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跪求有关文徵明《滕王阁序》的论文题材
你好,最近我在做文徵明《滕王阁序》的一篇论文,可以试着回答你的问题。
文徵明《滕王阁序》是他行草书的代表作,纸本册页,上有衡山朱文印(这个可以看清,还有一个看不清),苏州石艺斋有其藏本,字帖的话也有很多版本啦。 我参照了周道振的《文徵明书画简表》,却并未找到他的创作年代,根据我对它的分析,应该是晚年的作品,如果你十分想弄清楚它的创作年代,那么可以参照周道正的《文徵明年谱》(那本书太厚了,我只看了三分之一,可能要花一天才能看完,但我不确定能不能找到,我推测应该找不到,如果有的话,周道振先生应该在另一本书里列出来了)。
文徵明习书过程你应该知道,从智永入手,接着从吴宽游,受其影响联系苏轼书法,并一生都关注苏轼,接着跟李应桢学习书法,受他的影响,学习晋人风度,并不落窠臼、勇于创新。然后就是书上总说的行书学苏黄米、《圣教》,晚年以《圣教》为主,加以苍老,遂成自家。
然而说这句话的人(王世贞)没有提到的还有康里子山(康里巎巎,元代三大书法家之一)、赵孟頫,这两个人对文徵明书法的爽利和遒媚之风很有影响,至于他书风的转变嘛,没有明确的界限,他这人实在是正直知识分子的楷模,而且又始终注意自己的良好形象,所以一直不温不火,尤其体现在行书书风上了,要是向小楷一样那么容易看出来就好了。 晚年学黄山谷,喜书大字,有山谷风,但是这人没那么豪放,始终有点迈不开脚,但是他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曾经补过苏轼《前赤壁赋》36行,真假莫辨,包括黄山谷的也是。
然后再说说《滕王阁序》,从质感上说,《滕王阁序》通篇温润劲秀,是他一贯的小行书风格;从节奏上说,整篇不温不火,节奏控制得很平稳,只是在第8页左右墨色显重,疑似情绪有点小鸡动啦;从笔法上说,通篇提按明显,中侧锋并行,笔法爽利,可以看出康子里山和《圣教》的影响,具体怎么看出来的,自己分析,笔断意连处较多;从字结构上说,中宫紧缩,但是结构匀称,既不太紧也不太松,就是一贯的完美主义,有点像赵孟頫,从内部空间啦,外接多边形啦分析下,可以看出他的结构还是很有变化的,这得细看(= =很难!);从章法上看,他的章法很简单,字的重心平稳,行间距小于列间距,也没有黄山谷的穿插,也没有怀素那样的歪歪扭扭,就是直上直下,他其实还好,越往后去越是简单……细细看,字的大小,疏密还有分组也是有变化的,尤其是一些重心看似危险实则稳当的情况,这样就能看到上下的呼应啦。 我说了那么多,算是基本介绍,一千字够了不?加个作者介绍,一千五百字。
然后说说写作角度: 1、作品年代分析,这要求你将其和其他作品比较,比啊比啊…… 2、作品本身分析,各方面分析,如果你只想针对它来写的话; 3、从这篇作品中可以看出谁对他有影响,介个,你继续比 ,比啊比…… 4、从这篇作品中看出他影响了谁,这篇作品堪称完美啊,所以你揪几个和他书风像的,想怎么滴写就怎么滴写,问题非常不大。 基本上我觉得应该够你用了吧,有问题可以联系我,因为我知道的比这些要多一米米,而且我也没开始写论文呢,所以资料持续更新中= = 这是本人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能联系下就更好了~正愁找不到同道中人呢~。
2.文征明书法 小楷全集(文徵明小楷一共有多
(明)文征明书法 小楷全集(文徵明小楷一共有多少本字帖?都是什么名字?)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册》
一、文徵明小楷评价
1.文徵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佚名
2.文徵明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小楷和行书。他的小楷师承晋唐各家,主要学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不仅精细工整、法度严谨纯熟,且笔锋劲秀、风格俊雅。至八十岁后的小楷尤见功力。
——佚名
3.古无真正楷书,即锺、卫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自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明·谢在杭
4.文徵明在小楷书法上的造诣为明代中后期的书法“中兴”开启了先河,并有推波助澜之功,其从赵孟頫远窥晋唐神韵,一改“台阁体”束缚的时代积习,在痴守法度的前提下,于绳墨中寻求书法的逸趣,以此追寻小楷书法至真至纯的神化的境界。
——齐观闪《以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为鉴—谈毕业创作(小楷书法)体会》
。。
3.《文征明习字》给我们的启示
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未被录取。54岁时由贡生被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力避与权贵交往,专力于诗文书画艺术30余年。享年90岁,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晚年声望极高。
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传世作品有《绝壑鸣琴图》轴,现藏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院。《真赏图》卷,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湘图》轴,藏故宫博物院。
4.王羲之在楷书方面的贡献
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差不多是人人皆知,宋以后,无人非议之。
但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不光是他的书法艺术,还有他对文字的贡献。 中国的书法,由象形初期的半画半字,到大篆、小篆、隶书,每一次变化都从字体到字形产生质的变化。
魏晋期间产生的正书,也是一次质的变化。正书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最便宜书写和辨认,而且书写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如隶书、篆书,都是无法写得太快,草书可以写得很快,但不易辨认。正书的出现,是很多人的功劳,到钟繇,总结前人正书之法,又有所发展,成为正书之祖。
但王羲之又在钟繇的基础再发展,尤其是他的《乐毅论》和《黄庭经》二帖一出,比钟繇的书法更加平整、方正。钟繇书法中还保存很重的隶意。
王羲之的书法中都已去除了,他的笔画更直接,更平正,更利索,王僧虔《论书》中记载:“亡曾祖领军洽书与右军书,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说明右军之前,学书者皆师法钟繇、张楚,钟虽为正书之祖,但王羲之在学钟之后,“俱变古形”,更进一步,所以当时及后人又皆改学王羲之,《论书》记:“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
右军后进,庾犹不平。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鹭,皆学逸少书。
须吾还,当比之。’”孩子们连自家名书手书都不学,改学王羲之书。
而且,如果没有王羲之,学书者“至今犹法钟、张。”说明王羲之代替了钟、张,但无人代替王羲之。
王羲之完善了正书,从此定了形,千百年不再变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只有书法风格的变化,而书体不再变。
楷书,写得更正规些;行书,写得更随意些。所谓“千载书法皆王法”,指的是书体。
王书之后,象篆、隶、正之间那样的改革式的书体变化,再也没有。但篆必须变为隶,隶必须变为正,否则收发室就不方便。
而王羲之的书法如唐太宗云“尽善尽美”,所以后人也就不再变了,这是王羲之一直被称为“书圣”的原因。《宣和书谱》亦有云:“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
……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人既往之,也遂行焉。”
又云:“此书既始于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不刻,间杂为正书,若《属国》、《封阳》、《茹君》等碑,亦斑斑可考矣。降及三国锺繇者,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东晋聿兴,风流文物,度超前世。如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
这段话说得很正确,而且道出了隶变为正之间。有一段隶、正间杂的书风,如《属国》等碑(今已不可见),钟繇是集大成者,王羲之更进一步,其正书为“今昔不赀之宝”,而集古不变,这是王羲之对文字和书法的最大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文字书写技艺的书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书法只雅俗甚至以成为衡量人们人品高下的标准之一,而对于草书而言,也分成了以杜度,崔瑗为代表的章草体和以张芝为宗师的今草体。而以皇象为代表的东吴草书名家 ,则表明了在三国时,以有了从章草到今草的过渡趋势。
西晋的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以卫罐的“草稿”,索靖的章草书,陆机的平鳆帖和楼兰的草书为代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盛行的体式是草书。 到了东晋前期,钟繇的书法处于强势地位。
而在东晋中期,书法大师王羲之的出现使得草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他的贡献,是对种派的正书,行书和张芝草书的发展,精研小草法并造其极。
他的用笔简洁明快,结体剞侧,纵引笔势的扩张,字逝的飞动又转为通篇章法的灵活,显示了草书新的面貌。王羲之的今草作品,大都为成名之后书写的今草的样式,其中笔型厚阔的 寒切帖 , 横扁开张的远宦帖,字字独立的逸民帖等带有章草痕迹的作品值得注意。
而今草的基本法是由章草沿用而来,王羲之的今草,时常把笔势扩大到单字以外,一笔几字。造型也突破了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由两个或三个单字作为一个造型单位,形成了“字群结构”。
这种“字群结构”具有展现草书结构美和突出连绵笔势的双重品格,他的出现,标志着草书在东晋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草书的表现性得到了更大的空间。这也是王羲之对草书艺术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众文网 » 文征明小楷创作毕业论文(跪求有关文徵明《滕王阁序》的论文题材)