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析化学的毕业论文需要做什么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2.分析化学发展史论文
分析化学发展史 摘 要]分析化学始于一些分析检验的实践活动。
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分析检验工作。 16世纪,化学反应广泛地应用于湿法分析。
18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由单纯的定性分析迈 入了定量分析的时代。到了19世纪,定性分析趋于完善,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也相继出现并不断发展。
分析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被称之为经典分析化学。20世纪以来,在经典化学 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仪器分析也迅猛发展,并且在分析化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在化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中世 纪,甚至古代,人们已开始从事分析检验的实践 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 要。
如为了冶炼各种金属,需要鉴别有关的矿 石;采取天然矿物做药物治病,需要识别它们。 这些鉴别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古人首先注 意和掌握的当然是它们的外部特征。
如水银又 名“流珠”,“其状如水似银”,硫化汞名为“朱 砂”、“丹砂”等都是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人们 初步对不同物质进行概念上的区别,用感官对 各种客观实体的现象和本质加以鉴别,就是原 始的分析化学。
在制陶、冶炼和制药、炼丹的实践活动中, 人们对矿物的认识便逐步深化,于是便能进一 步通过它们的一些其他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作 为鉴别的依据。如中国曾利用“丹砂烧之成水 银”来鉴定硫汞矿石。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很自然地就 会产生控制、检验产品的质量和纯度的需求,于 是产生了早期的商品检验工作。在古代主要是 用简单的比重法来确定一些溶液的浓度,可用 比重法衡量酒、醋、牛奶、蜂蜜和食油的质量。
到了6世纪已经有了和我们现在所用的基本相 同的比重计了。 商品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高 值的货币是贵金属的制品,于是出现了货币的 检验,也就是金属的检验。
古代的金属检验,最 重要的是试金技术。在我国古代,关于金的成 色就有“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的谚语。
在古罗马 帝国则利用试金石,根据黄金在其上划痕颜色 和深度来判断金的成色。16世纪初,在欧洲又 有检验黄金的所谓“金针系列试验法”,这是简 易的划痕试验法的进一步发展。
16世纪,化学的发展进入所谓的“医药化 学时期”。关于各地各类矿泉水药理性能的研 究是当时医药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研究 促进了水溶液分析的兴起和发展。
1685年,英 国著名物理学家兼化学家R·波义耳(Boyle, 1627-1691)编写了一本关于矿泉水的专著《矿 泉的博物学考察》,相当全面地概括总结了当时 已知的关于水溶液的各种检验方法和检定反 应。波义耳在定性分析中的一项重要贡献是用 多种动、植物浸液来检验水的酸碱性。
波义耳 还提出了“定性检出极限”这一重要概念。这一 时期的湿法分析从过去利用物质的一些物理性 质为主,发展到广泛应用化学反应为主,提高了 分析检验法的多样性、可靠性和灵敏性,并为近 代分析化学的产生做了准备。
18世纪以后,由于冶金、机械工业的巨大 发展,要求提供数量更大、品种更多的矿石,促 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这一时期,分析化学的 研究对象主要以矿物、岩石和金属为主,而且这 种研究从定性检验逐步发展到较高级的定量分 析。
其中干法的吹管分析法曾起过重要作用。 此法是把要化验的金属矿样放在一块木炭的小 孔中,然后以吹管将火焰吹到它上面,一些金属 氧化物便熔化并会被还原为金属单质。
但这种 方法能够还原出的金属种类并不多。到了18 世纪中叶,重量分析法使分析化学迈入了定量 分析的时代。
当时著名的瑞典化学家和矿物学 家贝格曼(Torbern Bergman,1735-1784)在《实 用化学》一书中指出:“为了测定金属的含量,并 不需要把这些金属转变为它们的单质状态,只 要把他们以沉淀化合物的形式分离出来,如果 我们事先测定沉淀的组成,就可以进行换算 了。” 到了19世纪,新元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加之矿物组成复杂,湿法检验若没有丰富的经 验和周密的检验方案,想得到确切的检验结果 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德国化学家汉立希(Pfaff Christian Heinrich,1773-1852)在他1821出版的 一书中指出:为了使湿法定性检验的问题简单 化和减少盲目性,应进行初步试验。1829年, 德国化学家罗塞(Hoinrich Rose ,1795-1864)首 次明确地提出并制定了系统定性分析法。
1841 年德国化学家伏累森纽斯(Carl Remegius Frese- nius,1818-1897)改进了系统定性分析法,较之 罗塞的方案使用的试剂较少。后来又得到美国 化学家诺伊斯(Arthur A.Noyes)的进一步精细 研究和改进,使定性分析趋于完善。
同一期间,定量分析也迅猛发展。由伏累 森纽斯对各种沉淀组成的测定结果和今天的数 据加以对比,可以看出重量分析法到了伏累森 纽斯时期已经非常准确。
他当年研究的某些测 定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其精确度也很可靠。他 还对一系列复杂的分离问题如钙与镁、铜和汞、锡和锑等的分离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
他还 将缓冲溶液、金属置换、络合掩蔽等手段用于解 决这些问题。 随着过滤技术的改进,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加热、净化、重结晶、高精度分析。
3.化学小论文论文
二氧化碳新探与化学化工用途 碳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在煤碳、石油、天然气、植物、动物、石灰石、白云石、水和空气中,碳最终几乎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
地球上所蕴臧的煤炭,石油等矿物约含碳1013吨,可以转化成4*l013吨CO2,而大气中和水中则含有4*1014吨CO2,碳酸盐也可转化成4*l016吨CO2。 现在由于工业的发展,大量开来煤炭、石油等资源,它们作为能源而不断被消耗的同时,使大气中CO2的含量与日骤增。
每年全世界排出的二氧化碳量高达200亿吨,其中发电厂排出CO2,的量约占27%,由工厂排出的占33%,机动车排出的占23%,一般家庭排出的占17%。 这样多的CO2尽管有植物的不断吸收,但大气中的CO2的含量还是不断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一是会加剧“温室效应”,二是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三是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引起资源短缺,而且这三方面问题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
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人类开始把“使二氧化碳变害为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要使CO2变害为益,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害的一面,而忽视了它可利用的一面。其实二氧化碳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
二氧化碳是一种良好的萃取剂。在常态下,它对液体和固体的溶解能力非常低,但随着压力和密度的增加,其溶解能力逐渐提高,尤其是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更为明显。
在亚临界温度条件下它与甲醇等许多有机溶剂混溶性良好,而与水的互溶性很小,它与萃取出的有机物相比,其挥发度大、粘度低、扩散系数高并且有一定的溶解选择性和化学稳定性,而且不燃,无毒无爆炸危险。 因此,发达国家广泛利用二氧化碳进行食品、饮料、油料、香料、药物等的加工萃取· 二氧化碳是良好的致冷剂。
固体二氧化碳具有比冰块更有效的致冷效能。干冰(CO2)的升华潜热是590。
34J/g,而冰的升华潜热是333。56J/g,此外,它比冰的致冷温度低50多摄氏度,吸热后即升华为气体逸出。
当固体二氧化碳加热至-17。8℃时,其中原有的总有效致冷效能还有86%留于二氧化碳中,15%留 在蒸汽中, 不仅冷却速度快,操作性能良好,不浸湿产品,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投资少,节省人力。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质优价廉,资源丰富的原料可用于蔬菜、瓜果的保鲜贮藏。 目前,二氧化碳气调冷藏已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 国家用于对苹果、梨、香蕉、柑桔和一些热带水果的贮藏。
二氧化碳气调法利用改变普通空气的成份降低空气中氧气的分压从而提高二氧化碳的分压,并使这两种气体相对稳定于一定分压下以达到抑制瓜果的呼吸强度,减弱其新陈代谢阻止发芽,延缓后熟老化作用。 同时,二氧化碳还有“静菌”作用,可抑制微生物的活动。
因此二氧化碳作为一种不添加任何防瘸剂的保鲜物质,是一种相当好的保鲜方法,据报道,美国可将苹果贮臧219天,日本可将柑桔贮臧120天。 二氧化碳还可用于粮食的贮存,它比通常所用的熏蒸剂效果更好,如美国艾尔科大米公司试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能穿透500吨大米的贮存库。
在通人该气体24小时后发现,供试验用的大米里生长的成虫死亡99%,研究还表明,该气体不仅有优异的杀虫灭鼠性能,而且防潮防霉,可省去翻晒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 在医疗卫生方面,二氧化碳是一种良好的呼吸刺激剂,将6%的CO2与96%的O2混合,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溺死和休克的标准药物,这种混合剂在麻醉和碱中毒的处理中也可作为一种增效剂。
在石油工业上,二氧化碳已被用于提高石油的采油率上,二氧化碳作为油田注入剂可有效地驱油,它溶于水又易溶于原油,溶于水后呈弱酸性,可对灰岩油矿起酸化作用,使其渗透率增加,吸水能力提高,而溶于原油后,她可使原油体积膨胀,密度和粘度降低,这样便有可能减少重力分离的不利影响,另外,二氧化碳与地层中的原油相混合,还可以蒸发或萃取原油中的某些烷烃组份,其次,二氧化碳萃取原油中的某些烷烃组份,其次,二氧化碳可作为油田洗井剂,这主要是利用其气化迅速, 体积急剧膨胀的特性,二氧化碳产生的气压迅速向流体各个方向传递,以激浪冲击井下裂隙冲刷破坏泥皮,并随即以井喷形式将被清洗的堵塞物带出。 地热资源是当前能源开发的重大课题,低温和较低温区的地下热能丰富,其最大的难题是利用地下热水发电时工作介质不理想,国际上曾用氟利昂和异丁烷等试验均不成功,而罗 马尼亚另辟新途,用二氧化碳作工作介质,利用低温地下热水发电已获得成功。
并转入国家发电网。 除了用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外,美国的另一位科学家里维尔提出利用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来使二氧化碳变害为宝,浮游生物是一种单细胞植物,象一切植物一佯,能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水和痕量的营养物结合生成有机 物,于是每一个CO2分子中的碳原子便扎根在俘游生物体内,如果俘游生物在被其它海洋生物吃掉之前死去,那么大量CO2中的碳伴随死去的浮游生物一起沉到海底,从此便成为安全的资源,即所谓碳沉积。
美国戈尔登科罗拉多太阳能研究所在1988年发。
4.求一篇化学论文
这篇还好你酌情看看咯当今,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20世纪发现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的种类是2285万多种,是此之前发现的所有化合物总数的41倍强。但“化学家太谦虚”,20世纪化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未获得社会应有的认可。
1 化学所面临的挑战1.1 化学的形象正在被与其交叉的学科的巨大成功所埋没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与生命、材料等八大朝阳科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但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形象反而被其交叉学科的巨大成就所埋没。化学这门重要的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反而被社会看作是伴娘科学(bridesmaid science)而不受重视。
1.2 化学正被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另一方面把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归结为化学的原因,显然是不公平的,比如森林锐减、沙尘暴和煤的燃烧等。
这当然与化学没有树立好自己的品牌有关系,在最早的化学工艺流程里面,根本没有把废气和废渣的处理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很多化学工艺都是会带来环境污染的。现在,有些人把化学和化工当成了污染源。
人们开始厌恶化学,进而对化学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结果造成凡是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受欢迎,有些化妆品厂家也反复强调本产品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事实上,这些是对化学的偏见,监测、分析和治理环境的却恰恰是化学家。
2 绿色化学是应对挑战的必然 科学不但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化学也如此,为了应对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提倡绿色化学是刻不容缓。
2.1 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
2.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
绿色化学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1984年,美国环保局(EPA)提出“废物最小化”,这是绿色化学的最初思想。
1989年,美国环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 1990年,美联邦政府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将污染的防止确立为国策,该法案条文中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化学”一词。
1992年,美国环保局又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1995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
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我国也紧跟世界化学发展的前沿,在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
2.3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
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
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 原子利用率= (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 如无公害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制备可采用乙基蒽醌法,即由氢和氧在2-乙基蒽醌和Pd为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合成,2-乙基蒽醌复出并可循环使用。此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生成和排放,是典型的零排放例子。
2.4 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和5R原则为了简述了绿色化学的主要观点,P.T.Anastas和J.C.Waner曾提出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对我们今后从事绿色化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Ⅰ.防止——防止产生废弃物要比产生后再去处理和净化好得多。
Ⅱ.讲原子经济——应该设计这样的合成程序,使反应过程中所用的物料能最大限度地进到终极产物中。 Ⅲ.较少有危害性的合成反应出现——无论如何要使用可以行得通的方法,使得设计合成程序只选用或产出对人体或环境毒性很小最好无毒的物质。
Ⅳ.设计要使所生成的化学产品是安全的——设计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不仅具有所需的性能,还应具有最小的毒性。 Ⅴ.溶剂和辅料是较安全的——尽量不同辅料(如溶剂或析出剂)当不得已使用时,尽可能应是无害的。
Ⅵ。.。
5.帮忙找篇化工分析的毕业论文 急需
我国化工分析仪表的现状和发展路红梅(安徽省宿州师范专科学校,234000)摘要 本文对我国分析仪表的一般情况进行了综述,介绍在线分析系统技术的概念、功能、优点和国内外的发展概况,说明在线分析系统技术已成为分析仪表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关键词 分析仪表 在线分析仪表 在线分析系统技术 分析小屋 样品 预处理1 概述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及大量先进控制技术的使用,分析仪表在化工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工业分析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现场以后,在线分析仪表的作用越来越大,自控专家FRIEDMAN对美国五家炼油厂实施先进控制大致效益分布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明,先进控制有40%的效益取决于在线分析仪表是否稳定可靠。
因此,在线分析仪表的设计选用是否合理、安装是否正确、维修和运转状况是否良好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先进控制是否能见效益,国内外对分析仪表的研制和使用都给予高度重视。表1 先进控制效益的大致分布控 制 方 法效益%基础回路整定20串级、前馈等(使装置运行稳定) 15预估控制,有在线分析40(预估控制,无在线分析) (20)约束控制(最大限度地利用设备能力) 20其它程序(例如斜坡、开关等等) 52 我国分析仪表的一般情况我国从50年代起就十分重视分析仪表工业的发展,60年代中期已建成8个生产和研制分析仪表的骨干厂,如北京分析仪器厂、南京分析仪器厂、上海分析仪器厂、沈阳分析仪器厂、天津分析仪器厂等。
但这些厂多数搞实验室仪器,仅有南京分析仪器厂、川仪九厂等少数几个厂专业分工搞过程分析仪表。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在线分析的需要,除了新建和扩建了许多新的分析仪器厂外,也促使原先的分析仪器厂改变其科研和生产重点。
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有分析仪表制造厂和从事有关科研工作的单位约60个,所生产的产品满足了国内的部分需要。但是,由于国产表的性能、可靠性、稳定性、精度以及防爆、防震、防腐蚀、防尘等方面,与国外产品有相当大的差距,造成国外大量分析仪表源源不断涌入我国。
尤其是工业在线分析仪表,许多工厂几乎全用进口货,对它们更新、替换和补充备品备件也需不断进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用于备品备件的开支约数百万美元。
90年代初期,常住中国的分析仪器厂商已有二十多家。像美国的罗斯蒙特、伏克斯波罗、霍尼韦尔、惠普、杜邦等公司;日本的横河、山武、岛津、D·K·K等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E·H和H·B公司;法国的科梅夫公司;荷兰的菲力浦公司等在中国都有大量的市场。
因此,尽快发展我国的分析仪表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我国分析仪表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然而,实践证明,分析仪表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在原有基础上按部就班地摸索前进,往往跳不出原来的框子,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的,满足不了我国工业急速发展的要求。
所以,从8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的一些分析仪器厂家就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路子,陆续引进了比较先进的仪器技术,如上海雷磁仪表厂引进英国肯特公司的电导仪;南分厂引进美国贝克曼工业色谱仪;北分厂引进美国瓦里安公司的实验室色谱仪、德国麦哈克公司的红外分析仪;川仪九厂引进德国H·B公司的磁氧分析仪和红外分析仪生产技术等。化工部自动化研究所则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制出相当于国际八十年代中后期技术水平的工业色谱仪和工业PH计。
这些引进和研究开发工作大大提高了我国分析仪表的档次,对满足国内工业生产需要,推动技术进步,减少仪器进口起到了重要作用。3 在线分析系统技术由于在线分析仪表的应用是实现工艺过程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的有效手段,所以,在线质量分析仪表在化工生产装置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炼油、石油化工装置包括常减压、催化裂化、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苯乙烯、丁二烯等十几套装置中就采用了大量的在线质量分析仪,其中主要有工业色谱仪(54台)、密度计(7台)、工业PH计(75台)、红外线及氧分析仪(49台)、40台)、聚酯粘度计(12台)、可燃气报警器(360台)及馏程、闪点、蒸汽压,倾点、冰点等分析仪。
用好在线质量分析仪,是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优化控制的保证,国内外对如何开好用好分析仪表都很重视。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就是采用在线分析系统技术。
在线分析系统技术是80年代为满足分析仪表应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国际上流行的一项新技术,它集工业现场分析仪表的设计选型、成套、安装、现场调试、开车及售后服务于一体,将这一繁杂、专业技术性很强的一系列工作由一家专业公司完整负责,以系统形式供给,由此保证在线分析仪表的正常投运及运行。这一新技术是使在线分析仪表能按时投运和正常运行,发挥其应有效用的一种完善方法,也是人们对在线仪表使用提出更高、更严要求的产物。
目前,分析系统技术已被国际上石化工程广泛采用,我国大型石化引进项目的在线分析仪表大都采用此技术,国内对此技术也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重视,在一些工程项目中已开始采用。在线分析系统除了选择适合工艺要求、性能稳定可靠的分析仪外,还需提供(1。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分析化学的毕业论文(分析化学的毕业论文需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