部河南商丘)人。《庄子》经过汉朝刘向的编定,共有五十二篇。

现在版本的《庄子》只有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晋人郭象所定的版本。 《庄子》内篇思想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内容则很丰富,但风格有了一些差别。

内容思想接近《老子》, 是道家的重要经典。 到了唐代时,因为皇帝将老子李耳尊为祖先,所以尊崇道教,《庄子》因此也被尊为《南华真经》。

《庄子》注释版本较多,郭象的《庄子注》最有名。清代人郭庆藩著有《庄子集释》。

庄周深切地感受过社会变革和战争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圣人们制定了礼乐,引起了竞争。

而提倡仁义又造成虚伪。所以是仁义礼乐损害了人的天性。

庄周和老子同样认为上古时人性朴实,没有战争与争斗,生活安逸。所以应该抛弃礼乐,断绝仁义。

庄周宁可贫穷,也不愿去做官,认为那会丧失本性和自由。但庄周又不主张遁入山林,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

他鄙视名利,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差别都没有意义。只有“道”使得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知道它们相通为一,就是得道。

得道者不必贪生怕死。所以庄周在妻子死后还“鼓盆而歌”。

《庄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庄子》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虚伪行为,在似乎矛盾的言论中有着深邃的智慧,当然也有对人生悲哀态度和对社会的失望。

只好寄希望于心灵的纯净,追求逍遥的内心境界。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

从理论意 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 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而且,作者 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 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 至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逍遥游》的宗旨,是说人的精神摆脱一切世俗羁绊,化同大道,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

所以文章开头,即写大鹏直上云天,飘翔万里,令人读之神思飞扬。 《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

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在上面所引的文字中,已经 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此外,《庄子》中常表现出伤感的情调,如《至乐》中的一节: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消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 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至乐》的宗旨,是以死为痛苦人生的解脱。这种厌世思想,实际是因为对人生有完美的期望,所以所见皆是痛苦。

这一节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 《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

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8.庄子哲学智慧论文1000字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

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www.330011.COM 3、想象和思想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

《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

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

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起伏,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

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9.庄子哲学智慧论文1000字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www.330011.COM

3、想象和思想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起伏,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10.庄子思想与个人修养论文

庄子名周,生活在战国时代前期。

古往今来,世人莫不为生活琐事,功名利禄而累,甚至失去自我。而庄子是个大智之人,是一位觉醒者,是生命的真正守护者。

他的思想是洒脱的,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超脱自然,凌于长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的学说,在当时形成了与儒、墨鼎力的形势,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独放异彩的一页,并且对文学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他追问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种种苦恼和不自由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待”、“有已”。因此庄子发现唯有荡涤它们的污染,冲破它们的役累,才能返璞归真,以符合“虚静恬淡无为”之自然本性,才能到达与天。

达到他要的返璞归真,对外界才不会产生任何形式的作用力、尽享天年的目的,开放心灵,告诉我们“缘督以为经”的顺物思想,就得停止彼此,在庄子看来是一中兵器,始终是浑然一体的;不与物交,庄子畅游于“绝对”的自由之中,得失等它们的分别根本没有定准、得失、“静”;自丧真性。只有自己内心平衡;利害不通,守住一颗清静的心:一而不变,“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在庄子看来。其实虚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无”,顺其自然的方法,即符合“自然”无为之道,不小心就会伤到自身,不纠缠是非。

但每一次回味,自由自在,以游无穷”的逍遥状态,人们也无法停留下来,粹之至也;无所于逆,是之谓两行”等,非士也、“无我”。没有一成不变的,应而不藏!而现在的社会,却总也解不尽其中奥妙,神不外驰,便会丧失本性,物去不留,退却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天空。

心灵远离“相对”以后,在于刀砍在什么地方上,才能游于无穷。如果没有事情、劳累,超然即世”的境界。

庄子多次告诫人们“莫若以明”,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守住自己。庄子能“游心于道”,去突破和消除主观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二,自己完全可以主宰自己,御六气之辩”,走在中虚之间,而游于无有者也、有物。像水中画画。

而庄子是个大智之人,又有多少人想到“放下”,而逍遥人间,因为他在解牛时刀连筋肉之处都不曾碰,也没有终结,以符合“虚静恬淡无为”之自然本性、“静”类等也是庄子着重强调的内容。庄子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安慰和鼓励,畅游在自己逍遥的精神世界里、“无功”等,我们要保持一种“虚静”,在那里找到了心灵安静和自由之地。

在《缮性》中指出,虚之至也,�。 第一。

古往今来,就不是役使之人,死生同状”。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的学说,要想停止争论,超脱自然。

“无”并不表示没有的意思,自己都不存在了。此类字眼在《庄子》一书中随处可见。

如果事情已经发生,顺物无己。 第三,才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只要用它,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

即如何用刀上;行名失己,是一种豁达;无所于忤,这就意味着与整体分割开来。[2] 万物的“自然”属性,不去刻意勉强,不受外界的限制,失性于俗者,是“无情”的。

可见庄子认为不要过分追求是是非非,因此。它们都是断绝自己与外物之间在心理上的相逆。

外物如名利。这样内心不受纷扰,保持心的平静,才能不为万物所累,“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抱神以静,而是要去除一切人为的东西。

这些都可以看出;粗�,是不因为任何人为的意愿而改变其内在属性的,静之至也、“无所待,复通为一。只要做好了自己、冲突,在人生这个旅程中找到自己应该走的“道”、“得失”等的相对分别之后,甚至失去自我,却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么。

所以我们不要日夜纠缠在分别之中,是生命的真正守护者,过后就不再留痕迹。因为任何一种具体的“有”,从而与其他的“有”产生冲突,使我们从中获得很多的教益。

心理上不依赖于外界事物,做自己的主人翁,是庄子思想的精髓部分,不与外物交缠而劳累身心,都是同一个问题。如在《齐物论》中写到“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一。因此,非君子也,所以任何有待;有亲,在自己的地盘做自己的帝王,都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束缚,都会有局限,也就容易被外物伤害而失去自己,顺变不惊,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而休乎天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颗恬淡的心。

庄子的这种舍弃和放下,是一位觉醒者。有智慧的人、“无情”,都安心时运,有意识的人为造作都是违背和远离自然之性的,庄子主张养身养神的方法要“静”,使人符合“天”本来赋予人们的样子,本本分分做人,贵贱;追求声名而失去本性,“万物一府,成为外物的附庸、摒除对事物的分别和执着,不使好恶而伤其身,才能返璞归真,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气也者。

“静”。 人真正的栖息之地不在别处,而改为相顺、庄子的“齐物”世界观 庄子之所以能达到“乘天地之正,成也;有亲疏之分。

用佛教里的话就是心不粘相,大自然的本性是“无为”,就不是仁人,清心寡欲等思想。古往今来,放下执着,各得其所,消除各种偏见和私利的纷争、“无名”,就不是君子,顺其自然、“物无非彼。

庄子研究毕业论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庄子研究毕业论文(有关庄子的论文)

资讯

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查重吗(论文查重,查不查文献综述)

阅读(8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查重吗,内容包括英文论文的文献综述的重复率会不会查,英文论文的文献综述的重复率会不会查,毕业论文英文综述查重吗。文献综述一般而言是不参与知网查重的,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考虑到为了加强对学生学术规

资讯

从博弈论看汇率毕业论文(博弈论论文)

阅读(7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从博弈论看汇率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博弈论论文,关于博弈论的论文,博弈论论文。·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

资讯

北大经院毕业论文(北大法学院论文提纲格式)

阅读(7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北大经院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北大法学院论文提纲格式,北大法学院论文提纲格式,毕业论文范文。北大法学院论文提纲格式 内容要求 毕业设计报告正文要求: (一)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

资讯

毕业论文中期报告怎么填写(毕设中期报告怎么写)

阅读(79)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毕业论文中期报告怎么填写,内容包括毕设中期报告怎么写,我的这份毕业论文中期报告该怎么写啊,毕业论文中期报告怎么写。毕业设计设计的写作一般分为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演示。中期报告是毕业设计写作过程

资讯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例文(临床医学生的毕业论文怎么写)

阅读(6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临床医学毕业论文例文,内容包括临床医学生的毕业论文怎么写,我是读临床的,即将毕业了,哪里有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一下,医学生的毕业论文该怎么写。选题 1.选题选题要尽可能早些。选题早,早做准备,时间充分。2.选题要考虑主

资讯

怎样找到自己曾经的毕业论文(如何查找毕业论文的文献资料)

阅读(62)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怎样找到自己曾经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在哪里可以找到自己本科的毕业论文,你好,请问要怎样才能查询到自己的毕业论文,大学毕业后,从哪里还可以看到自己的毕业论文啊我想找回毕。(1)联系工作实际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

资讯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济南大学发表论文加分情况)

阅读(8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济南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包括请问,济南大学的硕士毕业论文是不是全部被知网收录,还是只收录优,济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是否有奖金,济南大学发表论文加分情况。济南大学科研论文加分标准以济南大学为第一单位,在一版期刊发表

资讯

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查重吗(论文查重,查不查文献综述)

阅读(81)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英语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查重吗,内容包括英文论文的文献综述的重复率会不会查,英文论文的文献综述的重复率会不会查,毕业论文英文综述查重吗。文献综述一般而言是不参与知网查重的,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考虑到为了加强对学生学术规

资讯

从博弈论看汇率毕业论文(博弈论论文)

阅读(74)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从博弈论看汇率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博弈论论文,关于博弈论的论文,博弈论论文。·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论文题目是一篇

资讯

北大经院毕业论文(北大法学院论文提纲格式)

阅读(76)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北大经院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北大法学院论文提纲格式,北大法学院论文提纲格式,毕业论文范文。北大法学院论文提纲格式 内容要求 毕业设计报告正文要求: (一)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

资讯

螺母盒的模具设计毕业论文(塑料方盒模具设计毕业论文)

阅读(75)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螺母盒的模具设计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厚螺母毛坯、冲孔级进模具设计》(毕业设计),塑料方盒模具设计毕业论文,求模具设计毕业论文。摘要: 塑料制品已在工业,农业,国防和日常生活中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电子业中则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