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缩小贫富差距.ppt
扩大就业扩大就业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是保持经济高速成长推动力的重要一环。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不断开阔思路,把不断完善和创新失业保险制度与解决就业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在发展中和动态中解决就业问题。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认真解决就业困难人群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缩小收入差距,最重要的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活动的管理和调节。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在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坚持注重效率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管理和调节,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要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要征收遗产税、赠与税、高消费税等财产占有税,调节过高收入。要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弱势行业、弱势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通过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大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征缴力度,完善收入和财产管理、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措施,调节收入差距,兼顾各阶层群体利益,防止收入过分悬殊和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让穷人富起来
加快富民步伐,特别是要支持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要缩小收入差距,必须要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行就业优先的原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就业,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稳定增加居民收入。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建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逐步增加劳动者报酬,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重点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在城镇,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到所有劳动者;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惠及全体人民利益的共同事业,对调节收入差距、改善消费预期具有积极作用。应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重点投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益文化等领域。优化布局,重点向苏北地区和农村倾斜,促进社会事业相对均衡发展。
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
现在,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和高收入,源于垄断行业本身垄断程度过高,行业内部缺乏或没有必要的竞争机制。各级政府都存在通过行政性垄断取得更多财政收入的偏好,只要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对垄断行业就会听之任之,甚至加以保护。当前,政府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的调节,只限于个人所得税,这既不会取消大大高于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也不会对职工的高收入发生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法律和规则的形式,对政府垄断的范围和垄断价格等等加以限制。按照国际惯例提高一些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引入竞争机制,缩小国家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减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该行业与其他行业收入差距过大。
2.有关贫富差距的方面的论文1000字左右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
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
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
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区差距现状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1981年至1999年,按现价折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以中部地区收入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收入比例从1981年的1.20:1:1.80改变为1.48:1:1.10,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
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1]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
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
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
3.中国人均收入现状与差距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居世界之首
2011年12月02日 09:53 来源:羊城晚报
最高与最低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近20年来职工报酬占GDP比重大幅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但是,财富分配不均日益加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
根据省际收入法GDP构成数据,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53.4%,1995年为52.8%,2000年为51.4%,2006年为40.61%,2007年为39.74%。2000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个体经营业主的收入从劳动报酬转为营业利润,然而,这并未改变2004年之前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2004年之后劳动报酬比重仍下降的总体趋势。
而且,劳动报酬总量占GDP的比重下降,还不足以说明普通职工收入的变动状况。如果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还应考虑劳动报酬的结构性变化:一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工资差别不大,企业经营者与普通职工工资差别不大,且那时企业职工基本不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1998年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多次增长工资,而企业中经营职位和一般职位间收入差距目前普遍在20倍以上;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有行政性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增长过快,行业平均工资差距从2倍左右扩大到6倍以上;四是目前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中还包括要缴纳约占基本工资10%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可以断定,近20年来,企业普通职工的实际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了。
此外,初次分配中行业收入差距过大。根据去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证券业的工资水平比职工平均工资高6倍左右,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达11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数据,这一差距又扩大到15倍。如果把证券业归到金融业一并计算,行业差距也高达6倍。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行业收入差距,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保障研究所提供的资料,2006-2007年最高和最低行业工资差距,日本、英国、法国约为1.6-2倍,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在2.3-3倍之间。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跃居世界之首,已经超过巴西。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收入差距毕业论文PPT(如何缩小贫富差距.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