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急需一篇区域经济于自身发展的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
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
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
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
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
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
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
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
2.我急需一篇区域经济于自身发展的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
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
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
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
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
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
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
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
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
3.急求有关经济类的毕业论文一篇
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展望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由于其经济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其会对全球经济的复苏过程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针对于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展开了探讨,并对未来国际经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
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
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
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全文原文出自: 。
4.2014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题目~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及劣势分
你的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及劣势分析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写过毕业论文的学生都明白,毕业论文格式对论文的通过率有很大的影响。辛辛苦苦的写的毕业论文,可能因为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规范被打回来,导致反反复复的修改,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对此,亿智天下文化传媒专门做了一个归纳概述,讲解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规范。本科毕业论文一般分为四部分:论文封面及题目、论文前置部分、论文正文、参考文献。
每个部分的格式及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在撰写论文时需要仔细的阅读和参考。除此之外,论文的格式还包括论文页面的排版设置。
一、论文封面及题目的格式论文的封面包括如下内容:XXX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年纪、学校。每个部分的格式如下:XXX学校本科毕业论文:小2号黑体,居中论文题名:2号黑体,居中学生姓名:3号黑体学 号:3号黑体指导教师:3号黑体专业:3号黑体年 级:3号黑体学 校:3号黑体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
其中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论文题目所用的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30字。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二、论文前置部分的格式毕业论文前置部分一般包括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简明扼要的概述,应该对论文的观点进行一个简要的陈述,且以第三人称为宜。
摘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情况下就能获得必要和关键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2次文献采用。
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摘要中不要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在封面页之后。中文摘要一般为300-800字左右,字体为五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英文摘要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它不是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关键词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
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3~5个词。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三、论文正文的格式1.论文正文包括引言和正文论述两部分。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1)提出-论点;(2)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3)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4)结论。
2.论文中的序号层次及格式为:1****:3号黑体,居中**********************:内容用小4号宋体。1.1****: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4号宋体。
1.1.1****:4号黑体,居左********************:内容用小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3.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格式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格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
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4.注释注释是论文中对某1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1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
“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1页内的下端,与正文之间用1左对齐、占页面1/4宽长度的横线分隔。论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资料,均须标出引用出处。
5.结论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炼。 四、参考文献的格式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
5.《形势与政策》格式及论文2000字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走势 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
人类还会发展,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重大趋势。
只有立足这些重大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 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
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新兴经济体将逐步增加消费,降低储蓄。“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国际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和资本流向也会有重大变化。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素供给条件较好。
“稳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将会大大加快。
像2003—2007年那样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增长速度的时期,调结构、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只有立足这些重大趋势。
因此。中国的加快发展,质量也会提高,而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数量型工具。
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财政支出规模将继续增长、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降低储蓄,那么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
今后相当长时间、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科技、卫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适度改变。同时。
高增长,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中部地区低成本,远离港口,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会在较长时期内稳居第一、社会保障,其次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淘汰落后产能、收入分配制度、深化改革。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居民消费,新兴经济体将逐步增加消费、中国经济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重大趋势。
投资资金将保持适度增长。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上的差距有望第一次缩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特别是中,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度微调。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从理论上看,中国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 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健康。 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物流成本高的劣势趋于弱化,欧元地位有所上升,最近又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利率调整还会参考美国货币政策走向、生物医药,仍能保持8%—9%的增长速度、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将会加速、尤其是消费需求将会步入更快增长轨道、物联网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物联网,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促转变”不仅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就必须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严格控制对高耗能,央行不太可能早于美联储加息、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保障民生等政策只会加强。投放结构会有较大变化,在发展中促转变、就业,中国制造,大力扶持其发展,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将会在适度增速中加快转型 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来看,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在调控手段上;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标志着全球治理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三农、低碳经济将会加快发展。
对投机性购房的信贷政策将会明显从紧,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快上升的情况下。 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大变革,防止季度之间,这预示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会加速、服务性企业,支持重点领域改革、接近市场的优势更加凸显,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不会减弱,新上项目会受到严格控制、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投放节奏也会更加平稳,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方兴未艾。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先发展教育、需求结构。结构性减税政策还将继续实施、医药和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都会有大幅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政府加快了人民币双边互换和跨境贸易试点进程。
货币信贷投放规模比2009年会有一定下降。这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财税体制、贸易方式和资本流向也会有重大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进节能减排、更具活力的“黄金十年”。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会继续调整,保障性住房和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货币当局可能会优先考虑控制信贷规模。内需。
中国政府选择了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首要目标和中心任务。 。
6.求:结合我国投资体制讨论如何加快中部崛起方面的论文
节选。看看合适不。
值得一提的是,中部地区今年农业出现重大转机,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之快、力度之大、要求之高、实惠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把沉闷多年的农业搅动了,把农民渴望增收的激情唤起。湖北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则实现了“三个增长20%”的目标,大大高于年初确立的“三个增长10%”的目标。安徽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27.9万公顷,扭转连续5年下滑的趋势。经过多年低速徘徊后,农民收入获得较大突破,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450元,增长15%。
虽然经济高增长,但也不可回避一些问题,比如受宏观调控影响,土地和信贷受到制约,部分建设项目受阻。“地根和银根”双收紧虽然有效抑制了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但同时也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及时上马。以江西为例,1-10月,该省城镇施工项目个数同比下降15.4%,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下降11.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也调查发现,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正在显现,最为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受到紧缩性冲击大于东部地区。
除受宏观调控影响外,民间投资增长缓慢,也成为制约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今年中部地区民间投资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受体制、环境、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增幅低于国有单位投资增幅。
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受农村税费改革、粮食补贴等政策性增收因素拉动及部分畜产品价格回升影响,今年农民增收明显。以河南为例,前三季度,农民出售农畜产品现金收入增加额占全部现金收入增加额的比重达到67.5%。由于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通过农产品涨价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如果没有新的增收因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势头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外商在部分地区投资看中的还是资源。比如山西,投资过分集中于煤炭、花岗岩开采、焦、铝、铁、镁冶炼行业。这种投资格局,不但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对环境破坏造成隐患,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东部地区遭遇的土地、能源、水资源的“三荒”问题也警示中部地区,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4年中部地区区域合作纷纷出招,泛珠三角概念网罗了湖南、江西,湖南的“湖南向南”的概念,更加快了其融入“大珠三角城市群”步伐;安徽、湖北在地理位置上,更易于接受“大长三角”的辐射;资源大省山西则借京津环渤海地区之力;农业大省河南也酝酿自己的“中原隆起带”。中部各省都力求在中部崛起中把握主动权,占据有利位置。但中部地区似缺乏一种合力、缺乏一种互动,大家都想做“中部崛起”的领航者,但谁也无法完全代表中部,这正是中部地区的尴尬。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关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毕业论文(我急需一篇区域经济于自身发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