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
内容摘要:白流苏与曹七巧出身不同,经历不同,却都折射出当时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而她们的悲哀表现在:亲情的沦丧;爱情的破灭;生存的困境;自私的本性以及女奴意识、原罪意识 关键词:白流苏 曹七巧 女性悲剧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
她的母亲虽出身名门,却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与影响的新式女子,但她仍没能逃脱包办婚姻的命运。她的父亲则是一个封建遗少的形象,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没落,并未将他拉进现代社会的洪流,相反的,却让他自甘堕落:纳妾、抽鸦片,永远只活在腐朽的封建遗少的世界里。
“张爱玲从母亲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处于新旧时代夹缝的中国女性的无助与悲哀。”正是因为她看透了生活在封建社会,男权文化重压下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才铸就了她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可怜的、自私的、可悲的,她以冷峻、肃杀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女性的悲剧。对于她笔下的女性,她不仅仅是给予了悲悯和同情,更多的也有揭露和批判。
《倾城之恋》、《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性作品,这两部作品看似无任何关联,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但深层次剖析,我们发现,在这不同的故事里,相同的是都为我们展现了女性的悲剧。
《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出身旧式家庭的小姐,她受过西式教育,在受到丈夫的虐待后,甚至同败家子丈夫离了婚,也可以称得上是新式女子。 但她离婚回到娘家后,并未感到丝毫家庭的温暖和安慰,兄嫂搜刮完她的财产,便迫不及待想赶她回婆家。
讥讽、谩骂的话语刺激着流苏,娘家再无她的立足之地。“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倾城之恋》)但像她这样的女人想要独立生存,谈何容易。
于是徐太太的一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倾城之恋》)使得流苏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即找个男人嫁了,这是她唯一的生存之路。
机缘巧合下,她结识了范柳原,这个男人是她的新希望,是她逃脱家庭的唯一出路,说到底她最看重的还是他的财富和地位,所以她便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这个男人,使自己得到经济上的安全。她想要占据主动的地位,想要成为她的妻子,而不是像他对待欢场上的女子那样对待她。
但是,她失败了,范柳原是她无法掌控的男人,她不懂他,她只意识到“他要她,却不愿意取她。”在两性对决中,她败下阵来,,但她却不能放手,只剩下做范柳原情妇这一条出路。
不知是幸与不幸,香港爆发了战争,意外的战争使得这对男女回归到最平凡的普通人,两人一刹那的谅解成全了白流苏的梦想,最终与范柳原结了婚。在这看似圆满的结局里,背后却是无尽的苍凉与绝望。
流苏的圆满是以整座城市的毁灭作为代价而换来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也许就因为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倾城之恋》)但“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时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②他们的结局仍旧庸俗,而流苏的婚姻生活,也是可以预见的。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男权社会下,彻底的悲剧女性形象,在男尊女卑制度的迫害下,曹七巧的灵魂极度扭曲,张爱玲以犀利的笔锋展现了她的疯狂、丑恶和变态。
曹七巧原是乡下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虽出身寒微,却也天真美丽,向往纯真的爱情,也有了喜欢的人。但父权社会里,她的兄长为了金钱,将她卖给高门大户的的姜家二少爷做了偏房,从此,她便把心仪的肉店伙计锁在了心底。
嫁给一个从小得了软骨病的残废少爷,就注定了她要压抑着情欲生活,在这畸形的夫妻关系中,她从未享受过人的权利和快乐。在丈夫那里得不到情欲的满足,她便转向了她的小叔子——三少爷季泽。
她渴望正常的情欲生活,然而她的爱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姜家老太太把她“扶正”后,她将所有的情欲都转化为对金钱的渴望,她固执地认为,金钱就是她的一切。
分家后,这种对金钱的依赖愈演愈烈。这是她用一生的幸福换来的,对金钱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沦为金钱的奴隶。
然而她的爱与欲永久地被压抑着,造成了她灵魂的扭曲,她开始变得疯狂、恶毒。她为守住她的财产,不惜破坏儿女的婚姻和爱情。
她逼死了两房儿媳,更断送了女儿的幸福。“她既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又是父权社会的合谋者,还是人性丑恶的表现者。”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金锁记》) 白流苏和曹七巧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淳朴的乡下妹子;一个受西式教育,可称得上新式女性,一个是曾向往纯真爱情的美丽姑娘。两个形象看似不同,但她们骨子里都烙刻着很深的女奴意识,都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男人的附属品。
她们始终受奴役、受压迫,经济上的无法独立直接导致了人格的无独立。这就是她们悲剧的根源。
男权社会下,她们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 一 、亲情的沦丧 白流苏的兄嫂搜刮完她的钱财,便迫不及待赶她出门。“四奶奶站在三爷背后,笑了一声道:‘自己骨肉,照说不该提钱的话,提起钱。
2.论文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
我们读小说,总是从标题开始的,标题唤起读者一些可能的阅读经验,是作者预先设计的读者期待视野。如果这个说法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张爱玲在拟定这个题名时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这里将讲述一段传奇——“罗曼司”,即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就此而言,在标题范围内,“倾城之恋”不具有叙事性质,只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文学语汇的传统中,它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齐梁时期钟嵘在《诗品》中论及诗之吟咏性情的功能时也写道:“……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 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结果。“汉皇重色思倾国”,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创造了一个千古爱情的传奇。
但是,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的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
倒是在“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显然,这一结局的实际指涉对读者可能的期待是一个倾覆。不妨由这里入手,探讨这个倾覆带来的意义的游移、空缺或潜层的增殖。
一、两类时间 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
1943年,珍珠港事变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
[2] 柯灵用“严峻”概括他对那个时代——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前后(1943年前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这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时间,严峻,生死存亡之秋。
《倾城之恋》一开始就涉及一个全然不同的时间情境:“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3] 人家的十一点,这是公众时间,张爱玲的故事,不在这个轨道、或乐谱上。
她写的是私人时间、个体时间、特殊时间,在这个时间网络里织就她关注的人物故事。老钟,代表了白公馆的日常生活特点,依然是家长作主,几代同堂的大家族聚居,依然是家庭成员间财产的纷争、婚姻的变故,陈陈相因的生老病死。
巴金《家》里面那种父与子的冲突、新时代的面影,在这里真是一点儿也谈不上。犹如流苏的哥哥三爷劝流苏为离婚前的丈夫戴孝主丧时说的话:“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这段话,只稍微改几个字,就可以算做白公馆对历史时间的感受。也可以说,它表达出张爱玲对小说人物与时代关系的感受。
时代固然在变化,但在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众多家庭中,一切如常。个人与历史、民族、政治意义中的主流、洪流,不相干。
这也是张爱玲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种发现。当许多被称为新文学的作家们,尤其是四十年代的作家们急于捕捉社会变化、历史脚步和一个新时代的幻影时,张爱玲窥视的是它的背影——时代和社会的背影。
它是沉入阴暗,没有前途,日益混沌的一面。我们今天可以有把握地说,它确实如海明威比喻的“冰山”一样,是沉入水下的,比水面上露出的光亮部分浓厚和沉重得多的部分。
张爱玲解说《传奇》的封面,勿宁说是女作家自己姿态的写照:“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
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4]这个现代的鬼魂,照出了作家自己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致。
流苏就从这样一个近于凝固的家常时间中走出来,这是个要创造自己命运的女人,她的创造,可以说是要在白公馆的时间轨道中挣扎出来,开始她个人生命的时间。这点启悟,从一个特殊的时刻开始——前夫的死。
徐太太来报丧,流苏面临一个选择,兄嫂一致挤兑她要逼她回去守活寡,流苏没法儿不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归宿,这个家是再也住不下去了。 与巴金笔下出走的女性不同,流苏出走看不出任何新理想的引诱,她要走,是生命自己在这刻发出的呼喊,是生的本能的呼喊。
这一生的本能要求活动,而且它是流苏仅存的本钱。在这里张爱玲有一段时间意象生动交织的描写: 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
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
3.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
内容摘要:白流苏与曹七巧出身不同,经历不同,却都折射出当时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而她们的悲哀表现在:亲情的沦丧;爱情的破灭;生存的困境;自私的本性以及女奴意识、原罪意识关键词:白流苏 曹七巧 女性悲剧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
她的母亲虽出身名门,却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与影响的新式女子,但她仍没能逃脱包办婚姻的命运。她的父亲则是一个封建遗少的形象,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没落,并未将他拉进现代社会的洪流,相反的,却让他自甘堕落:纳妾、抽鸦片,永远只活在腐朽的封建遗少的世界里。
“张爱玲从母亲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处于新旧时代夹缝的中国女性的无助与悲哀。”。
4.大学语文论文,倾城之恋写什么题目比较好写,没写过,不知道怎么写
张爱玲的著名小说《倾城之恋》,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祖上曾盛极一时的前清翰林白家连年衰败,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连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出阁,白老太为了办一个体面的婚礼,向各房筹钱,老三白良越、老四白良泳两家互相推诿,妯娌之间为了小账斤斤计较,白流苏初感人世冷暖。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她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很精彩的语言,很有个性的人物,还有哲学韵味,挺好看的。建议阅读一下。
5.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荒凉亲情的论文要参考哪些书籍,谢谢
参考文献:[1]刘勇,陈婕:《都市的废墟——?倾城之恋?》,《苍凉写就的华美——走进张爱玲的传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2]余斌:《张爱玲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3]余斌:《张爱玲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4]乔治?曾林浦敦:《海明威访问记》,《海明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76页.[5]闫红:《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Ⅲ页.[6]余斌:《张爱玲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张爱玲的亲情观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解读《倾城之恋》中的荒凉亲情摘 要:人性的苍凉与冷酷一直是张爱玲小说描写的主题之一,尽管《倾城之恋》最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但是仍然没有超越这一主题,本文以《倾城之恋》为文本分析的切入口,解析其中荒凉的亲情世界——家族成员之间的冷酷、自私,揭示张爱玲冷酷亲情观形成的原因——她本身家族?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荒凉; 亲情 一 前言 有一位评论家,他曾经引用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一句话“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来概括张爱玲小说所描写的人性。
的确,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无论是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的缠绵爱情,还是一直被歌颂的血浓于水的亲情,都被描写得千疮百孔,从而写出了人性的苍凉和冷酷。 尽管血缘亲情是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讴歌的对象,父慈母爱、手足情深也成为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永恒主题,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呈现出的却是一幅荒凉的亲情世界,传统的美好亲情神话被彻底消解,无论是母子关系、父子关系、乃至手足之情都呈现出家族成员之间不应有的冷酷、自私、淡漠、虚伪。
二 《倾城之恋》中荒凉的亲情 (一)淡漠、自私的母女关系 古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现有“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等诗篇来歌颂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神圣,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母亲更是“温柔、慈爱、坚强、宽容、博大”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母爱被视为最高尚、最纯洁、最神圣的情感,可是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一反传统母亲美好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受到极大的嘲讽和调侃,母亲变得自私、冷漠。 《倾城之恋》仍然描写的是家庭成员之间财产的纷争、婚姻的变故、陈陈相因的生老病死,是一曲女性生存困境的悲歌,小说中的白流苏可以说是封建婚姻和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弱者形象,虽是破落户的女儿,但是思想并非完全旧式,当性情暴躁的丈夫百般虐待她时,她并不像传统女性那样忍辱偷生、得过且过、委曲求全,而是毅然提出了离婚,走出了婚姻这座无爱之城,但是没有想到“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随着白家家道中落,生计的艰难,白流苏却是回到了亲情这一座无爱之城,当兄嫂榨干了流苏的钱之后,处处挤兑流苏,想尽办法把她赶出白家,面对兄嫂的无情无义、冷酷自私,无助的流苏只好求助于母亲。
屋里没有灯,影影绰绰的只看见珠罗纱帐子里,她母亲躺在红木大床上,缓缓挥动白团扇。流苏走到床跟前,双膝一软,就跪了下来,伏在床沿上,哽咽道:“妈。”
白老太太耳朵还好,外间屋里说的话,她全听见了。她咳嗽了一声,伸手在枕边摸索到了小痰罐子,吐了一口痰,方才说道:“你四嫂就是这样碎嘴子,你可不能跟她一样的见识。
你知道,各人有各人的难处,你四嫂天生的强要性儿,一向管着家,偏生你四哥不争气,狂嫖滥赌,玩出一身病来不算,不该挪了公账上的钱,害得你四嫂面上无光,只好让你三嫂当家,心里咽不下这口气,着实不舒坦。” 流苏听她母亲这话的语气,母亲不仅半句体谅她的话都没有,不为她撑腰而且还一味地袒护哥哥嫂嫂,站在了流苏兄嫂一边,流苏发现自己期待的母亲根本不在那里,与他真正的母亲根本就是两个人。
常言道,知女莫若母,作为母亲,白老太太应该非常清楚流苏的处境,离婚七八年了,现在为了生存,为了前夫那点遗产,被兄嫂安排回去守寡,担一个“节妇”的名声,这种没有尊严的日子怎么能够让女儿去过呢?因此,白老太太作为一家之长,不但不为自己的女儿做主,而且还不痛不痒地规劝她早点回到前夫家里去: “支持这份家,可不容易!种种地方,你得体谅他们一点。” 母亲反而站在了兄嫂一边,赞同兄嫂的安排让流苏回去为夫家守丧做寡妇,竟然还说还说:“先两年,东拼西凑的,卖一次田,还够两年吃的。
现在可不行了。我年纪大了,说声走,一撒手就走了,可顾不得你们。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
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流苏听到母亲这一番话,伤心不已,,心不由得凉了大半,神思也恍惚起来。
她迷迷糊糊地向前一扑,自以为抱住了母亲的膝盖,摇晃着呜呜咽咽地请求母亲为她做主,然而等她清醒过来,才发现母亲其实早就离开屋子了,听不见她的哭诉,她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用真心所祈求的母亲与她现实中的母亲根本就是两个人。 后来当徐太太找借口带流苏去香港时,白老太太又叹气道:“到香港去一趟,。
6.急求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
看过张爱玲许多作品,也看过一些由张爱玲的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最喜欢的莫过于《倾城之恋》。
第一次知道《倾城之恋》是看了由陈数和黄觉主演的电视剧版《倾城之恋》。看完了电视剧又看了张爱玲原版的小说的,始终与电视剧版的感觉是不同的。
张爱玲笔下的范柳原和白流苏是对俊男美女,男的令人羡慕,女的令人妒忌,然而他们并非善男信女,在爱情路上各出奇谋,他们各有各的心思和目的,除了斗耐性还在斗智,看似满不在乎,却从骨子心窝里想极征服对方,这场爱的游戏,双方都要倾出一生智慧,才能成为胜利的一方。但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乱世的背景促成的非常现实的爱恋,因为有过那么一段共患难的经历,又基于两人物质、精神需求的契合,这段婚姻就这么成了。
这种爱情的开始是带有某种目的性。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回到娘家备受兄长和嫂子的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没有爱情,又得不到亲情的温暖,这无疑是一个女人最脆弱最无助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范柳原给我的感觉是情场浪子,对付女人很有手段,有思想,狠的下心。
当一个风流倜傥的高富帅遇到一个生事不幸的白富美,必然会发生点什么。原版小说让我想到了苏见信《远得要命的爱情》里的歌词:“我们都怕寂寞,我们都想解脱,在开始的时候,都认真想过在一起生活。
我们都怕降落,掉在爱的沙漠,用流浪当借口,挣脱心的枷锁。想爱的心寻觅,不管多远距离,带着痛过的心,在等待曾经远得要命的爱情,想爱的心坚定 ,就算深不见底,我会等在这里,等你看完风景。”
开始的种种目的最终敌不过一个“爱”字,不知何时起已经爱了,越陷越深。与女主人公白流苏而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情不知何起,一往情深, 是为倾城之恋。
(这是我期末作业的一部分)。
7.大学语文论文,倾城之恋写什么题目比较好写,没写过,不知道怎么写
张爱玲的著名小说《倾城之恋》,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祖上曾盛极一时的前清翰林白家连年衰败,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连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
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出阁,白老太为了办一个体面的婚礼,向各房筹钱,老三白良越、老四白良泳两家互相推诿,妯娌之间为了小账斤斤计较,白流苏初感人世冷暖。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她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很精彩的语言,很有个性的人物,还有哲学韵味,挺好看的。建议阅读一下。
8.nv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TC军团145
安徽电大巢湖分校|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2006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姓名:许良姐
学号:20061340130115
目 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一、引言……………………………………………………………4
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5
三、女性强者的定位………………………………………………6
四、白流苏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7
五、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本文以女性强者为视角,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摆布的具有自主精神的新女性,她以自己的机智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这出“倾城之恋”的胜利者。她聪明大胆、自卑清高、矜持要强,乱世的沉沦也毁灭不了她心中的梦想,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仍能保持永不言败的精神。这就是柔弱背后的坚强。同时,从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旧时代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同命运抗争的。她的出现既是一种希望,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榜样。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题材的。其中对普通女性的命运以及男女之
9.张爱玲倾城之恋国内外研究现状
《倾城之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2003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二、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倾城之恋毕业论文目录(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