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研究现状是什么
降E大调夜曲 有关它的研究。
2.肖邦降e大调夜曲
肖邦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曾是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音乐考级钢琴8级选曲。演奏此曲的重点是对夜曲蕴含的诗情画意的表达,触键音色的细腻变化(包括左手的伴奏和弦色彩),以及对音乐整体速度的伸缩处理(即“Rubato”)。
下面从技术角度分析颤音(第7、15、23小节)的练习要点。曲中的其它装饰音:回音、波音的弹奏方法基本同此——
1,手掌和手指应提前做好“抓”的准备状态(不能太松弛或太僵硬),使手指动作反应敏捷;
2, 运用2、3指(回音用4321指)轮流弹奏时,需减小抬指动作幅度(勿高抬指),以省力省时;
3,贴近键盘弹奏,可加快手指交替的频率(但此时要确保手指每次弹后的迅速离键);
4,学习和掌握手指快下键、快离键——即“弹到点”(不是“弹到底”)的方法,使声音干净而短促;
5,肩、臂、腕在弹奏过程中需协调放松,并随所弹音符时值的长短、或音乐进行的方向(向左或向右),稍微作一点起伏或转动的配合。
6,弹奏装饰音的力度不能生硬呆板,要具有渐弱、或先渐强后减弱的语气变化,弹出感情来。
以上说的几点需在琴上逐条慢慢摸索、细心思考、反复体验。相信你很快就能弹出轻巧、清晰、均匀、有表情的各种装饰音。
你所说“最后的快速琶音"在哪里,请指明小节数再给你分析——
3.肖邦降E大调夜曲赏析
《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
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景色,也倾注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作的钢琴质体是主要特色,另一特点是节奏上比较宽松,带有船歌的荡漾感,使作品张弛适度、又不散乱。
在匀称的三连音节奏音型的伴奏下,钢琴吟唱出乐曲的主题音调,温存柔美,好像忘却了一切烦恼痛苦,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第二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移落,最后,在乐曲中安静的气氛中结束。
4.求"通过作品浅谈萧邦的音乐气质"的论文(1200字左右)
音乐对我来说从十六岁开始。
因为师范课程的安排所以去学了钢琴,又因为不善与人共处所以转向钢琴里寻找平衡。想象一个武林高手积累内功一样,疯狂地练琴,只为积累一种功力。
那时的音乐,就由手指开始接触起。 当手指热到一定的程度,炫技的冲动支配着一切,恨不能十个手指每刻都在发音,让钢琴象火车头一样轰鸣,心情也就象洪水一样得以宣泄了。
那时在俺心里只有技巧,技巧体现在速度上的得心应手、力度上的驾轻就熟,技巧在书本上体现为车尔尼599、849、299、740等这些钢琴教程。每个练琴的人都有个清晰的奋斗目标:599赶紧升级到849,849努力升级到299,299力争升级到740(俺的水平只到299。
通常师范毕业的学生599也不必弹完)。那时俺的目标就是更快、更有力,颇象奥林匹克精神。
只要看看谁腋下夹的车尔尼序列号更靠后,练习的曲号数字更大,谁就能更洋洋得意地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 俺在师范学校里学得不过瘾,又跑到音乐学院去学。
学钢琴得有个好老师。清楚记得那时的第一笔学费是13元人民币,相当于俺一个月的饭钱。
老师名叫沈华安,言语不多,神情专注,手指并非修长反而象胡萝卜,粗短地敲在琴键上看起来特有木头质感,但从钢琴背后愣是窜出了一个个奇妙的音色。咱的手掌虽大手指虽长,却是绣花枕头一包草。
咱感慨:这就是练出来的呀!想学好钢琴,一个字:练! 沈华安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老师。这是和现在的一些多少有些骗钱的钢琴教师比的。
快毕业时我中断了学琴,因为学费对我来说毕竟是一份节约不起的口粮。沈先生得知情况后给我写了封信,叫我继续去学,不必付学费。
这件事大概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所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老师。 一开始我是喜欢弹贝多芬的东西,因为我觉得自己和贝多芬很象,弹他的曲子很适合自己的心情,我几乎天然地知道那些曲子里什么地方该响什么地方该轻什么地方该快什么地方该慢。
并不夸张地说,只要手指技巧上过得了关,对贝多芬作品的演绎我可以非常得心应手。 后来由于考级的需要,去弹了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感觉就不喜欢,不能把握得好,心里总觉得莫扎特的这个曲子怎么这么幼稚。
再后来就开始弹萧邦的东东了。别扭,这是手指的第一反应。
他的和声很怪,几乎每个音都要死记硬背似的,而不象贝多芬的东东,弹了上句就能知道下句是什么样子。整整两年后,才开始对萧邦的曲子有了一点点感觉,才开始慢慢体验为什么萧邦会被世人誉为钢琴诗人。
这也可能是因为心境在趋向平和的缘故吧。心境对于感受音乐来说至关重要。
对许多钢琴初级的人来说,萧邦的作品根本无法去弹,原因是那种自由灵动的节奏太难把握,不知道重点应该落在哪里,不知道哪里应该换气了。有人说,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很多人不能弹,是因为他俩有一双蒲扇大手而别人没有,于是一些技巧难关根本无法逾越;而萧邦作品没有这样的技巧难关,人们只要足够用功,都能把萧邦的谱子弹下来。
但是,弹下来并不等于弹得好,不具备所需的音乐气质的人,弹出来也是味同嚼腊。比如我弹萧邦的降E大调夜曲,起初总无法摆脱贝多芬风格的影子,弄得非常别扭,左弹右弹不是味儿。
事实上,十年后的今天,俺仍然不能弹得完美。不过已经能够略微打动别人了,比如网友PULP听了后就说好听,AVA听了之后说她差点落眼泪。
以俺的业余水平能得到这样的表扬,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SIEG竟说“萧邦的东西太简单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了兄说你浅薄真是太语重心长了! 毕业之后我曾当过小学音乐教师。
我把传统的音乐教材扔到一边,打开音响,直接把贝多芬介绍给他们。我放了一段《命运》,7岁的陆超庠说,这仿佛是一个人在推石头,推到山顶了石头又滚了下来,他再推,再滚下来,他不断地这样推石头…… 这是陆超庠刚从哲学启蒙课上听来的西西佛斯的故事;当我放了段《悲怆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一个孩子说觉得不悲怆,有点快乐,问为什么,他说,可能是因为看到了希望吧。
我总是这样放一段音乐,然后听听他们说些什么。有一次我自己在钢琴上弹里查德·克莱得曼的《乡愁》,二年级的小女孩王渊洁说:“这象一片云在天上飘,又好象一个人在思念故乡”。
我惊奇地问: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她摇摇头说不知道。可见,是音乐本身给了她这准确真实的感受。
我想说的是:音乐是由人的天生能力所感受的,而不是靠看书学习去感受的! 我不曾给他们听萧邦,因为萧邦的东西太飘忽了,他们听了之后什么也说不出来。其实我自己听了萧邦又何尝说得出什么? 我一直对十年前那个夏日午后记忆犹新,当小堂妹揉着惺忪的眼睛说:什么音乐呀?这么好听!之后,我突然象醍醐灌顶,感觉萧邦一点也不别扭了!而音乐对我的种种作用诸如医疗作用、发泄作用、振奋作用、戏剧作用等等等等,统统成了过眼云烟渐渐淡空,终而还原出音乐的本来面貌——纯澈的音乐:在我们无欲无求无想念的时候,她飘渺而来,和我们不期然地相遇,一份融洽一份亲切,带动了灵魂轻轻摇曳。
此时播放的,正是萧邦的音乐。借助一份突如其来的感悟,享受到了萧邦音乐的美,这份感受。
5.肖邦 降E大调夜曲 原版
肖邦有两首降E大调夜曲呢,一首是Op.9 No.2,另一首是Op.55 No.2。不知你指的是哪首,那我就都提供一下吧。
http://imslp.info/files/imglnks/usimg/9/91/IMSLP86550-PMLP02312-Chopin_Nocturnes_Op_9_Kistner_995_First_Edition_1832.pdf,这个pdf文档的第六至第七页就是原版的Op.9 No.2的谱。
http://216.129.110.22/files/imglnks/usimg/0/0c/IMSLP81586-PMLP02309-FChopin_Nocturnes_Op55.pdf,这个pdf文档的第五至第七页就是原版的Op.9 No.2的谱。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原版曲谱:http://216.129.110.22/files/imglnks/usimg/1/19/IMSLP51726-PMLP01458-Beethoven_Werke_Breitkopf_Serie_16_No_137_Op_27_No_2.pdf。
下载或阅览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通知我,我会帮你想办法的。
音乐与作曲技术(团队)-Sphalerite
6.关于降E大调小夜曲
肖邦《降E大调小夜曲》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
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其中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肖邦初到巴黎时,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an Erard piano),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
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至187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他们一家的友谊,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
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其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有著名的钢琴套曲《四季》。
本文以他的《四季》套曲之一《六月船歌》为研究对象,从论述《六月船歌》的艺术特征入手,分析了钢琴曲《六月》的艺术特征,并就钢琴曲《六月》的演奏要点和练习方法进行了探讨。《四季》;《六月船歌》;艺术特征;练习方法马克西姆的《克罗地亚狂想曲》在世界音乐的历史长河里,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没有“音乐之父”巴赫的地位崇高,没有“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魅力永恒,没有“钢琴诗人”肖邦的风格隽永,也没有钢琴“炫技大师”李斯特的高超演奏技艺。
但是,他被19世纪俄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剧作家契诃夫推为俄罗斯艺术中仅次于占据首位的列夫·托尔斯泰而名列第二;二十世纪80年代,音乐爱好者把他的名字排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之后,至21世纪仍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魂”,他就是彼得依里奇·柴科夫斯基,一个响亮的名字!柴可夫斯基虽然是“最不典型”的俄罗斯作曲家,因为他的音乐掺进了太多的欧洲主流音乐的元素,但他的作品往往最容易体现俄罗斯的特征,十二首小品组成的四季足以充分表达他那敏感而不凡的内心。钢琴套曲《四季》就是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的名曲,短小精致,内容丰富,在世界钢琴名曲中独树一帜,深受广大钢琴爱好者的喜爱,成为钢琴学习者必学的曲目之一。
据说,当时柴科夫斯基创作工作非常繁忙,为了及时付稿,让仆人在每个月底提醒自己写一首钢琴曲。但是,在六月和十一月时缺少创作灵感,便用手头已写成的《船歌》和《雪橇》来代替。
而且这两首乐曲还成了“十二月”中最广泛为流传的两首。《四季》中最有名的当属“六月船歌”,这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而且很伤感的音乐。
六月应该是一个欢快和高温的季节,但船歌却是那样的平静,让人的心一下子沉下来,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俄罗斯的某个清凉的别墅区的湖边,在湖光涟漪之间听这首音乐,音乐和时空交错在一起,让人分不出音乐内外有什么区别。笔者在学习钢琴套曲《四季》时,有很多的感想和体会,本文重点就《六月船歌》的演奏要点和练习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钢琴曲《六月》的创作背景1875年冬,三十五岁的柴科夫斯基正值创作的盛年。他的作品博得音乐爱好者的一致赞誉。
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Nouvelliste)主编M·贝纳德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并富于俄罗斯特色的诗歌,准备在1876年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期刊登一首,于此同时,还要刊登一首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钢琴曲。于是他向柴科夫斯基约稿,并将准备选登的诗寄给柴科夫斯基,请他每月按节令写一首钢琴曲,与诗同时发表。
柴科夫斯基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提醒他做这件事。每逢应该写这样的一首钢琴曲的那一天,他就坐下来创作,写完就寄给贝纳德。
他一共写了十首这样的小曲,只有六月和十一月不能激起他的创作灵感。其中他用《船歌》作为六月的一曲,六月,俄罗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气候宜人,大地一片葱绿,野花散发着芬芳。
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的心境较好,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眼望着醉人的美景,动人的旋律油然而生。柴科夫斯基根据诗歌中描写的波光粼粼、水波荡漾的意境,采用“船歌”体裁,并以之命名。
这只曲现成为十二曲中最为脍灸人口的曲子之一。二、钢琴曲《六月》的艺术特征《四季》的十二首作品,旋律优美,织体多样,和声丰富,色彩绚丽,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五彩缤纷的风俗画,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侧面。
有些是描写人民生活的画面(二月——狂欢节,八月——收获,九月——狩猎,十二月——圣诞节),有些是描述还在劳动的俄罗斯农民(七月——割草者之歌,十一月——雪撬),有些是对大自然景色的抒写(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五月—白夜),也有的是纯粹的抒情小曲(一月——壁炉旁,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在这些总的讲有些忧郁伤感的作品里(当然,也有欢快明朗的段落),作曲家根据时令的特点,在几幅诗意的图画里,把对逝去的青春和消磨的生命的惋惜,哲理性地表现出来。
其中以盛夏六月《船歌》为代表,抒发了柴科夫斯基的充满明朗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船歌在最初时是指意大利水域威尼斯贡杜拉(一种黑色平底、首尾微翘的单桨狭长木船,称“贡杜拉”)船夫的歌曲,贡。
7.降E大调夜曲的肖邦
39年短短的生命,是由无数晶莹耀眼的钢琴珠玉小品所镶缀起来的。
他生在19世纪前半叶浪漫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的色彩,音乐史一般都将他列入浪漫乐派之列。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
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然而,当他的作品编号第九号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的胃口吧?!尽管有学者在介绍肖邦的夜曲时,会连《摇篮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并介绍。
但我们现在所称的21首夜曲却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时间分别在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三首是肖邦过世后才出版的。如第19首《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冯坦那(Julian Fontana)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
而第21首《c小调夜曲》原来打算编成Op.32-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这两首作品是受到较多怀疑的作品,所以鲁宾斯坦和弗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没有收录这两首夜曲。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
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
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肖邦降e大调夜曲毕业论文(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研究现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