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有关磺化苯酐合成磺化酞菁钴的论文
针对合成磺化酞菁钴通常采用的溶剂有毒的缺点,在实验室改用300mL喷气燃料作溶剂,在原料n(七水硫酸钴):n(磺化苯酐):n(尿素)=0.1:0.354:2.64,催化剂钼酸铵为2.8g,反应温度按135~245℃台阶式升温曲线递升控制,经13.5h,合成出了磺化酞菁钴,收率达67.3%。
又以浸渍法制得活性炭担载的磺化酞菁钴催化剂,并用它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汽油脱硫醇装置上,用催化裂化汽油(硫醇硫含量为102μg/g)为原料进行了无苛性碱脱硫醇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脱硫醇效果与现在工业上使用的磺化钛菁钴催化剂相当。
2.关于色彩的毕业论文
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内容上改变专业化倾向,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被学生掌握。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色彩感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色彩知识属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的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
为上好江苏版美术教材第六册《色彩游戏——对比与协调》一课,我便尝试综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感受中理解色彩对比与协调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在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文学作品中也是能体现的。 在游戏中感知色彩: 上课开始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三原色、三间色,接着让学生辨识:感知五彩缤纷的色相。
计“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在纸片上涂出自己喜欢的—种颜色,根据纸片上的色彩“找朋友”。如教师提供的红色,提问:哪些颜色与红色可以成为“朋友”?把它找出来,贴到红色周围。
由此学生感知色相接近地颜色组成的协调色画面。针对没有被选出的颜色,让学生说说不配成“朋友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常见的红色与绿色、橙色与蓝色等对比色。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与协调在视觉、心理感知上的区别,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于生活中寻找色彩: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揭示课题(课题的展现要体现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提问:色彩规律中的对比与协调在生活中有吗?与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带领学生先在教室内找一找(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方面的色彩搭配),再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找一找(学习、生活用品等),由学生自己说一说找到的色彩对比与协调。
3.求有关磺化苯酐合成磺化酞菁钴的论文
针对合成磺化酞菁钴通常采用的溶剂有毒的缺点,在实验室改用300mL喷气燃料作溶剂,在原料n(七水硫酸钴):n(磺化苯酐):n(尿素)=0.1:0.354:2.64,催化剂钼酸铵为2.8g,反应温度按135~245℃台阶式升温曲线递升控制,经13.5h,合成出了磺化酞菁钴,收率达67.3%。
又以浸渍法制得活性炭担载的磺化酞菁钴催化剂,并用它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汽油脱硫醇装置上,用催化裂化汽油(硫醇硫含量为102μg/g)为原料进行了无苛性碱脱硫醇试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脱硫醇效果与现在工业上使用的磺化钛菁钴催化剂相当。
4.谁能给我写一篇题目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议论文,600字左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语出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那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导师和前辈。我理解这句话的真意是鼓励青年人在事业上超过前人。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 他们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功成业就。
他们年轻,稚气未脱,阅历浅,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超过先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而他们的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又超过他们,推动人类的进步。
就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广义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早在求学时代,就攻读了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全部著作,吸取了经典力学的精华。
他非常敬重牛顿,但从不迷信前人。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终于指出了牛顿力学的错误。
不错,正如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爱因斯坦是喝牛顿奶长大的。 ”他出于蓝;他敢于向牛顿挑战,为人类的进步,打倒作为偶像的牛顿,他胜于蓝。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早年求学于著名画家佛罗基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从画蛋开始,稳步攀登绘画艺术高峰。
他虚心向老师学习,但也注意摒弃老师错误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不到四年时间,就超过了名扬四海的业师佛罗基奥。 一次,佛罗基奥被邀请为一个教堂画壁画,他画完了基督和两个天使,让达·芬奇画第三个天使。
达·芬奇从容不迫地拿起画笔,只用了半天时间,一个雍容典雅、栩栩如生的天使便飘然降落在教堂中。佛罗基奥大为惊讶,自叹弗如。
从此,这位威震画坛的一代宗师再也没有拿起画笔,转而研究雕塑了。 可见,青年人是完全可以超过前人的。
无数伟人的生平证明了这一点。 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虚心向师长学习,用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武装自己。
青之所以青于蓝,因其取之于蓝;青之所以取得胜利,赢得“胜于蓝”的美名,离不开蓝的栽培和哺育。 我国25岁的女博士黄斌,在英国留学期间,以其对事业兢兢业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受到了英国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情谊的森德兰教授的重视。
森德兰教授已年逾花甲,身体不好,但他慧眼识才,非常珍惜黄斌这棵破土而出的新苗,主动提出亲自指导黄斌,使她早日获得博士学位。 黄斌在老师的帮助下,埋头书堆,昼夜苦读,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森德兰教授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黄斌。为了黄斌早日成就学业,他停下了自己手中的著作,放弃了休假和出国讲学的机会。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黄斌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写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然而,她研究的结果,恰恰与导师的理论背道而驰,她所取得的成果,推翻了主宰生物学界15年的森德兰构造。
森德兰教授非常高兴黄斌超过自己,到处宣讲她的理论,并且打破了民族偏见,冲破了重重阻挠,帮助黄斌平安地回到了中国。黄斌回国以后,在科学院为她举行的欢迎会上,第一句话就是:“我所成就的一切都归功于我敬爱的老师。
” 我赞美青于蓝草的靛青,我更赞美将自己的一切传给靛青的蓝草。 我相信,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像黄斌一样锐意进取的后生和像森德兰教授那样高尚无私的前辈。
经过新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祖国“四化”的千秋大业,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希望对你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酞菁蓝毕业论文(求有关磺化苯酐合成磺化酞菁钴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